在女作家看来,这场冲突旨在控制土地和权力、控制意识形态、控制矿产资源、争取权利,同时也关乎生态,“是为了印度灵魂的战争”。
印度的经济确实崛起了,但这个国家依然在用与过去不同的方式压迫它的人民。以往,印度政府的过错在于忽视民间疾苦——由于只关注上层阶级和资源匮乏,它无法帮助数亿人脱离贫困、文盲、营养不良、种姓和性别歧视的困扰。而今天,印度百姓面临的是更加巨大的“臭水坑”——被标榜为民主的举措掩盖的种种密谋和腐败。即便这样,政治精英们还是极力宣传这样一种观念,热烈地把印度及其体制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政体”。
10多年来,作为这个国家最有力的、最善于表达的持不同政见者之一,阿兰达蒂·洛伊一直在试图撕碎上述的国家神话。通过大量尖刻的小品文、演讲和书籍,她对准印度的右翼、商界大亨猛烈开火,也对政府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加以批判。那充满激情的文字以及毫不妥协的固执,为她换来尊敬,也换来恶名。
在新书《与同志们同行》中,洛伊对印度政府与毛派(纳萨尔派)游击队在密林中对峙的描写非常引人入胜。在女作家看来,这场冲突旨在控制土地和权力、控制意识形态、控制矿产资源、争取权利,同时也关乎生态,“是为了印度灵魂的战争”。
同情游击队也是“叛国”
印度中部林广树茂的恰蒂斯加尔邦和贾坎德邦是几百万土著居民的家园。因为交通不便和远离权力中心,很多地方慢慢成为左翼革命者的秘密基地,这些男男女女对“资本主义民主”不抱幻想,有自己的渴望,决定通过武力建立理想国,同时为土著居民服务,改善后者的生活。几十年来,毛派游击队已在这些地区运作起了“影子政府”。
从某种程度上讲,印度经济的繁荣反倒把原本微妙的平衡打破了。外界在土著居民的家乡发现了诱人的宝藏:大量的铁矿、铝土矿和其他矿物,这些资源让矿业巨头们垂涎三尺。洛伊引用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200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常识告诉我们,应该快速而有效地开发这些资源。”随着政府和大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当局设法迁走当地土著,同时武力驱逐藏身密林的毛派游击队,以便矿产公司不受阻碍地进行爆破和挖掘作业。
更糟糕的是,政府用金钱和军火收买并武装了部分土著居民,怂恿他们打探和告发毛派游击队,引发了血淋淋的杀戳和报复,至今已导致成百上千人失去生命。“在一种新麦卡锡主义的气氛中,同情毛派游击队员也成了叛国行为。”
洛伊强烈谴责“绿色搜捕”——针对毛派游击队进行的统一军事行动,称其实际上是对森林进行经济掠夺和破坏,是摧毁这个国家最弱势群体生存权的第一步。在日趋激化的矛盾冲突下,传统意义上的“甘地路线”——洛伊蔑称其为“虔诚的欺骗”——似乎已经不合时宜。她坚持认为,毛派的抗争是有合理性的,不管多么凶险,不管结局多么不可预测,“他们至少可以制止大坝和矿井践踏林区,这是打着非暴力不合作的抗争运动做不到的”。
每人的枪都有一个故事
洛伊和毛派游击队近距离接触的经历,是本书最值得一读的内容——对于不是游击队成员的她来说,这是一种特权。她和一群衣衫褴褛的武装“贱民”一起行军、吃饭、宿营,“几乎每个人肩上的枪都有一个故事:是从谁的手里夺来的,用的是什么方式,有谁帮忙……”
在游击队员发生争执时,洛伊偶尔会充当裁判,由她定夺谁的主张正确。她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他们分享,并以报纸和书刊进行补充,有时引用政治家、新闻人的评论,有时介绍复杂的全球形势。在笔者看来,本书的精髓并非森林中的奇景,而是作者自己的思想。
虽然曾经跟毛派游击队同行,认为他们“专一、冷酷、有想象力”,洛伊并不仅仅是后者的同情者。她主张,为化解政府和毛派分子的对峙僵局,“双方应该搁置‘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这样的分歧”,首先做到“把矿产资源留给山林”。虽然必定会招致很多不同意见,《与同志们同行》的确值得有识之士仔细品读,通过它了解印度最独特的声音。
□美国《华盛顿邮报》
关于作者:
阿兰达蒂·洛伊生于1961年11月24日,印度作家、社会活动家。1997年因长篇小说《微物之神》(也译《卑微的神灵》)获布克奖。之后,她将笔锋转向印度的社会问题,以反全球化的领军人物自居,激烈批判“新帝国主义”。2004年,她因积极参加社会运动获悉尼和平奖;2006年,因文集《无限公正的代数学》获萨希提雅学术奖,但她拒绝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