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签署《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武器协议》后,导弹防御之争的火药味已大大淡化。就在两国面临总统选举的当下,该议题却藉由梅德韦杰夫的一次强硬表态而再度激化。
刺激选情的战术?
近两年,俄美反导谈判确实处于僵局,但并未发展到公开“拍桌子”的地步。但是,梅氏11月23日一段长达10分钟的电视讲话却异常强硬:“我已下令将加里宁格勒的导弹预警雷达站转入战斗状态”,“如果这些措施还不够,俄将在西部和南部部署打击系统,用来摧毁美在欧导弹防御体系”,“举措之一是,在加里宁格勒特区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
一星期后,梅氏又将自己的言语威胁部分落实。他亲赴“飞地”加里宁格勒州,在听取了组建不久的空天防御部队司令奥列格·奥斯塔边科的汇报后,亲自下令将一套“沃罗涅日-DM”雷达转入战斗状态。这套雷达是该级别的最新一代产品,相比老式预警雷达,部署时间更短,所需人力更少,还可在必要时将频段调至分米级,以提高精度。
随行的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向媒体介绍说,这种雷达可以在6000公里范围内同时锁定500个目标。他还透露,俄空天防御司令部于12月正式开始运作后,将构成对美国反导计划的有力回击。俄《消息报》指出,这套雷达确实是因为梅氏的强硬声明而提前部署的,让人感觉此前的声明不是“说着玩”。
鉴于新一届俄罗斯大选的气氛不断升温,有观点认为,此系高层刺激选情的战术。战略专家霍米亚科夫称,梅氏的表态显然是用来提振自身支持率和“统一俄罗斯”党选情的举措。俄《自由媒体》报的一篇文章甚至断定,这是俄美两国经过商量后的联手行动,目的是在两个国家同时激起忧虑,进而确保当政者的支持率。当然,俄政界并非对此毫无异议,加里宁格勒州的几名杜马议员便在一次会议上称,在当地部署导弹“纯属儿戏”。
俄核力量复兴之路漫长
抛开政治内涵不论,反导议题的重新升温,让舆论重新开始关注俄罗斯的战略威慑能力,特别是在美国国务院公布自身核武库规模后,相关议论更趋热络。著名军事专家赫拉姆奇辛在《独立军事评论》网站上刊文称,梅氏的声明确实强硬,但“没有强硬到点上”。
他分析说,俄美两国核力量的重心都在海上。美国的反导系统和战术核武器尽管很先进,尚无法彻底消灭携带核武器的俄罗斯核潜艇,后者仍对西方构成威慑。所以,俄应该首先加强海基核力量建设,同时提升防范对手海基战略打击的能力,“遗憾的是,总统并未在声明中强调海基核力量的重要性”。接下来,他又点评了俄现有的海军实力,认为这支力量无法充当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环节,“自卫还算可以,进攻就太难为他们了。”他引用数据举例称,俄海军目前只有少部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能立即发射,反观美国海军,其可以发射的核导弹多达250枚。
在赫拉姆奇辛看来,如果俄美之间爆发核战争,五角大楼将先用战术核武器集中攻击俄核武库,然后再用反导系统防范俄用剩余核武器实施回击。而且,美国如果将反导系统部署于自己的海岸附近,俄导弹将很难突破其防守。故此,俄战略核力量的复兴之路还很漫长,政治家的口头威慑是一方面,具体的实战能力则是这种威慑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