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当以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在缅甸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应更多地考虑到当地民意,将合作领域扩展至民生建设、农业发展与经济改革等方面,使中国的投资更被当地民众接受。
并非投资越多,两国关系就越密切
前不久,缅甸政府突然宣布搁置中缅两国密松电站合作项目,使人们对正在修建的中缅油气管道前景感到担忧。
事实上,2009年10月开工的缅甸皎漂至云南瑞丽的油气管道,不仅仅是单纯的能源合作项目,它还将带动沿线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使瑞丽-皎漂之间的交通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有望形成一条繁荣的经济发展走廊。从双边合作来看,这一经济走廊建设,无论在能源安全,还是从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来看,对两国都是一种“双赢”。
对中国来说,这几年经济迅速增长已使中国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中缅油气管道将为中国开辟除马六甲海峡通道、中国-哈萨克斯坦油气管道及中俄原油管道之外的又一条油气运输通道,预计每年将为中国转运原油2200万吨,约占中国2010年原油进口的10%。
对缅甸来说,这一项目将大大缓解缅甸能源短缺问题。根据双方合同,缅甸方面每年可从转运的原油中提出200万吨用于国内消费。中国还将帮助缅甸在曼德勒建造一座日炼油能力5.6万桶的炼油厂,投产后将使缅甸炼油能力提高一倍以上,产量足以满足国内需求。
更重要的是,中缅经济走廊将对两国经济效益明显影响。单就对缅甸来说,将大大增加其外汇收入。如在石油转运方面,按国际惯例,经中缅管道运输的石油将按到岸价的16%向缅政府交纳增值税,缅甸每年仅增值税一项就可获约9亿美元的外汇收入。此外,中国在未来30年将从缅甸油田购买天然气,缅政府每年可从中获得9亿美元以上的外汇收入。因此,仅从石油和天然气管道项目,缅甸每年可获得的外汇收入至少18亿美元。
因此,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发展,无论对中国,尤其对缅甸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缅甸方面不可能轻易改变原有思路。但中国也应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充分考虑到各种风险与挑战。
尽管中国近年来对缅投资不断增多,直接投资额已从2004年的410万美元,迅速提升至2010年的8.8亿美元,成为缅甸第二大外资投资国(泰国为第一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缅投资越多,中缅关系就越密切,中国就一定能获得预期的不断递增收益。中国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潜在风险和各种竞争关系。
中国与印度在缅进行竞争
印度是亚洲另一正在崛起的大国,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印度国内石油消费的70%、天然气消费的25%需依赖进口,预计到2030年时,这一比率将分别提升至90%和40%。因此,缅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对印度早有吸引力,印度正在想尽办法加紧与缅甸在能源及其他领域的合作,而这也正符合缅甸政府不愿过多依赖中国、有意使其对外合作更加多元化的意图。
缅甸长期以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巩固与中国、印度和亚细安的友好合作,改善与西方的关系,是缅甸历届政府所遵循的原则。缅甸新政府无疑将继续这一外交政策,十分清楚实现对外合作多元化、平衡发展与各国关系的重要性。鉴于缅甸对中国、印度及亚细安国家(尤其是泰国)具有地缘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在发展与这些国家关系上,缅甸政府一直处于优势。
中国的优势在于它已成为包括缅甸在内的东南亚主要投资国。2010年中国对亚细安的直接投资已从2000年的100万美元,增加至44亿美元。中国政府还专门设立了100亿美元的中国-亚细安投资合作基金,主要用于投资亚细安国家基础设施、能源领域。此外,中国还设立150亿美元的中国-亚细安贷款项目,用于亚细安国家内互联互通网络建设。
中国应助缅甸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但中国应适时调整投资策略,扩大对基础设施、能源领域以外其他部门的投资,鼓励中国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扩大对缅甸制造业、尤其是农业的投资。农业是缅甸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提供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就业机会,产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8%,创造全国出口收入的48%。缅甸的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自然会增强对中国的好感,还会大量增加进口中国农机设备。
更重要的是,中国应帮助缅甸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包括金融、贸易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革。事实上缅甸新政府已下决心要实行市场经济,但又缺乏改革经验和高层次人才, 希望学习“中国模式”,与中国分享成功经验。
总之,中国应当以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在缅甸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过去,中国主要是参与缅甸资源开发与水电设施建设,如今应更多地考虑到当地民意,将合作领域扩展至民生建设、农业发展与经济改革等方面,使中国的投资更被当地民众接受,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