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本报记录利比亚内战进程

《 青年参考 》( 2011年10月26日   08 版)

    《世界唾弃卡扎菲》

    本报3月1日报道

    2月26日晚,联合国安理会就利比亚问题通过1970号决议,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禁止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和其家庭主要成员等人出国旅行,冻结卡扎菲和相关人员的海外资产,并决定将利比亚局势问题移交国际刑事法院进行处理。中国投下赞成票。

    《扇动利比亚风暴的那只蝴蝶》

    本报3月28日报道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卡扎菲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反对人士。数千名利比亚男子因而被关进的黎波里效外的阿布·萨利姆监狱。1996年6月29日,1200多名政治犯因抗议狱中不人道条件而哗变,随后惨遭杀害,这一事件通常被称为“阿布·萨利姆监狱大屠杀”。

    此后遇害者家属不间断地维权。今年2月15日,在班加西,卡扎菲政权又一次将为家属们维权的律师法思·特比尔逮捕,死难者家属因此上街抗议,与此事无关的数千名当地人也走上街头,要求释放他,从而点燃全国性抗议浪潮,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就此拉开。

    《卡扎菲并非“中国人民老朋友”》

    本报4月7日报道

    由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曾长期抨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有些国人误以为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其实,中国的官方媒体从未以这一称号称呼卡扎菲。

    尽管卡扎菲曾访华并瞻仰毛泽东遗容,但卡扎菲与台湾关系密切,并一度推行“两个中国”政策。

    《谁在领导利比亚反对阵营》

    本报4月7日报道

    在反对派领导层还鲜为人知之际,本报详细并客观地披露了全国过渡委员会部分成员组成,包括从美国归来的学者、旧政权里出来的起义者以及因反对卡扎菲被长期监禁的人。

    《在没有卡扎菲的班加西 禁书重见天日》

    本报5月19日报道

    “卡扎菲最大的罪行是夺走了我们的梦想。”一个老人这样对外来的记者念叨。但如今梦想又回来了。正如一个中年男人在班加西街头边哭边呼喊的那样:“利比亚一直感到窒息,但现在人们又可以呼吸了。”

    《要不要给独裁者留条后路》

    本报5月26日报道

    倒台以后,独裁者应何去何从?一些人认为,为独裁者留条出路将有助于解决一些僵局并减少流血冲突。其中,卡扎菲的去留最受关注。早在3月,欧洲国家的政客就提出了默许卡扎菲流亡的计划。英国愿意与卡扎菲做交易,允许他逃过指控,前往庇护地避难。据说,英国有不少人支持让卡扎菲离开利比亚并结束冲突,允许他享受诉讼豁免权,并在另一个国家度过余生。

    《通缉卡扎菲》

    本报6月30日报道

    对卡扎菲的通缉令已经发出,被公布于海牙国际刑事法庭的网站上。同时被通缉的,还有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以及利比亚情报部门负责人阿卜杜拉·塞努西。

    《利比亚着手“建国大业”》

    本报8月25日专题报道

    这将是利比亚人的新生,与卡扎菲无关。这名强人自始至终不肯承认这一点。或许直到兵临城下那一刻,他还活在谎言和泡沫中,将反对他的人指责为叛徒和侵略者。在过去约40年里,他试图用绿皮书来替代民众自己的思考,用逮捕和子弹对付反对者。他掏空了利比亚社会,编造它的历史,垄断它的经济,为这个国家留下一个脆弱的壳子,没能为国家更长远的转型作好铺垫和安排。

    《追讨独裁者存在海外的不义之财》

    本报9月22日报道

    如今,卡扎菲倒台,这些由他和他的家人、亲信经由暴政积累下来的巨额财产,将被逐渐归还给利比亚的新政府。

 

本报记录利比亚内战进程
卡扎菲死后,利比亚还需过5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