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之后的十年里,变化已经在一些中国人身上发生。一些当时曾欣喜若狂、为灾难叫好的人,正公开说出自己的内疚和忏悔。
这是他们在十周年之际作出的极好的纪念。
一个网名叫“淡如菊素若简”的男士写下了他的愧疚。那一天,定居美国的女性挚友打来电话。他们先是校友,后是同事,更是可以肆意妄谈、互相挖苦的知己,但这一次,当他“迫不及待地表达着欣喜若狂的心情”后,她沉默了很久说:“我就在纽约。”然后挂断了电话,并结束了这份友谊。
十年后,“淡如菊素若简”回忆起当时的心情:“灵魂被钉上耻辱柱的那个瞬间,成为我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在给《青年参考》的答复里,他反思自己当时那种欣喜之情的根源,将其归结为“民族情绪和报复心”。如今,变化在他身上发生了。在阅读和思考之后,这个39岁、要求匿名的男人希望多看到些人性,少看到些政治和民族主义情绪。
当年被遮蔽的生命价值,正重新凸显;盲目情绪替换成独立冷静的思考;被意识形态和报复心绑架的人性,重新闪现光芒。这让人备感欣慰与鼓励。尤其是,我们发现,这样的改变,不只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当年有些人欢乐地面对着一场杀死约3000平民的惨祸,为之鼓掌甚至高歌,津津乐道,这让人尴尬甚至羞愧难当。
现在,其中的部分人开始反思。一个曾在成都酒吧里鼓掌的女孩,如今觉得当时的行为很不应该;一个在公司班车上欢呼的人,则在网上表示自己“懊悔不已”。另一个经营茶店的人承认,当她向一名台湾同事表达欢喜之情时,对方眼里的惊谔深深刺痛了她。
一个年轻人在网上写道:“后来我一直在忏悔,一直很内疚,一直很不安,一直受到灵魂的煎熬。”
十年间,有些变化毕竟发生了。经由网络,一股反思和懊悔的情绪在传播。“淡如菊素若简”第一次将这段心事公开讲出来,他看到“没人性的政治和没人性的种族主义,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他说:“我不过给自己的灵魂照了下镜子。”
这些反思、不安和内疚感给人希望。它说明,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和体恤,能够冲破冷酷和盲目。
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还有很多人,仍然延续着过往的思维,将“9·11”视作一件好事。另一些人,也许就是在这十年中开始接受这样的看法。
在一家电视台日前制作的节目中,仍然有人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由于美国是霸权主义,所以为“9·11”而高兴,或者认为这是“恶有恶报”、“应该给美国多来几下”——类似的观点,也被发表在报章上、网络上。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类逻辑。它让对美国这一国家的不满及仇视,遮蔽掉人性中的良善。
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可以有各种批评,“9·11”是否由美国长期的“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美国应对“9·11”的方式是否正当?不同的观点可以交锋,互相辩驳,但这种讨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必须承认,这场导致数千名无辜者死亡的灾难,以及制造灾难的恐怖主义,是不可容忍的。这一前提是人类善良和慈悲的底线,不能突破。
同样,即使是反对美国,也不该因为恐怖主义针对美国而赞赏、支持恐怖行动。以无辜平民为伤害对象的恐怖行为是反文明的。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该跨越文明的底线来支持野蛮行为。
我们并非要对那些为“9·11”叫好的人表达敌意,但他们表现出的对生命的无视,确实让我们惊谔。希望发生在“淡如菊素若简”等人身上的那些变化,也尽早发生在他们身上,希望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尽早复苏。
好在,这样的变化已经开始。这种个人向内的自我反思,价值丝毫不亚于向外的对体制等原因的追究。我们希望这样的反思能成为潮流,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真诚地“给自己的灵魂照下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