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这座城市就像一部小说

去意大利山城“穴居”

○作者 [美] 米利亚姆·墨菲 ○编译 书畅 《 青年参考 》( 2011年09月14日   36 版)

    以“洞屋”改建的家庭旅馆

    马泰拉中央大教堂近景

    城内只有少量街道供车辆行驶,远方尖顶为中央大教堂

    纵横交错的梯级构成了城内的主要通路

    黎明时分的马泰拉全景

    意大利山城马泰拉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把成百上千年的文明史压缩在了这么一块弹丸之地当中。整座城市就像一部小说,将远道而来的客人带进故事里,让他们更好地体验这个国家的传统生活方式。

    半是洞穴,半是小屋

    清晨,一缕阳光从窗子的格栅里溜进来,它带来的温暖将我拉出梦乡。微微睁开双眼,但见粗陋的石壁尽显沧桑,古老的木桌覆盖着白色的长条饰布,上面放着新鲜的水果和一瓶葡萄酒,凹凸不平的石头地面上静卧着椭圆形浴缸,几支残烛在一旁摇曳生辉……

    经过了短暂的麻木,我渐渐回想起,自己是在意大利马泰拉的一家旅馆里,前一个晚上刚刚拖着疲惫的身躯入住。这座山城位于那不勒斯以东,米色的山石上散落着不少岩洞,一层压着一层,描摹出城市的基本风貌。这些岩洞初看甚是杂乱,但细心品味,又觉得其中不乏协调之美,既有个性,又呈现出某种和谐——实际上,它们就是当地人的居所。我住的旅馆名叫Sextantio Le Grotte della Civita,隐藏在岩洞群落中。

    马泰拉素有“石头城”之称,30年前我头一次来罗马,就听说过它的大名。据说,这些半是洞穴半是小屋的建筑出自史前人类之手,代表了意大利早期的民居风格。此后几千年间,马泰拉人一直栖身于此,“洞屋”不仅无需修葺,更妙的是,夏天住起来十分凉爽。

    然而,这一切都因一个人的命运而改变了,他就是作家卡洛·列维。上世纪30年代,由于法西斯的迫害,列维被流放到这个偏远的所在,并在1945年成书的回忆录《基督未曾眷顾之地》中,对当地“悲惨”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披露。该书一经出版,马泰拉的传统民居立即被视为意大利全国的耻辱。在舆论重压下,政府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迁移那里的居民,将近两万人从洞穴搬到了新区的公共住房,让旧城区沦为了无生机的空壳。

    好奇旅行者的新选择

    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一场“分散旅馆”运动悄然兴起,许多古老城镇的命运才峰回路转,被遗弃的马泰拉旧城也重新有了人气。这项运动的先锋之一吉安卡罗·达尔阿拉告诉我,社会生活的变迁,让意大利全国出现了成百上千的空城,“分散旅馆”运动恰恰就是要保护其中有价值的历史遗迹。为此,他通过发展旅游业,尝试将这部分城镇转化为新式社区,让游客构成社区的主体。对于不愿住在普通宾馆里的旅行者来说,这无疑是有趣的选择——图新鲜并不是主要的,与当地传统风土人情零距离接触,才是其中之精髓。

    洞穴旅馆绝非草率的复古,而是在保持原本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就拿我住的这个房间来说,原本用于覆盖梳妆台的亚麻布成了床罩或桌布;靠墙的桌子是拿数百岁高龄的粮箱改造成的;椅子原本是挤奶用的板凳;浴缸更绝,仔细一看竟是供牲口喝水用的石槽;此外,古董级的搓板变身肥皂碟,木质长凳拼接成了化妆桌,作为取暖工具的火盆里盛放着洗浴用品,壁炉边用来热奶的大铜锅,现在扮演的是废纸篓或蜡烛盒……

    这样的安排听上去颇有几分恶作剧的味道,不过,要弄齐这些上了年头的家什可着实不易。旅馆老板马格利塔·伯格有点儿自豪地说:“我到跳蚤市场上淘宝,找古董商讲价,为的就是找到当年住在这儿的普通人用的、原汁原味的物件。”据她介绍,一些窗子和门上的玻璃也是用古老的吹制技术重做的,如今,找到懂这门技术的人更是费力气。

    改造这样一座洞穴旅馆,整整花掉了4年时间。为了“整旧如旧”,非产自本地的任何建筑材料都被禁止使用。正如我所见到的一样,石头墙上依稀可见未加粉饰的斧凿痕迹,覆盖地面的石板来自附近的穆吉亚河谷,嵌入墙面的油灯和烛台,则赋予整个房间教堂般的氛围……或许,旅馆里惟一更换了的东西就是原本霉味很重的空气,伯格亲自到河谷里采集桃金娘、迷迭香和百里香等野生植物,制成香料,让房间充满了芬芳。

    两部电影中出现150座教堂

    倘若从远方眺望,整座马泰拉山城里几乎见不到标准的街道,连接层层叠叠的“洞屋”的,一会儿是台阶,一会儿是倾斜的小路,一会儿又是残缺的楼梯。一不小心,懵懂的外地游客就会撞进某个密室,迷惑不解地转过身来,出现在面前的可能又是一条死胡同……这里的建筑格局是如此纷繁复杂,给我的第一印象犹如在迷宫中漫步。

    然而相比之下,马泰拉最大的魅力,仍然在于它把成百上千年的文明史压缩在了这么一块弹丸之地当中。城内遍布各式各样的教堂,这座是罗马式的,那座是巴洛克风格的,它们那庄严雄伟的钟楼总是占据着制高点,为迷失方向的旅行者们充当地标。我早就听人说过,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964年拍摄的经典影片《马太福音》曾在马泰拉取景;无独有偶,梅尔·吉布森2004年制作的《耶稣受难记》,也以这座山城为外景地。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两部影片当中,先后出现的教堂多达150余座!

    看到我非常希望体验马泰拉居民的日常生活,向导斯蒂法诺带我走进一座20世纪初叶风格的“洞屋”,里面摆着各种各样的家具,墙上有装饰品;包括人力织布机在内,那个年代的家常工具也一样不缺。此外,房间里还陈列着一头真实尺寸的骡子模型,这是马泰拉居民的传统家畜。最意外的是,室内同样有一只被改造成桌子的粮箱,肥皂碟看上去似曾相识,一面褪色的镜子仿佛是刚从我下榻的旅馆里搬来的。用向导的话说,“不用怀疑,你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真实存在过的,这座城市完美地保存了一个世纪前人们的生活状态。”

    回归“洞屋”成时尚

    在回住处的路上,我了解到,斯蒂法诺就出生在马泰拉。1963年他7岁时,便随家人一起离开旧城区,搬进了公共住房。据他回忆,政府花了20多年时间,才造好了足够的公共住房供所有的“穴居人”落户。

    “人们是不是都愿意搬出洞穴?”我不禁发问。

    “那是当然,大伙儿简直迫不急待。”

    当时,斯蒂法诺与家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故居会在30年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当局决定筹集资金修复旧城,但计划起初推行得并不顺利,因为政府只能租借而不能购买,结果,大部分“洞屋”成了暂住者的福利房。斯蒂法诺对我说:“他们甚至接上电线和自来水,以便争取合法居住权。”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大胆的企业开始进驻该地区,其中不乏高档酒店;建筑师、艺术家、电影人和外国富豪也纷至沓来,从政府手中转租“洞屋”改造成自己的别墅,终于令马泰拉重获新生。如今,各种庆典和仪式在这里已成为家常便饭,附近城镇的居民也赶来凑热闹,免费品尝葡萄酒和美食。

    在意大利山城度过的最后一晚,我躺在床上,脑海中忽然浮现起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留下的文字:“潜入意大利是最迷人的自我发现之旅……回到古老的时代,陌生而又奇妙的琴弦唤醒了我们;在被遗忘了成百上千年之后,它不经意间又响了起来。”的确,这座城市就像一部小说,将远道而来的客人带进故事里,让他们更好地体验这个国家的传统生活方式。只有亲身体验过马泰拉那古朴的美,你才能对劳伦斯的描述感同身受。

    □美国《国家地理·旅行》杂志

 

去意大利山城“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