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游客嫌台湾城市建设落后,连臭豆腐都没有北京好吃;台湾人则认为大陆人说话声音大,蔑视单身一族。
北京方面希望借此促进实现期待已久的两岸统一;台湾当局则希望向大陆人展现民主政治和言论自由的魅力。
在20多位大陆游客开始他们的台湾游之前,导游在候机室做了个“即兴演讲”:“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废弃物,也别把浴室的地板弄得像发大水一样;还有,我们的台湾同胞可不像我们一样对油、盐和味精那么喜爱哦。”他接着严肃地说,“最好不要跟当地人谈论政治,说的话只能说积极的、有利于两岸交往的。”
2008年台湾大选后,台湾总统马英九实施的“三通”(通航、通邮、通商)政策使两岸关系迅速升温,不过最具历史意义的还是台湾开放大门接纳大陆旅游团。
开始时每天只接待约300人,后来数量不断飙升,去年有160万大陆游客组团赴台旅行,比2009年提高了近70%。据一位台北观光局的官员介绍,这些被紧凑安排、几乎涵盖一切的八天行程为台湾经济贡献了30亿,相当于整个台湾GDP的0.72%。
而今年6月12日举行的第三届海峡论坛上,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宣布了另一项标志性的决议:6月28日正式启动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该决议将第一批旅游散客带到了台湾,但由于种种限制条件(如只接纳来自北京、上海和厦门的富裕居民),到目前只有1400多人实现了赴台个人游。
经济是促进友好关系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但台湾打开大门的决定同样也受到两岸一些政治因素和其他美好愿景的影响:北京方面希望借此促进实现期待已久的两岸统一;台湾当局则希望向大陆人展现其民主政治、言论自由的魅力,并试图削弱对促成统一的军事行动的支持。
“总之,他们不太文明”
“在这儿,每个人都可以批评政府,而且民主并未引起任何混乱,我们希望这可以巧妙地影响大陆人。”台湾国立大学的哲学教授霍旺林说,他也是马英九的临时顾问。可能单靠旅行的这几天还赢不了多少民心,但大陆游客毕竟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这儿的一切都不能跟首都北京比,”69岁的退休公务员李贵洪(音)看完台北的城市景色(它们大多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说,“我们的建筑比他们现代多了,这儿的臭豆腐都没有我们的好吃。”
嘲笑和不解同样来自另一方。旅游收入增加是把双刃剑,很多台湾人直言:大陆人似乎不会轻声说话,他们集体性地蔑视单身一族,还追问陌生人的收入。媒体饶有兴致地报道着大陆游客的“事迹”:把名字刻在佛庙的树上,跟其他旅游团大吵等等。上个月,一位过度热情的游客在马英九公开露面时还越过保镖强行拥抱了他。
今年60岁的高慧娇(音)是太鲁阁国家公园的一名志愿者,她愤怒地说:“我的大部分时间不是花在捡大陆游客扔的烟头上,就是用在阻止那些在公共场合有不雅行为的人身上。他们觉得自己比谁都懂规矩,只是不愿意遵守而已。总之,他们不太文明。”
大陆游客很谨慎和小心,很少提出实质性问题
2008年到现在,已经有300多万大陆游客到了台湾,但游客和本地居民却交集甚少。对博物馆、历史遗迹和玉器店紧锣密鼓的参观游览已使游客筋疲力尽,几乎没什么时间与当地居民交往。“我们遇到的都是那些想卖给我们东西的台湾人。”来自云南的43岁建筑材料经销商陈连(音)说。
大陆游客的谨慎和小心也是原因之一。即使当来自北京的游客有机会同当地居民谈话——包括分配给他们的台湾导游——他们也多是开开玩笑,很少提出实质性的问题。“但你也不能责怪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强,毕竟我们还是有很多不同。”导游戴维说。他通过在途中强调两岸的共同点来与游客们拉近距离:拥堵的公路、高涨的房价以及难遇的放心肉。
即使大多数游客对台湾的饮食习惯仍不接受,但台湾还是给人们留下了一些深刻印象。陈先生与旅馆的电视建立了深厚友谊,“深夜的电视节目中会有迷人的妖娆女郎,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政客们会回答记者提出的尖锐问题,台湾民众可以将不作为的领导人革职。”他对此不无惊愕。
对于赴台旅行的大多数人来说,最惊讶的莫过于知晓其实岛上大多数居民并不迫切期待与大陆统一,这与大陆人之前的理解似乎相反。
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登机之前,59岁的钢琴厂退休工人高贵征(音)动情地说:“我们是一家!”但到了旅行的第四天,她的态度似乎有了转变。当大家等待开往台湾海岸的短途火车时,她坐得离别人很远,还说了一个关于两兄弟的比喻:“大的那个富裕了,丢下小的独自受穷。几十年过去了,弟弟有钱了,两者的怨气也消了,他们的子孙便得以共处。虽然发现彼此仍有很多不同,但相同点也还是有的——比如谁都不想维系世仇。”
当被问及该故事是否与台湾的独立前景有关时,这位曾遭受文化大革命迫害的老人低笑不语。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