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商界,她的父亲马塞尔·布路斯坦·布朗谢可谓无人不晓,出生于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的他一手创立了广告和通信巨头阳狮集团;在法国政界,她的丈夫罗伯特·巴丹泰是社会党的卓越活动家,在密特朗执政时期推动了死刑的废除。即便如此,她本人的光芒也不会因周围的男人而失色,因为她正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巴黎理工大学兼职讲师伊丽莎白·巴丹泰。
政论周刊《Marianne》去年进行的一项电话调查显示,在法国公众心目中,他们对伊丽莎白的尊崇不亚于摇滚明星。那么,这个有着灰蓝色眼睛的女人,究竟靠什么成为“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早在20世纪70年代,伊丽莎白就积极投身妇女解放运动。迄今为止,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她已出版了20多部著作,利用自己的笔作武器,为拓展和保护女性权益奔走呼号。1980年,通过详尽的调查,她出版了《母爱的神话》,分析了17世纪到20世纪以来母爱行为的转变,对母性是一种“本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1986年,她出版了《男人/女人:互为彼此》,记述了两性关系的历史;1992年,又出版了《XY,男性化身份》,探讨了从19世纪中叶到今天,男性角色在社会中演化的历程;2003年的《歧途》一书,则在回顾女权主义近30年来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谴责了某些新派女权主义者提出的关于妇女“牺牲”一说……
伊丽莎白的每本书一经推出,都会引发热议。譬如在最新上市的《冲突:女性与母亲》中,她尖锐剖析了西方盛行的“母性至上”理念,称“绿色政治关于自然主义的浪漫定义,致使女性脱离职场,回归家庭,从而为完美妈妈的头衔所累”。该书不仅荣登法国畅销书榜,并且引发了人们对“母亲不应该承受太大压力,不喂奶仍能成为好妈妈”等观点的热烈讨论。反对的声音不在少数,甚至有人专门撰文称,伊丽莎白对今日年轻女性的渴望知之甚少。
不管别人怎么说,现年67岁的伊丽莎白·巴丹泰从未对自己信奉的理念有所动摇。1986年,西蒙·德·波伏娃离开人世的时候,作为同路人的伊丽莎白在《新观察家》杂志上撰文高呼:“妇女们,你们应该感谢她的一切!”她称波伏娃为自己的“精神教母”,而在外界看来,她与波伏娃最相通的一点,也许就是两人都有强烈的抗争精神,相关证据不胜枚举——法国竞选,各政党提出的候选人名单必须按“一男后一女,一女后一男”的顺序排列,她强烈反对这种做法;她曾奔走数月,只为禁穿穆斯林长袍的法令能够生效;一对穆斯林夫妻因为女方谎称童贞而被法院判决离婚,她表示对法国司法体制深感耻辱,主张“妇女的性欲是件私事”。可以说,只要看到哪里有关于女性权益的争论,伊丽莎白必定要发出自己的呼声。
伊丽莎白·巴丹泰相信,在“性别差异”学说的掩盖下,年轻女性受到有关社会生物学内容的理论影响,不自觉地把自己摆放在了雌性哺乳动物的位置上。她针锋相对地指出:“女人不是黑猩猩,我们有自己的感受。”以3个孩子的家长的身份,她还强调过:“我像许许多多女人那样,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因为我也是人类,而不是一只雌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