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0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哈马:一家父子 两次“屠城”

○本报特约撰稿 宋利城 《 青年参考 》( 2011年08月03日   10 版)

    人们常说,“哈马受伤了。”这里有一处涂鸦写道,“哈马是这个国家的公墓。”

    在7月31日的镇压之前,哈马就已经伤痕累累。《纽约时报》称,哈马这个城市是个样本,有助于叙利亚人想象独裁统治倒台后,人们的生活大致会是什么样子,如何形成新领导层,如何组织其自身力量进行防卫。

    自由的氛围中,夹杂着恐惧

    哈马是叙利亚第四大城市。在哈马的入口,垃圾箱、一些街灯、推土机以及沙袋,形成了数十个路障。这些用来防止6月突然撤离的安全部队再杀回这座城市。子夜之后,就有抗议者进行活动了,吸引成群结队的年轻人可着嗓子大喊大叫,庆祝他们可以自由抗议这个简单的事实。给人的感觉,这里的气氛是兴奋的,但还是充满了恐惧。

    1982年,哈马曾遭到镇压,大概一两万人殒命。这个记忆,仍在人们的脑海中激荡。有不少抗议者齐声欢呼,“哈马自由啦,将永远自由啦。”

    确实,在7月31日镇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自由这个字眼经常能从哈马的大街小巷听到。就在今年6月,哈马反叛,政府撤出士兵及安全部队,沿着阿西河撤出了些地盘。但这既不是获得解放,也没有表明屈服。在这个“空档期”,夹杂着恐惧,担心安全部队重新回来,担心这里遗留有告密者。在这个难以控制的城市,至少有种尚处于萌芽中的自决观念:居民们保卫一个他们自己的城市。

    家族政治被称有“偏执症”

    在哈马,只有一张现任总统阿萨德的画像,高高地悬挂在执政党复兴社会党的大楼上。成群结队的居民们就聚集在这里的路边,议论政治,高唱抗议歌曲,并叙述在1982年遭到镇压的那次事件。当年,阿萨德的父亲镇压了发生在这里的起义。

    现在,首次有神职人员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可以跟这里的省长进行谈判,讨论如何治理这个城市。一个名叫阿布·穆罕默德的49岁前政府雇员说,“一个城市就应该这样。”

    此次镇压发生之前,坦克就在南部的霍姆斯停靠。更多的坦克在霍姆斯和哈马之间的小城镇的入口停靠。

    在哈马入口处的检查站,年轻人们忙前忙后,堆砌一袋袋的石头,一些拿不动石头的小孩子,则抬着棍棒。还有人背着大人们在抽烟。在一个广场,有这样一幅标语,“这里是哈马,不是特拉维夫”。众所周知,特拉维夫代指叙利亚的宿敌以色列。

    30岁的木匠阿布德尔-拉扎齐说,“当然,我们知道政府军随时都会进来。”他耸耸肩说,“到那时,战斗就会发生。我们能做什么呢?”

    尽管居民们在欢呼自由,但一些居民仍旧在疑惑,政府军为什么就撤出这里了呢?一些人认为这是国际社会压力的结果,还有人说,和霍姆斯不同,哈马没有阿拉维派这一少数派,这个穆斯林派别对政权有很大的支持度。

    但更多的人相信,这要从哈马的过去找原因。在老阿萨德的统治后期,他残忍镇压了这里的起义。这种残忍让大家永远都对这个政权表示怀疑,并认为该家族政治有“偏执症”。

    人们常说,“哈马受伤了。”当年,为时3周的镇压活动让这个城市成为了“坟地”。飞机轰炸哈马的历史性建筑,坦克在狭窄的街道横行。大规模的屠杀是家常便饭,幸存者也不断受到折磨。这里有一处涂鸦写道,“哈马是这个国家的公墓。”一名25岁的石油工程师说,“每家每户都有死者。”其他人坐在塑料椅子上,一边呷着茶一边随声附和。有一人回忆说,他的叔叔马哈茂德就被射中了24枪,但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可以想见,他的身体被子弹打成了“蜂窝煤”。

    《纽约时报》采访当天,前政府雇员阿布·穆罕默德说,“他们的儿子和孙子们,今天正在进行抗议。”

 

叙利亚:坦克开进“抗议之城”
哈马:一家父子 两次“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