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开始的印度改革计划,一度被认为“可以媲美中国1978年12月实行的改革开放”。
■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都不可偏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功,却难掩政治改革的跛足。
1991年开始的印度改革计划,一度被分析家认为是“可以媲美中国1978年12月实行的改革开放”的大举动。统计数据显示,自此之后,印度的经济规模几乎翻了两番。
但如今,改革带来的进步似乎慢了下来。尽管平稳地度过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印度国内通胀正在加剧,经济增长也在放缓。长期的物价压力足以让人怀疑,这个长期被认为有巨大经济潜力的国家,能否在避免经济过热的情况下重新恢复9%甚至更高的经济增长。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所评价的那样,历经历史性的经济改革20年后,印度眼下正是再次发力的时刻,但它的政府似乎还没准备好。
成也辛格
1991年7月24日,现任印度总理、当时还是印度财政部长的辛格,向国会提出了“将会改变他的祖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预算方案。用当时的眼光看,这项预算看上去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正是印度最感到“没面子”的年代。由于政治动荡、油价居高不下,以及财政上的挥霍无度,印度手中的外汇几乎只能维持区区两周。当时,印度在等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进一步的帮助,而为了向英国贷款,它的中央银行不得不空运47吨黄金到英格兰银行去做为抵押。
但在那个夏天,辛格开始了事后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他让卢比贬值,并取消了将制造业生产限制起来的大部分配额和许可证,甚至对将一些原本封闭的行业向外资开放。
他的改革,消除了许多与商业有关的那些各类恼人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一度被海关检查人员用来折磨印度商人。在国会,辛格宣扬他的预算建议,并引用法国文豪雨果的话说:“当一种思潮来临时,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阻碍它的时代的到来。”
印度将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辛格当时说出了这个没有人会太当真的梦想。此后,印度的确开始了令世界瞩目的增长。过去20年里,它的经济规模平均每年增长约7%,在2005年至2007年,甚至超过了9%。
尽管有人认为,辛格的改革并不是印度经济起步的唯一原因,但《经济学家》刊文分析认为,辛格的自由化改革在印度创造出了经济增长的动能,因此具有更可持续的意义。该文章认为,1991年7月在经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媲美中国1978年12月实行的改革开放。
败也辛格?
20年过去了。在此期间,辛格于2004年出任印度总理,人们纷纷猜想,他可以坐享经济改革带来的红利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分析家认为,如同继承大量家族财产的继承人一样,一度作为改革执掌者的辛格如今变得谨慎和保守了。他的执政策略是保证经济政策不会倒退,但却不能保证它会继续进步。
当辛格当选总理时,人们认为他是不可腐化的。但他的政府却很快陷入丑闻,并拖延调查,还为那些实在无法立足的部长们进行辩护。
在这种消耗过程中,很多人相信,制度改革的时间白白浪费了7年。批评者说,辛格虽未与腐败者同流合污,但他面对内阁同僚的腐败时,没有挺身反腐,也没有通过改革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
在批评者看来,辛格的政府似乎认为,坐守过去的改革模式就高枕无忧了。
印度的经济增长的确有天然的优势。它拥有不断扩大的劳动力资源和突出的储蓄率,因此可以确保额外的劳动力和资本,而余下的工作,似乎只需交给印度的创新和企业主义。
然而,这种自信显然不合时宜。即使是印度企业家的精力再充沛,它终归会停滞不前。人口增长的动力应激发紧迫感而不是自我满足。每年,在改善营养不良、教育、人才招聘等方面,印度并没有得到进步,数百万年轻人不得不从事边缘化的工作,很难有机会发挥潜力。
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都不可偏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功,难掩政治改革的跛足。因此,20年后,1991年的改革者们又重新面临是否要改革的难题。
1991年的改革,正是由印度一批矢志不渝的改革派精英推动。但这次,他们面临的改革任务与往常大不相同。例如,政府需要对耗资不菲却又不能提供充足电力的能源市场进行改革。为提高教育、公共卫生和营养水平,就需要激励和监管中央政府鞭长莫及的偏远地区的学校、诊所和基层官员。例如,中央政府已增加教育支出,并通过法案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现在需要的,是邦一级和地方政府确保将钱用在该花的地方,确保教师们能够走上讲台,安心教书。
目前,印度的经济形势令很多人感到失望,再进行一次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辛格是否能抓住机会,尚不得而知。“让全世界听到我们清晰洪亮的声音,”温和的辛格20年前曾说道,“印度现在已完全觉醒了。”而在辛格接下来的任期内,他和印度的政治家们需要振作起来,全力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