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远不是贪得无厌的嗜血怪物,攻击人类也大多是因为误解。它们不定期进食,只要吃上一口,就能熬过一个半月。
在有关海洋生物的书籍中,描写鲨鱼的可能比其他任何题材的都要多,所以,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多少是心存怀疑的:还有什么是不曾写过的呢?
其实还有很多。过去的十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鲨鱼的理解,这主要归功于将电子芯片植入它们体内的奇迹。这些仪器能告诉人们鲨鱼在什么地方,能下潜多深,以及它们游过的行程,从而让我们与这些神奇的动物一起畅游海洋,近距离窥探它们的世界。
大白鲨并非“人类屠夫”
在《魔鬼鱼》一书中,朱丽叶·艾尔伯林满世界追寻鲨鱼的踪迹以及那些爱它们、恨它们的人。她的文字上溯到1000年前,即阿兹特克人以鲨鱼为图腾的时代。数百年前的账册则显示,那时的海洋充满了食肉动物。现在,只有太平洋中部金曼礁之类的偏僻海域才会有这种盛景。鲨鱼的进化史有4亿年之久,经历过数次大灭绝,甚至目睹了恐龙的出现和消亡。
大白鲨集中体现了鲨鱼给人类带来的敬畏感。它长达20英尺,重5000磅,是食肉动物中的“皇帝”。更重要的是,1975年的那部同名电影抓住了人类原始的恐惧:大白鲨仿佛会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发起攻击,把我们一口吞掉。
不过,艰苦的研究如今已经澄清了很多事实。繁殖季节结束后,加利福尼亚州的大白鲨就会前往夏威夷度假。它们远不是贪得无厌的嗜血怪物,而是不定期进食,只要吃上一口,就能熬过一个半月时间。尽管它们的确会在离海滩不远处出没,但大白鲨伤害人类也是罕见的——大多数攻击都是误解造成的,与肥胖的海豹相比,我们那瘦小的皮囊只能让它们尝试性地咀嚼一下,然后就赶快吐出来。事实上,最危险的食肉动物恰恰是人类自己。
鱼翅是“史上最大骗局”
艾尔伯林在书中带领我们来到一个鲨鱼交易中心,这种交易早在11世纪就已扎根中国。今天,在亚洲国家的宴席上,如果没有鱼翅这道菜,仍会被视作不上档次。从1996年至2000年间,仅仅为了满足鱼翅交易,每年就有7300万条鲨鱼遭到捕杀,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和宾夕法尼亚3个州的人口总和。艾尔伯林亲自到香港采集了鱼翅样本,吃惊地发现这种所谓的美食不过是一种“透明、无味的面条”。她写道:“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骗局之一,它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其基本成份毫无营养价值。”
鲨鱼的生育缓慢,部分种类每年只能繁殖一条幼鱼。这就意味着,过度捕捞会迅速让海洋空空荡荡。正如艾尔伯林总结的那样,大部分鲨鱼都不可以持续地捕捉,因为其繁殖速度无法抵消人为因素导致的种群消亡。“持久”的鲨鱼捕捞业就像捕猎白头鹰(美国国鸟)那样不切实际。如果我们希望与鲨鱼共存,就必须要立刻重新考虑人类与鲨鱼的关系。
在这种大屠杀下,间或也会有好消息传来。夏威夷已经禁止食用鱼翅,帕劳和马尔代夫已经完全禁止捕鲨。尽管如此,人们在公海对鲨鱼的捕捉仍然有增无减。
身为《华盛顿邮报》的环保记者,艾尔伯林就像一位谦虚而稳健的导游,以小品式的文风和色彩多样的故事将读者牢牢吸引住。她曾在墨西哥与鲸鲨一道潜泳,在南非与大白鲨共同嬉戏,在巴哈马群岛则是与柠檬鲨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她也结识了众多热心于这种动物的人,从科学家、环保人士到鱼翅贸易商、王牌猎鲨手和新几内亚的鲨鱼守望者。无论他们是杀手还是生态卫士,艾尔伯林都秉着公正和理解的态度来讲述这些人的经历。总之,不管你是从未阅读过任何有关鲨鱼的作品,还是已经拥有了一书柜这类书籍,艾尔伯林的这部新著仍然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