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自认为理性:我们会处处留意,衡量概率,将雨伞放进包中。但神经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认为,我们是乐观主义多于现实主义。通常来讲,我们对事情的预期会比实际结果要好。人们会大幅低估自己离婚、失业、被诊断罹患癌症的几率,会预期自己的小孩天资过人,会想像自己的成就高于同事,会高估自己的寿命(有时高估20年甚至更多)。
“未来会比过去和现在都要好得多”这种信念被认为是乐观倾向,这种信念存在于各个种族、地区、社会经济阶层。学童在写“当我长大后”时会无法遏抑地乐观,但成年人也跟孩童差不多。你或许会认为,充斥着暴力冲突、高失业率、龙卷风和洪水的新闻,以及人生面临的各种威胁和失败,会把乐观主义消磨掉。整体看来,我们确实可能变得悲观:对我们美国的方向感到悲观,或对我国领导人改善教育和降低犯罪的能力感到悲观。但一旦涉及到对自己未来的看法,我们的乐观情绪会令人难以置信地反弹上来。
过度乐观的假设可能会导致灾难性误判,进而导致我们较少接受健康检查、擦防晒霜、开存款账户,甚至全部押注一笔糟糕的投资。但乐观倾向对我们也有保护和激励作用,能够让我们勇往直前,而不是爬到最近的高楼阳台上往下跳。若是没有乐观主义,我们的祖先可能永远不会冒险走出自己的部落,我们至今可能都还是穴居人,仍挤在一起取暖,梦想有灯、有暖炉。
为了取得进步,我们需要能够想像出更美好的现实,我们也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来实现。这样的信念有助于驱使我们去追求我们的目标。通常来讲,乐观主义者工作时间较长,往往也赚得更多。杜克大学的经济学家发现,乐观主义者甚至也有更多的存款。而且虽然他们比较不可能离婚,但也更有可能再婚——如同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所写,再婚代表了“希望”战胜“经验”。
纵使那个比较美好的未来每每是幻觉,乐观主义在当下还是有明显的好处。“希望”可以让我们的脑袋放松、压力减轻、改进身体健康。研究心脏病患的人员发现,乐观的病患者比不乐观的病患更容易服用维他命、吃低脂饮食、从事运动,因此也就降低了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有关癌症病患者的研究发现,60岁以下的悲观病患者比健康状况、身份地位和年龄都相同的非悲观的病患者,更容易在8个月内病逝。
有关乐观主义的科学正在开启一扇新的窗户,用来一窥人类意识的运作。这可能会点燃一场心理学的革命,因为这个领域逐渐掌握了证据,证明人脑不只是由过去的经验所塑造,还会不断被未来所塑造。
□美国《时代》6月6日刊
(本版文字:陶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