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加洛斯的红土赛场上,首次升起了中国国旗。北京时间6月4日晚进行的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李娜击败卫冕冠军斯齐亚沃尼,夺得冠军。这个穿着粉红色网球裙的姑娘终结了中国对大满贯冠军的漫长等待,成为第一位夺得大满贯赛事单打冠军的亚洲人。美国《纽约时报》评论道,“这次胜利将在这项长期由欧洲女子运动员统治的运动中产生深远影响。”
“这种软实力,是无法炮制出来的”
当李娜在2002年中止职业生涯时,她恐怕没想到自己9年后会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人物。《纽约时报》指出,李娜和同胞郑洁曾被视为有能力带来单打冠军的一代,但她们也迷茫过。因为去大学深造,李娜曾休战两年,这让她直至29岁“高龄”才夺取首个大满贯单打冠军,而许多现代球员在这个岁数已宣布退役了。
这个皮肤黝黑的姑娘不是中国公众心目中的典型冠军。她的左胸和后腰分别纹有穿心玫瑰和蝴蝶图案,她不服从指挥,也不够谦逊,甚至“有时很暴躁”。
在就训练计划和奖金分配问题上与当地媒体和中国网球管理协会爆发无数次冲突后,2009年,强硬的李娜与其他4位网球金花一起最终被允许自主规划自己的职业比赛和保留更大份额的奖金所得。
李娜走上了“单飞”之路,并与运动员由国家供养、纳税人支撑的举国体制割裂开来。她的教练和训练计划也无需受到上级约束。在斯图加特网球公开赛第二轮比赛结束后,李娜做出了换帅的决定。丈夫姜山便由兼职教练转为全职教练。姜山说,“每天我都准备为她做点什么,无论是做她的教练、陪练甚至是球童,都没关系,只要为了她的网球事业,我都会继续坚持。”
这也难怪李娜曾说,即使丈夫“又胖又丑”,她也会爱着他。不过事实证明,爱情和网球不是绝佳搭档。姜山说,给妻子做教练太难了,工作和生活是两码事。
《华尔街日报》刊文称,李娜现在的教练莫滕森于5月初在西班牙马德里加入了李娜的团队,随后她在马德里网球公开赛中进入半决赛,这是李娜自澳网公开赛以来第一次连续赢得比赛。在接下来的那一周,她又闯入了罗马网球公开赛的半决赛。眼下,她夺得了大满贯赛事。
对此,《大西洋月刊》在评论中指出,李娜并不是举国体制的战利品,相反,她恰恰证明了鼓励个人自由选择的体制是多么的重要。她把那种处处叫板的行为深深地埋到了法网的红土场下。这种软实力,是无法炮制出来的。
“李娜永远都是一个先驱者”
《纽约时报》的记者注意到,当李娜完成致胜的一击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主持人在直播比赛时激动地喊道:“这是一个奇迹,一次突破,100多年网球历史上的第一次。”在那个夜晚,整个中国都被这场女子比赛调动起来。
这位特别的冠军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网球热潮,尽管网球本来不是这个国家的热门运动,但仍有许多人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李娜的胜利。据女子网球协会(WTA)公布的数据,至少有6500万中国人观看了李娜半决赛击败莎拉波娃的比赛。
这个冠军之前曾表示,希望自己在法网的表现,能够鼓励更多儿童学打网球,推动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她已经成为民族英雄,她只是开始享受明星状态,”WTA的CEO斯塔西-奥斯特尔评论说,“看看姚明,李娜正复制相似一幕。”
与姚明在中国篮球带来的影响相比,李娜可能要更重要一些,因为她是第一位亚洲人夺取了大满贯赛事的单打冠军。
WTA官网表示,对于中国或者亚洲的网球发展,李娜永远都是一个先驱者。
这或许不难解释,作为在亚洲率先敲打世界网球之门、曾经涌现过伊达公子、杉山爱、松冈修造和现在的锦织圭等名人的日本,对于李娜夺冠的反应极为快速。日本《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的网站将李娜的夺冠消息放在主要新闻版面而非体育版面,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事件进行报道,而一般纳达尔或者费德勒可得不到这个待遇。
更多的媒体,将李娜作为中国的新形象代言人。英国路透社称赞道,“她流利的英语和快速的反应也吸引着全世界观众的目光,而她不可预知的节奏也将观众推向两个极端。”
《纽约时报》则热情洋溢地评论,“她那钢铁般的意志,灿烂的笑容,流利的英语象征着一个自信和正在崛起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