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6月1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那些刻意领取微薄薪水的CEO们也许另有所图。

年薪一美元的CEO另有所图

文 Mina Kimes 译 朴成奎 《 青年参考 》( 2011年06月10日   31 版)

    如果一位CEO愿意接受1美元的年薪,此举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这位CEO具有大局观念,愿意为了公司的利益做出牺牲。当然,这个CEO可能暗地里获得了一笔不菲的股票期权,但这些报酬取决于公司的成功。由此可见,1美元的年薪毕竟是个豪迈的姿态,意在昭示CEO们对公司前途充满信心。

    然而,这也可能仅仅是个烟雾弹。最近一项由吉尔伯托·洛雷罗、阿尼尔·马奎加和张丹3位教授进行的研究表明,多数情况下,1美元的年薪只不过是个公关策略而已。这份研究报告写道:“我们发现,有证据表明,1美元的CEO年薪只不过是个策略,用来掩盖这些CEO的寻租行为。因此,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实行所谓1美元的CEO年薪并非像表面看来那样是种牺牲,而是那些更富有、更自负、且具有影响力的CEO的机会主义行为。”

    开1美元年薪先河的是克莱斯勒前任CEO李·艾科卡。上世纪70年代,克莱斯勒一度陷入危机,只得游说美国政府以寻求援助,为此艾科卡大幅削减了自己的薪水。后来其他CEO纷纷效仿,包括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萨默·雷石东、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甲骨文的拉里·艾里森、思科的约翰·钱伯斯在内的一大批知名公司的高管。

    这些克己奉公的CEO虽然损失了部分薪水,但“失之工资,得之股权”,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该研究报告研究了50位只领取1美元年薪的上市公司CEO在1992年到2005年间的总体薪酬水平,发现如果把基于股权的报酬也计算在内的话,他们挣的钱一点不比其他CEO少。这些CEO的平均年薪约61万美元,他们放弃了这笔钱,却获得了价值超过200万美元的股权奖励。

    股权报酬可能是一件好事。如果CEO们放弃了大量的工资或奖金,用来交换股权,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财富和公司的成功联系在一起,这会促使他们尽力追求公司的增长。不过洛雷罗等人的研究指出,尽管1美元年薪的信徒们常常拿这种“一荣俱荣”的假设说事,但实际情况并不支持这一假说。这些给CEO减薪的公司将高管的表现与其业绩联系起来的必要性并不明显,公司也并没有因此赢得发展的良机。

    此外,“1美元CEO”们人事变动频繁,从根本上挑战了这一假说。一旦公司中止原有的薪酬方案,大幅削减薪酬,仅有48%的CEO接受了减薪,继续留任。

    3位研究者认为,对1美元年薪更好的解释是“管理权力假说”。该假说假定CEO们之所以领取1美元的薪水,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写道,创立1美元年薪制度的企业,公司治理往往较为薄弱,权力集中在公司高层,他们的CEO平均拥有10%的公司股权(一般上市公司的CEO仅拥有3.2%的公司股权)。

    该研究表明,只领1美元年薪的CEO,比一般上市公司的CEO更阔绰,也更自信。这进一步证实了“管理权力假说”,有财有势的高管更倾向于按照他们自己的议事日程行事。在只领取1美元年薪的CEO里,30%的人都登上了福布斯全美富豪400强排行榜,而在一般上市公司的CEO里,这个比例还不到5%。

    自信并不是人们关注这些人的惟一原因。在50位接受1美元年薪的CEO中,有25位存在明显的公关危机。该研究报告的作者们认为:“这一点也不奇怪,这些人选择领取1美元的薪水,就是为了掩盖他们的既得利益。”

    该报告的发现简直是毁灭性的,但从近期的另一份研究报告看来,现在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这份研究报告对领取1美元年薪的CEO们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人中存在着巨大差异。总体薪酬更高的CEO的确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表现不佳,那些接受较低薪水的CEO可能获得更高的股权收益和业绩。说到底,CEO是否领取1美元的薪水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还是企业的财务状况。

    美国《财富》杂志

 

年薪一美元的CEO另有所图
你有“说服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