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不仅提到他在中美建交中扮演的核心角色,还尽力展现中国的历史对其政策以及对西方态度的影响。基辛格参考了不少历史学家的著作,但他对中国的描绘,更多地来自他同中国领导人交往过程中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
中国长期奉行实用原则
从尼克松总统派基辛格秘访北京到现在,已经过了40年,当时美国跟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有20多年没有高级别的外交联系。而在冷战结束后的这些年,经济改革已经使中国从一穷二白变成了强国,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论中国》一书呈现了中国从对外封闭、孤立、防御转向开放、合作、友好的全过程,指出中国跟美国的不同主要源于哲学方面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使命感,“美国要当传教士,觉得非把自己的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不可”,与此相反,中国说“所有国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在文化或政治形式上都跟中国有接近之处”。
《论中国》一书只用很少量的笔墨谈美国最近常常拿来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说到他所见过的中国领导人,基辛格这个权力政治的信徒总是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这些领导人都是权力政治的实践者,“中国虽然不断地进行共产主义宣传,但在当冷战的‘免费中间人’时,它跟美国和苏联的三角关系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基辛格认为,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奉行实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原则。“在美国对穆斯林施加压力的时候,在布什政府宣告民主转变的野心时,北京一直保持旁观者的姿态。它从不对外国政府进行道德评判。”
毛、周、邓各有鲜明性格
对于毛泽东的一些备受非议的做法,基辛格说他是“哲学王”。“毛泽东阐明了‘继续革命’学说,但当中国需要变革的时候,他却没有耐心,缺乏长远的考虑。他对‘矛盾论’掌握得很好,但这方面的理论是为孔夫子的天下大同的终极目标服务的。”
基辛格很清楚,“对于一些人来说,毛泽东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苦难,这一点使毛取得的巨大成就打折了。然而,如果中国能保持统一,成为21世纪的超级大国,相信很多中国人会像看待秦始皇一样看待毛泽东。甚至会觉得他的一些过激措施是必要的。”
至于周恩来,基辛格说他很亲切,谈吐优雅,像孔圣人一样有智慧。“他设法软化毛泽东的过激措施,但没有抵制它们,处于一个国王的顾问通常所处的窘境之中。”
那邓小平呢?基辛格把他描绘成“有着忧郁的眼睛的、强壮的小个子男人”。无论如何,邓“把一个没有生气的农业公社为主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巨人”。
关于中美的建交,基辛格说那是毛泽东为了让苏联有所忌惮而采取的行动,也是尼克松为了让人们不再那么注意美国在越南战场的失败而实施的补救手段。
中美不应该零和博弈
在《论中国》当中,基辛格并没有对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债券进行深究,也没有过多地纠缠于中国会对其它国家和地区造成怎样的影响(马丁·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和詹姆斯·金奇的《中国震撼世界》都专注于这两个问题)。他承认,今日的中国“再也不是西方技术和体系的实验场”,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让中国人看破了“西方经济大国的奥秘”。
基辛格并没有忽略公众意见对决策者的反作用。他注意到,中国的发展使年轻学生和网民发表了一些影响到国家和军队领导的不同意见,甚至可能促使国际体系发生变化。
与他的一贯立场相一致,基辛格多次在书中强调,中美关系对全球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两个国家不应让针对国内问题的争论影响在反对核扩散、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合作。总之,“中美两国不必要——也不应该进行零和博弈”。
媒体点评:
作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外交界元老,基辛格博士跨越上百年历史,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古代的帝王时期写到中美“战略互信”,作者广博的学识与丰富的经验充溢于这部编年史式的新著中,展现了中国-西方关系复杂的进化过程与充满变数的未来……只有历史的亲历者,才能拥有如此审慎的笔法与富于批判力的视角。
——《科克斯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