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远的未来,某一天你走进医院时,医生除了询问你的过敏史、血型,可能还会问问你是什么“肠型”。
我们的身体绝不是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私有物——这可能是很多人从未想到的,但事实上身体中除了仅占细胞总数十分之一的人类细胞,其他都是“搭便车”的各种生物。其中大部分是与我们共生的无害细菌。
比如生活在人类肠道里的差不多100万亿个细菌。它们欣欣向荣地生长着,被我们养活在体内,代价是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并转化为能量,分解毒素,产生某些维生素和氨基酸,形成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排除有害细菌。一个人成年后,其肠道内的细菌群落类型和数量就会恒定下来,即使遭遇外来入侵(如使用抗生素),菌群也能自行恢复如初。
以德国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首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项全球性实验———国际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概念:人类能以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划分成3种不同的“肠型”。尽管对肠型的认识还远比不上对血型的了解,但科学家们认为,肠型的信息也能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肠道里的菌群类型和数量,可以反映不同人的消化能力、免疫能力以及对药物的反应。
研究负责人之一皮埃尔·伯克和同事们收集了22份来自丹麦、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粪便样本,对其中的DNA进行测序,再与13份来自日本的样本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所有的测序结果都可以被归进3种不同的肠上皮细胞类型或生态系统中去,就像人类的血型系统一样。
这项研究的共同领导者之一、比利时法兰德斯生物科技研究所的杰龙·瑞斯和同事,对另一组实验中的85份丹麦人、154份美国人的粪便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结果也都符合这种分类方法。
研究人员把这3种肠型命名为拟杆菌型(bacteroides)、普雷奥氏菌型(prevotella)和瘤胃球菌型(ruminococcus),以反映各生态系统中的优势菌。拟杆菌型系统中的细菌,主要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中获取能量;普雷奥氏菌型系统擅长消化肠道中的糖蛋白,这种倾向性与瘤胃球菌型系统相同。
属于不同肠型的人,相互间到底有多大差别呢?这一点研究人员还无法大谈特谈。目前发现的惟一不同点是制造维生素的能力。比如拟杆菌型系统含有更多的制造维生素C、B2、B5和H的菌类,普雷奥氏菌型系统则含有较多的制造维生素B1和叶酸的菌类。这点差别对于健康有什么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肠型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影响着宿主。与年轻人的肠道相比,老年人肠道内负责分解碳水化合物的细菌更多,这可能是细菌对宿主的一种适应性改变。当我们变老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就会下降,而部分工作就由细菌代劳了。
和血型一样,肠型与性别、国籍、体重指数等特征都无关。“比如我们发现两个分别来自日本和法国的人,与同胞相比,这两人的肠道生态系统彼此更为相似。”瑞斯说。
研究还发现了一些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有关的微生物遗传学标记。这些细菌基因有可能在将来对肥胖、结直肠癌等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有帮助作用。医生可以依据患者的肠型来调整治疗对策,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瑞斯表示,大量的小鼠实验已经证明饮食习惯可以改变肠道细菌。如果导致肥胖的原因真的和肠型有关,那么将来减肥也不再是苦差事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就能轻松甩肉。
科学家们正努力从这个微观世界发掘更多信息,随着我们对肠型了解得越来越透彻,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像喜欢研究血型一样探讨:肠型与性格之间有什么关系?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