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是对“基地”组织教义的大规模弃绝拉登之死为阿拉伯变革创造更大空间
“基地”组织头目拉登死了,他的死对当下的“阿拉伯觉醒”有何影响?连日来,世界多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读。当然,结果见仁见智。
拉登之死并没给阿拉伯国家带来多大反响
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5月4日发表文章称,对一些人来说,拉登死得实在太是时候了。此时此刻,在人民的努力下,一些阿拉伯独裁政权业已倒台,另一些政权则苟延残喘。拉登被打死这件事本身,似乎预示着(至少对阿拉伯世界如此),不光拉登本人被扫入垃圾桶,其宣扬的暴力教义也退出历史舞台。
拉登死于美军之手,并没有给阿拉伯很多国家带来多大反响。10年前,他被不少阿拉件民众视为英雄般的自由战士,但现在其光环早已褪色。他曾呼吁一些国家群起反抗美国的征服和占领,而现在,人民群起反抗的不是美国,却是本国独裁统治。
对中东来说,他们正忙于推翻独裁政权,拉登之死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个干扰,民众抗议仍是媒体头条。阿拉伯人对拉登之死漠不关心,让美国公众颇感困惑。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表明阿拉伯社会“向前看”。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多哈中心主任沙迪·哈米德认为,美国的评论员们“也许夸大了拉登之死对整个阿拉伯民众的重要性”。在哈米德看来,拉登已不像八九年前那样是核心人物了,当年他确实在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世界被广泛视为抵抗运动领导人,但最近几年,“基地”组织越来越式微和无足轻重,只有为数寥寥的人仍视拉登为领袖或阿拉伯世界的激励型人物。
哈米德认为,阿拉伯媒体并没有像美国媒体那样密集报道拉登之死。在阿拉伯世界,拉登之死并不是什么头条新闻。这是因为,在很多方面,阿拉伯人比美国人更为彻底地“超越”了“基地”组织。
“阿拉伯之春”是对“基地”组织教义的大规模弃绝
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巴林以及叙利亚的混乱局势中,“基地”组织以及伊斯兰武装分子并没有扮演什么明显角色。位于伦敦的智库——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中东北非项目副研究员马哈·阿萨姆称,当下中东地区的人民起义表明,人们很明显地排斥拉登。在阿萨姆看来,“当下中东地区以及大多数穆斯林国家的绝大多数穆斯林希望变革,但他们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在突尼斯和埃及以及其他中东地区的支持民主的抗议活动是和平的,非暴力的。”
黎巴嫩的一名教授拉德万·赛义德(Radwan El-Sayed)认为,拉登近来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是专制暴虐的,“跟阿萨德、穆德拉克和卡扎菲一样”。
分析家认为,“基地”组织三缄其口反映出,在各方着手建立民主政体时,致力于搞自杀袭击和破坏活动的“基地”组织毫无建树。在哈米德看来,“阿拉伯之春”采取非暴力抗议活动,是对“基地”组织暴力教义的彻底弃绝。哈米德说,“在过去3个月里,基地组织保持沉默,部分原因是,他们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基地组织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和平手段不能实现真正的变革,暴力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以前一直告诉民众,‘不要参与选举,不要走出去进行和平抗议,因为这不会带来任何变革。’他们这些说辞不但不可信,还被事实证明是谬误。我认为,这是对基地组织意识形态的决定性打击。”
拉登之死为阿拉伯变革创造更大空间
美国《华盛顿邮报》5月5日说,“阿拉伯之春”最终驳斥了拉登的“圣战”谬论。埃及开罗街头的年轻人涌向街头进行抗议,而非遵从“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瓦西里的指示来行事。在阿拉伯世界,抗议者并没有按照“基地”组织的呼吁手持武器,他们的革命没有动用枪炮、炸弹和爆炸物。也许最让拉登郁闷的是,人们已不需要他的理论了。文章最后称,让人高兴的是,拉登在死前看到了“阿拉伯之春”、遍及中东和北非的革命,看到了他的事业破产到何种程度。他可能会意识到他有多么孤独。
美国《大西洋月刊》5月5日发文称,今年对基地组织极端不利,拉登之死的影响,应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进行理解。拉登之死不但给基地组织带来破坏性结果,而且也为中东和北非地区要求变革的新一代创造了更大空间。新一代使用网络的年轻人,让拉登被边缘化了。当这些人勇敢走向街头时,拉登似乎绝望地感到自己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