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花瓷瓶到温和的恐龙
说到中国形象,相信许多人都看过电影《1840》,一部反映林则徐禁烟的大片。1840年时中国形象什么样?电影里的一个镜头表现得非常清楚:英国大烟贩子为动员议会授权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摆了一个非常精美的青花大瓷瓶,当议员们正纳闷烟贩子究竟要干什么时,他伸手把青花瓷瓶推倒,就地摔得粉碎,以此证明当时貌似强大的大清王朝不堪一击。1840年前后的中国的确是一个被掏空的漂亮躯壳——中看不中用。后来100年的历史也印证,中国滑入历史发展的低谷甚至谷底。
今天,我们中国复兴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2008年是“中国时代元年”。因为当年,无论是“3·14”拉萨骚乱或者“5·12”汶川地震,抑或北京奥运会,都把世界目光吸引在“中国”二字上。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大规模扩散,全世界又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突然把中国从一个舞台边缘角色推到了舞台中央,中国也确实为世界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带给世界的形象马上又变了,从此前的各种“崩溃论”、“威胁论”到随后的“责任论”等,不一而足。
中国现在究竟是什么形象呢?我想,肯定不是1840年时那个青花瓷瓶了,是“变形金刚”还是“超级恐龙”?我觉得“恐龙”是比较合适的,因为恐龙是史前时代的巨型动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和13亿人口,其体量堪比恐龙。但恐龙也分不同种类,有食草的恐龙,也有食肉的恐龙。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表现看,中国应该是食草的梁龙——强大而温和,不欺负其他动物,不弱肉强食。
要把价值观包装好并宣传出去
然而,中国在当前的崛起过程中形象又是破碎的。一方面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见和成见,甚至根本就是无知,使我们的形象碎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清晰地告诉西方,强大后的中国会怎么样?繁荣后的中国会走向哪里?
2009年,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中国不但要“和平崛起”,而且要“坦然崛起”、“透明崛起”,实实在在地告诉别人,15年以后中国会怎么样?20年以后中国又怎么样?每年开“两会”,我们关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深度报道和解读都很丰富,但涉及具体问题又变得含糊。我当时提出“透明崛起”的对应点就是——美国对中国军费增加的过度反应。我认为,中国完全可以坦然告诉世界军费增加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到中国军队基层去看看就知道,我们有很多士兵穿的还是胶鞋、布鞋。
未来的中国应该以什么形象立于世界?西方有西方的价值观,中国也有自己的价值观。过去儒家学说倡导的礼仪核心体系,也就是最著名的5个字:温、良、恭、俭、让。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成为中国的价值观。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是温和、善良和谦恭的人民,中国人习惯储蓄、节俭,是为了给子孙留下必要的资源和财富;在国际交往中,中国要践行双赢、多赢、让利原则。中国有自己的价值观,应该包装好并把它宣传出去。
要充分利用民间外交渠道
在过去,中国的外交主要由政府进行,很少通过民间方式。这些年渠道和式样多了,但还远远不够。2008年,关于中国游客在法国老佛爷店受辱那桩案子,外交部从维护中法友好大局出发而接受法方道歉,但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号召所属旅行社抵制法国旅游业继续表达不满,为权益受侵害的中国游客主持公道。旅游行业协会是民间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跟着政府走。在中日关系关于历史遗留的索赔问题上,中国政府过去承诺放弃国家索赔,但没有承诺也无权承诺放弃民间索赔。这两个案子说明外交利益的层次性,也实证了外交的多元化。
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有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学者。近年来,民间身份的学者声音日益彰显,而且越来越有个人色彩和立场。原因在于,许多受众认为外交发言人和官方媒体净说官话、套话。但民间身份的学者不必如此,只要分析清楚一个事件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或与中国摩擦的另一方之利弊对错,就更能从百姓角度赢得信任,反过来甚至对官方外交决策的形成提供参考。
另外,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公众声音的传播也很重要。现在,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声音传播点。如“3·14”事件中,中国面临强大的西方舆论责难,如果不是中国公众通过互联网汇聚成强大的民意和声音,迫使美国CNN等媒体就歪曲性报道道歉的话,那一场与西方国家围绕“3·14”事件、奥运火炬护送产生的舆论战和外交战,中国恐怕很难打赢。这就是民间力量的作用。
民间外交很重要,对国家和政府来说是一种强大的资源,但进行民间外交,需要学会和掌握技巧。因为在国内,每个人是普通民众,出国就自然扮演了民间外交家的角色。中国现在的国际形象,更多的不是通过驻外使馆的新闻参赞、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官方渠道和机构来表达和呈现,它可能是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演奏过程中的一声咳嗽,也可能是在纽约某条大街转角处的一口唾沫,虽然细微,但也会成为外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这个时代,打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维护中国利益,是从政府到民间组织再到个人的集体责任。
□作者博联社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