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西亚非洲所副所长、中国中东学会会长王林聪在北京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问题论坛上表示,以伊冲突是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延续。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以色列与也门胡塞武装,以及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冲突,反映出中东地区的矛盾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
王林聪进一步指出,以伊冲突是以色列在新的条件下追求“绝对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的新测试。从性质上看,以伊冲突是以色列先发制人、侵犯伊朗国家主权和尊严,美国严重违反国际法、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伊朗被动应对、被迫反击、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行动。
以伊冲突具有突发性和一定的“可控性”,但以伊、美伊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目前达成的以伊停火具有脆弱性,走向谈判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王林聪认为,此前各方关注伊朗会否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目前来看实施封锁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它意味着伊朗最后的摊牌,犹如“双刃剑”,也会对伊朗自身的能源出口造成消极影响。总体来看,伊朗的选择较为理性,更希望通过停火后的谈判来解除美国对伊制裁,进而缓解自身面临的危机和发展困境。
王林聪分析说,这次以伊冲突虽然按下暂停键,但双方的矛盾并未解决,后续变化值得关注。“外部干预、地区冲突导致中东局势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王林聪还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缘格局的变化:
第一,从二战后美苏在中东地区的对峙和抗衡到美国主导中东,如今,许多中东国家战略自主能力提升并主动参与地区秩序塑造,反映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新变化。
第二,抵抗阵营趋于瓦解,特别是以伊朗为核心的“抵抗之弧”被以色列“各个击破”,是中东格局新变化及力量失衡的反映。
第三,美国从“全面介入”转向“有限介入”中东,体现其策略调整,即维护自身战略利益,降低美国霸权成本。此次以伊冲突期间,美国依然避免全面军事介入。
推动中东地区紧张局势缓解、加快对话谈判是当前的紧迫任务。王林聪指出,2023年,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中国的斡旋下实现复交,有力推动了中东地区的“和解潮”,在今天看来,这对遏制该地区阵营对抗和更大规模的冲突产生了积极作用。未来,中国仍将为推动中东和平与稳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进一步发挥建设性作用。
2025中国国际问题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和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主题为“动荡变革期的世界秩序与中国对外战略”。
责任编辑:陈小茹
来源:青年参考
2025年07月04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