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韩国总统尹锡悦以所谓“抓捕亲朝鲜势力”为名宣布全国戒严。至2025年1月15日,经过上百名警察数日的激烈对抗,尹锡悦最终被捕。这一韩国史上最大的政治闹剧之一,在短暂的42天后终于画上了逗号。等待尹锡悦锒铛入狱的句号或许还需若干个42天才能实现,但韩国总统的最终归宿(锒铛入狱)终将增加一个新的注脚。

  尹锡悦以“一己之力”创造了韩国政坛数个第一,并且大概率会继续实现若干个首次。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希望用暴力手段打压反对党势力,不少韩国人认为,作为玄学爱好者的尹锡悦在关键时刻都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一次,据说也是“大师”指使的结果。然而,以上这些都不足以完全解释总统的“自杀式”行为,更不是尹锡悦政权走到今天的全部原因。回到事件的原点,或许我们更能看清事态为什么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2022年5月,尹锡悦以极其微弱的优势当选总统,从上任第一天开始,激烈的党内斗争、低迷的经济状况及频繁爆发的社会事件,导致他的支持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即使尹锡悦没有孤注一掷,等待他的也将是一场漫长的困境,最终迫使他提前交出权力。

  比事件原点更具“原点”线索的是大韩民国政权的“生于不义”与“后天缺陷”。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迅速形成了分裂局面。高举“三一运动”旗帜却一直远离风暴中心的李承晚从美国空降回国,以美国代理人的身份打着“民族独立”的口号建立了大韩民国。这是韩国政治结构性冲突的序曲,质疑政权合法性问题的种子就此埋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反共”成了韩国最大的社会共识与政治正确。“北朝问题”由内政问题变成了外交议题,进步人士约等于亲北势力、左翼政党与通北间谍的边界变得模糊。无论是金大中、卢武铉还是文在寅,都被或轻或重地贴上了“通北者”的标签,甚至遭遇暗杀危险和死亡威胁。1980年5月17日,全斗焕以在全国范围内捕杀赤色分子和“通北分子”为由,开启了那次最有名的政治戒严。

  1987年,以“六月抗争”为契机,韩国国会通过了《第六共和国宪法》,这部号称奠定韩国民主化基础的法律,实际上留下了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和隐患。最大的问题在于各方势力妥协达成的“五年单任制”。韩国领导人的任期有限,这限制了他们进行长期、整体规划的能力。在短暂的任期内,领导人往往需要优先考虑短期内的政绩和选民满意度,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实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的改革措施。5年过后,如果理念相反的政治势力上台执政,之前实施的政策可能会受到挑战,或干脆被推翻。这种政策的不连续性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还可能破坏社会的稳定和信任。此外,“人走政息”的现象也反映出韩国政治体制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相比于南北对立引发的政治撕裂,半岛南方地区的内部地域歧视更为严重。延续了几百年的内斗传统不仅未在现代政治的带动下逐渐消弭,反而强化了地域间的抱团意识。相较于人为的行政区划,湖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冲突才是韩国政治对峙的主要脉络。这背后是对投资、工业、贸易及地方发展的争夺,以及权力分配的角力。

  即使是在朴正熙的威权统治时期,维新集团也深知只要能在庆尚道赢得所有选票,朴正熙就能确保选举胜利。由此可见,在现代政治运作模式之下,传统封建的地域情绪依然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结果是财阀与政客、中央官僚与地方势力、国际资本与当地宗族力量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利益链和关系网,亲信干政、家人垂帘听政的现象屡见不鲜。从全斗焕到李明博再到朴槿惠,不是个人贪腐就是家族腐败,最终都未能善终。

  进入后尹锡悦时代,无论是保守派继续执政还是民主党翻盘上台,败者为下次复仇卧薪尝胆,暂时的胜利者则为将失败者送入监狱做准备。“青瓦台魔咒”已经成为韩国政治的一部分,无法走出制度陷阱的韩国政治未来仍将陷入新的历史循环。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系教师)

  责任编辑:袁 野

来源:青年参考

2025年01月2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