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瑞典和芬兰这两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向北约靠拢,俄罗斯的海上战略或将有所调整。挪威情报机构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分析称,俄罗斯或许会更多地依靠部署在北冰洋沿岸的北方舰队提供区域威慑,该舰队配属的水下力量将更多地与北约海上兵力对阵。
挪威情报局指出:“俄北方舰队将继续开展例行演习,在巴伦支海进行更长时间的潜艇巡逻,并在大西洋展开水下行动。新型低噪声多用途核潜艇的数量增长,提升了该舰队在北冰洋和大西洋的能力。”这份报告还表示,“由于核武器和战略威慑力量地位上升,俄北方舰队对科拉半岛、北部‘堡垒’海域和巴伦支海沿岸军事基地的防御将变得更加重要”。
俄海军战略重心北移
考虑到北冰洋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俄罗斯海军最新锐的潜艇大多优先部署在北方舰队。俄国防部网站公开的信息显示,这支舰队目前列装了6艘战略核潜艇,另有1艘正在维修,3艘正在建造。至于主要搭载巡航导弹和鱼雷的多用途核潜艇,该舰队也配备了4艘,另有3艘在建。
美国塔夫茨大学俄罗斯和欧亚项目访问学者帕维尔·卢津在接受美国“防务新闻”网站采访时表示,瑞典和芬兰申请加入北约,意味着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可能进一步受限;“作为补救,莫斯科将设法加强北方舰队,寻找以不对称策略应对北约的方法。”他认为,如俄方希望在北方舰队部署更多核武器,新型核潜艇是理想的运载平台。
俄罗斯正投入巨资对其水下力量进行现代化升级。英国“海军新闻”网站报道说,截至2022年,俄海军潜艇总数增至58艘,其中,服役超过35年的老艇数量已下降至10艘。以3艘服役不久的885M型多用途核潜艇为例,它们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如果顺利进入大西洋,就可以使用艇上搭载的潜射巡航导弹对岸上和水面目标发动精确打击。
北约关注海底设施安保
俄罗斯海军的水下力量重新受到北约关注,离不开欧洲局势日益紧张这一背景。特别是去年9月“北溪”天然气管道疑遭破坏之后,欧美各国对海底基础设施的安保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今年2月,北约官网发布简报称,这个跨大西洋军事组织将建立“协调小组”帮助军方和工业界合作,“提高盟国海底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今年1月下旬,法国总统马克龙就海底基础设施安全问题向军方表态。爱丽舍宫官网消息显示,马克龙希望法国“获得控制水下6000米深度范围的能力”。法国的海外领地众多,拥有面积广大的海洋专属经济区。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威胁来自何方,但马克龙强调,海洋为法国带来了巨大利益,也带来了保护基础设施和国家主权的重大责任。
从技术层面讲,保护海底基础设施并非易事。如果能放置足够的传感器,在相对较浅的水域和靠近海军基地的地方保护基础设施尚属可行。然而,在大西洋这样深度大、自然环境复杂的广阔海域,即使海底电缆和管道等高价值目标受到传感器的保护、传感器也检测到了正在逼近的威胁,当防守部队千里迢迢赶到现场时,电缆和管道可能早已被摧毁,敌方潜艇也已然不见了踪影。
大西洋不再是美国的天然屏障
早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开发了一套包含大量传感器的海底监视系统,代号SOSUS,部署在格陵兰岛-冰岛-英国一线。这套系统至今仍在运转。此外,北约还通过回收沉没的苏联潜艇、窃听苏联海军通信等秘密行动搜集情报。
今天,俄罗斯海军的水下力量仍然以核潜艇为骨干,辅以少量常规动力潜艇,后者主要负责侦察和近海反潜,也在叙利亚战事和俄乌冲突中充当了巡航导弹发射平台。与常规潜艇相比,核潜艇吨位更大、搭载的武器更多、航速更快,且续航力接近无限,更适合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作战。得益于核反应堆的进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国新一代核潜艇都大幅降低了噪声,如果在海底隐蔽待机,除非被对方碰巧用主动声呐扫描到,否则并不容易暴露。
俄罗斯潜艇近年来的行动轨迹表明,它们正设法逐步恢复在大西洋的常态化存在。挪威“巴伦支海观察家”网站称,2019年,至少10艘俄军潜艇参加了一场大规模演习,从靠近北极圈的基地快速部署到北大西洋,希望在不被北约发现的情况下航行尽可能远的距离。
美国海军于2018年重启了负责北大西洋方向的第二舰队。去年,这支舰队的指挥官丹尼尔·德怀尔表示,大西洋“不再能提供美国本土享受了几十年的地理屏障”。
美国《国防》杂志网站刊登文章指出,未来几年,技术进步将使探测潜艇变得比以往更困难。北约在描述自身的反潜能力时往往出言谨慎。在2020年2月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上,当美军欧洲司令部负责人被问及,对美国来说,俄罗斯潜艇在大西洋是否有“足够的可见度”时,这位负责人回答:“有,但不是100%”。
见习编辑:袁野
综合编译 张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