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远离俄乌冲突前线的克里米亚半岛弥漫着硝烟的味道。两起发生在俄罗斯军事基地的爆炸打破了平静,让各国观察人士吃惊。商业卫星照片显示,当地时间8月9日发生在克里米亚中部萨基空军基地的爆炸中,至少8架俄军用飞机被毁;8月16日的第二次爆炸中,俄军的一个弹药库成为目标。
据俄塔社报道,两起事件导致了平民伤亡,军事装备损失情况不详。如果爆炸是乌克兰所为,事件的经过无疑是个大谜团。美国“突破防务”网站近日撰文指出,外界就此给出了5种假说。
假说之一:意外事故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在空军基地爆炸事件中,粗心大意的操作导致了最初的爆炸,继而令周边弹药和燃料发生连锁反应。按照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说法,最猛烈的爆炸应该是大量弹药同时起爆导致的,两处仓库和车辆停放位置都出现了较大的弹坑。考虑到驻军有时会在飞机附近摆放易燃易爆物品,这种推测在技术层面并非完全不可能。
但爆炸造成的损害分布在很广的区域,暗示爆炸是多重原因引起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意外事故。值得注意的是,爆炸点附近的一些飞机未受影响,稍远处的飞机却被摧毁。爆炸物落在离初始爆点更远的地方不是不可能的,但几率较低。
如果爆炸是乌克兰策划的,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乌方用的是什么手段?
假说之二:地面部队渗透
这种观点主张,乌克兰特种部队或克里米亚地区的反对派制造了爆炸。这种观点逻辑上的薄弱环节很明显。在萨基空军基地,爆炸持续了约1个小时,这意味着,破坏者要在机场周围不受阻碍地活动很长时间。迄今为止,没有迹象表明,现场的俄军警备部队接触了敌方战斗人员。
克里米亚地区的居民大多支持俄罗斯。由于缺乏民意基础,乌克兰特种部队就算有机会潜入目标附近,也无法长时间隐藏踪迹。因此,一些亲乌克兰人士宣称通过地面渗透破坏了俄方军事设施,或许是在散布假消息。
假说之三:远程导弹攻击
这是最容易被合理化的一种解释,但在技术上仍有疑点。最重要的是,从前线到目标超过200公里,这个距离远远超出了乌克兰当前拥有武器的最大射程。一些评论人士猜测,美国秘密向乌克兰提供了陆军战术弹道导弹系统(ATACMS),它的射程足以覆盖克里米亚,可以直接由乌克兰的美制“海马斯”高机动火箭炮发射。
这种假设与美方的公开表态矛盾。美国多次宣称,不会向乌克兰提供ATACMS,理由是,担心它会被用来打击俄罗斯腹地的目标,从而加剧冲突。美国国防部发言人也声明,没有美制武器参与针对克里米亚的袭击。何况,ATACMS作战时的“视觉效果”与常规火炮差异很大,如果前者真的被乌克兰投入实战,不太可能完全没有目击报告。
也有人猜测,乌克兰将舰载导弹改装并用于实施对地攻击。考虑到乌克兰的军事技术基础较弱且经济受到战争破坏,这样的方案极具挑战性,但成功率并不是零。
“导弹攻击”一说的最大缺陷在于,自始至终没人看到导弹。根据常识,要造成这种程度的破坏,需要十几枚导弹。而且,导弹爆炸后并不会“人间蒸发”,而是会留下残骸,残骸的照片通常会很快在网上出现。而这一次,人们并未见到相关的照片。
假说之四:无人机空袭
军用无人机可以轰炸机场,也可以直接撞击目标。这种理论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无人机的性能特别是续航距离。“突破防务”称,美国提供给乌克兰的自杀式无人机如“弹簧刀”或“幽灵凤凰”航程较短,飞不到克里米亚中部。乌克兰自行采购的TB-2无人机续航距离长,但由于通讯条件有限,活动半径只有200公里上下。每架TB-2最多携带4枚导弹,可能需要4到5架无人机才能制造如此密集的爆炸。
乌克兰也可能出动了民用无人机。无论如何,要造成卫星照片显示出的巨大破坏,进攻方需要大幅增加无人机的数量和火力。利用小型无人机投掷手榴弹是俄乌冲突中常见的战法,但不足以重创一座机场。此外,无人机飞行速度慢,正常情况下应当有人看到或听到它们。
假说之五:乌克兰战机轰炸
这种猜测指向乌克兰空军残存的少量战机。与无人机不同,有人驾驶战机可以携带十几枚弹药,一次出动就可以轰炸多个目标。虽然乌克兰不一定有西方标准的精确制导弹药,但在当地生产的弹药也具备足够的威力,而且,这类弹药可以从非北约国家获取。
这种假设的漏洞在于,乌克兰战机必须低空飞行以避开俄罗斯防空系统,而在社交媒体上,没有任何人提到爆炸当天有飞机出现。由于爆炸地点位于战线后方,俄罗斯方面有充足的时间发现来袭飞机,即使俄军有所松懈,其防空系统也不会毫无反应。
“突破防务”认为,特种部队渗透难以实现,乌克兰的空军过于弱小,在上述所有假说中,“远程导弹或无人机袭击”可能性最高。事发近一个月后的今天,冲突双方可能已经弄清事件真相,但对乌克兰来说,保持沉默有助于在克里米亚方向制造紧张气氛,而对俄罗斯来说,弄清导致爆炸的真正原因后,才能明确该如何应对,阻止同类事件继续发生。俄方的反制措施,无论是加强基地保卫还是提升雷达监视能力,都将分散前线的资源,导致俄乌冲突进一步长期化。
责任编辑:张昊天
综合编译 潘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