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蚊激战万年 胜负仍是悬念
综合编译 胡文利
青年参考
(
2019年08月16日
13
版)
有文字记载以来,蚊子的嗡鸣一直是这颗星球上最烦人的声音之一。雌蚊需要新鲜的血液孵化后代。“它轻轻地落在你的脚踝上,把锯齿状的上颚切入你的皮肤,同时用两条牵开器为喙打开通道。它一边吸血,一边注射抗凝血剂。这有助于缩短它的进食时间,减少被你拍扁的可能性。”美国《纽约时报》如此描绘这种小昆虫进食的过程。
“蚊子喜欢女人,不喜欢男人”“蚊子喜欢金发和红发,不喜欢深色头发”……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但它确实有偏好:O型血最受欢迎;香水或脚丫散发的气味对它都有吸引力。
蚊子叮咬本身不会伤人,但它携带的病原体有时非常致命。最典型的是疟疾,病人先是发冷、发抖,然后体温上升至40摄氏度以上,头痛呕吐,严重时器官衰竭。还有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寨卡病毒……几乎每个夏天都会让公共卫生领域警报频传。
“蚊子是顶级捕食者,是地球上最致命的杀手。”美国作家蒂莫西·怀恩加德在新书《蚊子的人类史》中写道,“100万亿只蚊子大军在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逡巡,每年杀死70万人。近20万年来,地球上总共有过1080亿人,其中将近一半死于蚊叮虫咬。”
更严重的事态还在后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称,据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预测,未来几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蚊虫传播的疾病将殃及全球更多人口,超过10亿人将被疟疾、黄热病、登革热折磨,疾病传播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蚊叮虫咬屡次创造历史
蚊子威胁你我的健康,还悄无声息地参与编写人类史。怀恩加德指出,如果没有这种小小的生物,我们现在读到的史书将是截然不同的模样。
1698年,5艘货船装满假发、毛毯、珠宝、皮鞋等精美货品,从苏格兰扬帆起航。船上还有一台印刷机,1200名踌躇满志的拓荒者打算用它打印未来的殖民地条约。船队准备去巴拿马达连地区建立贸易中心,把地峡和大洋连接起来。这个计划吸引了众多投资客,当时在苏格兰流通的所有货币中,将近一半是借着贸易的东风流向巴拿马的。
这个伟大的计划还没实现就夭折了。船员们很快被黄热病和疟疾缠身,以平均每天12人的速度死去。“在日记、信件和回忆录中,蚊子、发热、发冷、死亡这些字眼出现的频率高得吓人。”怀恩加德写道。6个月后,一半人死去,幸存者狼狈而逃,把虚弱的同伴扔在岸上自生自灭。救兵抵达巴拿马时,人们发现,那些从苏格兰出发的假发、首饰、鞋子和雄心壮志一起不翼而飞,空荡荡的海滩上只剩下一台印刷机。
这场惨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远征失败造成的巨额债务迫使苏格兰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了英格兰的统一。蚊子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推动了大不列颠的诞生。
漫长的人类史上,被这小小的昆虫改写的瞬间数不胜数。在史前时代的非洲,疟疾造成巨大伤亡,当地土著不得不进化出镰状红细胞。罗马附近的彭廷沼泽有“死亡阴影谷”之称,那里的蚊虫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崛起,也加速了它的灭亡。考古研究显示,疟疾曾将西哥特人、匈奴人和汪达尔人挡在罗马的城门外,但最后,它反过来摧毁了这座“永恒之城”。
蚊子最具破坏性的一次介入是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时,从欧洲“偷渡”而来的蚊子飞出船舱后改变了一切。哥伦布登上海地岛22年后,当地原住民从800万人减少到2.6万人。除了天花和流感,“哥伦布的蚊子”传播的疾病也导致美洲土著居民大规模死亡。殖民者攻城略地的速度,远不及他们带来的疾病传播的速度。
1536年,一名西班牙水手从佛罗里达前往墨西哥城,他描述当地人“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你会以为他们得了麻风病……这片土地肥沃而美丽,泉水潺潺流淌,然而,到处都是废墟,人们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一名玛雅人在欧洲人带来的瘟疫中幸存下来后回忆道:“死亡的恶臭太难闻了……我们生下来就是注定要被毁灭的。”
在医学昌明前的漫长岁月里,蚊子令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苦不堪言。一位到过美国南部的德国传教士形容那里“春天是天堂,夏天是地狱,秋天是医院”。16世纪至17世纪,蚊子甚至成了奴隶制的帮凶——在北美洲的种植园主看来,非洲人比欧洲仆役更能抵御昆虫传播的疾病。或许应了“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话,到美国内战期间,南方联盟的军队因抗疟疾药物短缺而战斗力大减,阴差阳错之间,蚊子在奴隶制的棺材上钉下最后一颗钉子。
消灭蚊害?此题无解
人类一直与蚊子共同生活,但在数千年间,我们并不知道相关疾病的传播途径。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才证实,蚊子是始作俑者。在那之前,人们认为发烧是在不清洁的环境中独立传播的,病人是“污浊空气”的受害者。美国《纽约客》杂志指出,不起眼的昆虫竟会深刻影响“地球霸主”的生活,这个飞跃式的发现超乎常人想象。
在杀虫剂普及、沼泽日渐干涸的今天,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无需太过担心蚊子带来的危险。然而,在他们忽视的国家和地区,蚊子平均每年夺走七八十万人的生命。全世界每两分钟就有一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疟疾,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
某些疾病一度局限于热带地区,如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疫情,但全球化帮助蚊子将病原体扩散到更多地方。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蚊子及其携带病毒的生存能力。
适合待在户外的时间随之变得越来越短。“蚊子日渐猖獗,每年只有大约72个小时可以安心坐在院子里,在不掉血的前提下喝饮料。”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者约翰·凯利称,“36个小时在春天,那时乍暖还寒,这些小吸血鬼还没有蜂拥而至;另外36个小时在秋天,那时天气已经冷到让它们动弹不得,但你只需要穿薄毛衣就能待在户外。”
为了战胜蚊子,人类使出浑身解数。二战期间,DDT和氯喹大大降低了疟疾的致死率,为世界卫生组织消灭疟疾的战役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两大“神器”在疟疾传播的边缘地带十分有效,但在这种疾病的顽固堡垒——非洲,仍显得力有不逮。在非洲,许多地区的气候极适合蚊子生存和繁衍,疟疾因此来势凶猛,要想让广大农村地区挨家挨户喷洒DDT等杀虫剂,成本高昂。一旦染上疟疾,就必须迅速使用氯喹治疗,难度也不低。
于是,人类祭出了更激进的手段——Crispr基因编辑法。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消灭疟疾”是比尔·盖茨基金会资助的项目,其宗旨是用基因编辑手段培养丧失生育能力的雌蚊,然后把它们释放到野外,逐步改变蚊子种群的基因,造成它们不孕不育,达到控制疟疾的目的。今年春天,该项目在位于非洲西部的布基纳法索进行了实验,却遭到了强烈谴责,40个环境保护组织要求立即停止相关研究。
“我们对待动植物的态度异常狭隘。”《寂静的春天》一书写道,“不管因为什么,只要觉得它们的存在不受欢迎或无关紧要,我们就可能毫不犹豫地立即摧毁它们。”
“从复活猛犸象到培养不咬人的蚊子,我们可以把生物圈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亨利·格里利对《纽约时报》说,“问题在于,你是想活在大自然中,还是活在迪士尼乐园里?如果消灭了蚊子,其他种类的昆虫能不能填补空缺的生态位?一种疾病会不会被另一种疾病取代?生态平衡会不会受影响?”
我们或许低估了蚊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的适应能力之强,能够在全球范围的灭虫行动中游刃有余,也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战胜Crispr。历史证明,蚊子是进化的胜者。它统治地球成百上千个世纪,多次改变历史进程,给现代世界秩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疟疾就像气候问题一样,与人类如影随形。”美国沃尔特里德陆军医疗中心的专家W·D·泰格特说,“就像马克·吐温说的那样,我们对气候无计可施,对蚊子同样如此。”
有文字记载以来,蚊子的嗡鸣一直是这颗星球上最烦人的声音之一。雌蚊需要新鲜的血液孵化后代。“它轻轻地落在你的脚踝上,把锯齿状的上颚切入你的皮肤,同时用两条牵开器为喙打开通道。它一边吸血,一边注射抗凝血剂。这有助于缩短它的进食时间,减少被你拍扁的可能性。”美国《纽约时报》如此描绘这种小昆虫进食的过程。
“蚊子喜欢女人,不喜欢男人”“蚊子喜欢金发和红发,不喜欢深色头发”……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但它确实有偏好:O型血最受欢迎;香水或脚丫散发的气味对它都有吸引力。
蚊子叮咬本身不会伤人,但它携带的病原体有时非常致命。最典型的是疟疾,病人先是发冷、发抖,然后体温上升至40摄氏度以上,头痛呕吐,严重时器官衰竭。还有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寨卡病毒……几乎每个夏天都会让公共卫生领域警报频传。
“蚊子是顶级捕食者,是地球上最致命的杀手。”美国作家蒂莫西·怀恩加德在新书《蚊子的人类史》中写道,“100万亿只蚊子大军在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逡巡,每年杀死70万人。近20万年来,地球上总共有过1080亿人,其中将近一半死于蚊叮虫咬。”
更严重的事态还在后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称,据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预测,未来几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蚊虫传播的疾病将殃及全球更多人口,超过10亿人将被疟疾、黄热病、登革热折磨,疾病传播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蚊叮虫咬屡次创造历史
蚊子威胁你我的健康,还悄无声息地参与编写人类史。怀恩加德指出,如果没有这种小小的生物,我们现在读到的史书将是截然不同的模样。
1698年,5艘货船装满假发、毛毯、珠宝、皮鞋等精美货品,从苏格兰扬帆起航。船上还有一台印刷机,1200名踌躇满志的拓荒者打算用它打印未来的殖民地条约。船队准备去巴拿马达连地区建立贸易中心,把地峡和大洋连接起来。这个计划吸引了众多投资客,当时在苏格兰流通的所有货币中,将近一半是借着贸易的东风流向巴拿马的。
这个伟大的计划还没实现就夭折了。船员们很快被黄热病和疟疾缠身,以平均每天12人的速度死去。“在日记、信件和回忆录中,蚊子、发热、发冷、死亡这些字眼出现的频率高得吓人。”怀恩加德写道。6个月后,一半人死去,幸存者狼狈而逃,把虚弱的同伴扔在岸上自生自灭。救兵抵达巴拿马时,人们发现,那些从苏格兰出发的假发、首饰、鞋子和雄心壮志一起不翼而飞,空荡荡的海滩上只剩下一台印刷机。
这场惨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远征失败造成的巨额债务迫使苏格兰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了英格兰的统一。蚊子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推动了大不列颠的诞生。
漫长的人类史上,被这小小的昆虫改写的瞬间数不胜数。在史前时代的非洲,疟疾造成巨大伤亡,当地土著不得不进化出镰状红细胞。罗马附近的彭廷沼泽有“死亡阴影谷”之称,那里的蚊虫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崛起,也加速了它的灭亡。考古研究显示,疟疾曾将西哥特人、匈奴人和汪达尔人挡在罗马的城门外,但最后,它反过来摧毁了这座“永恒之城”。
蚊子最具破坏性的一次介入是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时,从欧洲“偷渡”而来的蚊子飞出船舱后改变了一切。哥伦布登上海地岛22年后,当地原住民从800万人减少到2.6万人。除了天花和流感,“哥伦布的蚊子”传播的疾病也导致美洲土著居民大规模死亡。殖民者攻城略地的速度,远不及他们带来的疾病传播的速度。
1536年,一名西班牙水手从佛罗里达前往墨西哥城,他描述当地人“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你会以为他们得了麻风病……这片土地肥沃而美丽,泉水潺潺流淌,然而,到处都是废墟,人们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一名玛雅人在欧洲人带来的瘟疫中幸存下来后回忆道:“死亡的恶臭太难闻了……我们生下来就是注定要被毁灭的。”
在医学昌明前的漫长岁月里,蚊子令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苦不堪言。一位到过美国南部的德国传教士形容那里“春天是天堂,夏天是地狱,秋天是医院”。16世纪至17世纪,蚊子甚至成了奴隶制的帮凶——在北美洲的种植园主看来,非洲人比欧洲仆役更能抵御昆虫传播的疾病。或许应了“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话,到美国内战期间,南方联盟的军队因抗疟疾药物短缺而战斗力大减,阴差阳错之间,蚊子在奴隶制的棺材上钉下最后一颗钉子。
消灭蚊害?此题无解
人类一直与蚊子共同生活,但在数千年间,我们并不知道相关疾病的传播途径。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才证实,蚊子是始作俑者。在那之前,人们认为发烧是在不清洁的环境中独立传播的,病人是“污浊空气”的受害者。美国《纽约客》杂志指出,不起眼的昆虫竟会深刻影响“地球霸主”的生活,这个飞跃式的发现超乎常人想象。
在杀虫剂普及、沼泽日渐干涸的今天,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无需太过担心蚊子带来的危险。然而,在他们忽视的国家和地区,蚊子平均每年夺走七八十万人的生命。全世界每两分钟就有一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疟疾,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
某些疾病一度局限于热带地区,如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疫情,但全球化帮助蚊子将病原体扩散到更多地方。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蚊子及其携带病毒的生存能力。
适合待在户外的时间随之变得越来越短。“蚊子日渐猖獗,每年只有大约72个小时可以安心坐在院子里,在不掉血的前提下喝饮料。”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者约翰·凯利称,“36个小时在春天,那时乍暖还寒,这些小吸血鬼还没有蜂拥而至;另外36个小时在秋天,那时天气已经冷到让它们动弹不得,但你只需要穿薄毛衣就能待在户外。”
为了战胜蚊子,人类使出浑身解数。二战期间,DDT和氯喹大大降低了疟疾的致死率,为世界卫生组织消灭疟疾的战役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两大“神器”在疟疾传播的边缘地带十分有效,但在这种疾病的顽固堡垒——非洲,仍显得力有不逮。在非洲,许多地区的气候极适合蚊子生存和繁衍,疟疾因此来势凶猛,要想让广大农村地区挨家挨户喷洒DDT等杀虫剂,成本高昂。一旦染上疟疾,就必须迅速使用氯喹治疗,难度也不低。
于是,人类祭出了更激进的手段——Crispr基因编辑法。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消灭疟疾”是比尔·盖茨基金会资助的项目,其宗旨是用基因编辑手段培养丧失生育能力的雌蚊,然后把它们释放到野外,逐步改变蚊子种群的基因,造成它们不孕不育,达到控制疟疾的目的。今年春天,该项目在位于非洲西部的布基纳法索进行了实验,却遭到了强烈谴责,40个环境保护组织要求立即停止相关研究。
“我们对待动植物的态度异常狭隘。”《寂静的春天》一书写道,“不管因为什么,只要觉得它们的存在不受欢迎或无关紧要,我们就可能毫不犹豫地立即摧毁它们。”
“从复活猛犸象到培养不咬人的蚊子,我们可以把生物圈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亨利·格里利对《纽约时报》说,“问题在于,你是想活在大自然中,还是活在迪士尼乐园里?如果消灭了蚊子,其他种类的昆虫能不能填补空缺的生态位?一种疾病会不会被另一种疾病取代?生态平衡会不会受影响?”
我们或许低估了蚊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的适应能力之强,能够在全球范围的灭虫行动中游刃有余,也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战胜Crispr。历史证明,蚊子是进化的胜者。它统治地球成百上千个世纪,多次改变历史进程,给现代世界秩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疟疾就像气候问题一样,与人类如影随形。”美国沃尔特里德陆军医疗中心的专家W·D·泰格特说,“就像马克·吐温说的那样,我们对气候无计可施,对蚊子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