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秘密要塞到文化空间
阿尔巴尼亚“一号堡垒”沉浮40载
编译 史春树
青年参考
(
2018年07月18日
07
版)
地堡内陈列着防化设备,以及阿尔巴尼亚当年进行核战争演习的照片。
作为阿尔巴尼亚最庞大、最隐蔽的军事要塞,“0774号设施”历经40载沧桑,终于重见天日。从冷战避难所到旅游胜地和文化空间,这座堡垒在完成身份转换的同时,也为观念不同的参观者提供了机会,让他们重新审视那个消逝的时代,以及那些渐行渐远的人。
在陌生人眼中,“0774号设施”是阿尔巴尼亚最隐秘的地标。山坡上凿出一条长长的隧道,作为进入这座堡垒的唯一途径。地堡落成后20多年间,连隧道都不许普通人靠近。
隧道的长度大约是标准足球场的两倍,越往深处走,空气越凉爽。当你踩着仿佛永远不会蒸发的积水到达隧道中心部分,耳畔只剩下通风设备嗡嗡的低鸣;回头望去,站在隧道入口处的警卫几乎隐没在刺眼的阳光中,只留下玩具兵人大小的背影。
访客必须步行198米,才能到达一座破旧而缺乏生气的停车场。稍远处,一栋灰色的建筑物若隐若现,那是“1号地堡美术馆”。再走几分钟,冷战岁月遗留下来的陈旧感便扑面而来。
“堡垒之国”的“一号堡垒”
“在40摄氏度高温的盛夏,这儿是整个地拉那最适合纳凉的地方。”阿特米萨·穆克打趣道。
身为“1号地堡美术馆”的导游,这位24岁的文化史专业毕业生是最熟悉这座堡垒的人之一。对普罗大众而言,听说过“0774号设施”这个代号的堪称凤毛麟角,更不用说了解它的真实用途——确保恩维尔·霍查为首的阿尔巴尼亚政权在战争中坚持到最后。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斯大林为榜样的霍查领导着阿尔巴尼亚,希望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建设现代化的独立国家。这是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阿尔巴尼亚于1948年与南斯拉夫断交,1961年与苏联反目,让人很难想起,该国曾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霍查在战争年代的经历,对阿尔巴尼亚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全方位影响。领导游击队与纳粹德国艰苦周旋的记忆让他固执地相信,来自东西方的敌人一直觊觎着这个多山的小国。为此,他决心将整个国家打造为要塞,在全国各地建起了成千上万明碉暗堡,希望阿尔巴尼亚人民藉此抵挡侵略者。按照当时的设想,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霍查将和他最信任的同伴一起,进入“0774号设施”这座“一号堡垒”,全盘指挥“堡垒之国”的军事行动。
这栋建筑建于1972年至1978年,拥有300多个房间,地下结构共5层,隐藏于阿尔巴尼亚首都以东达埃蒂山麓的深处。如今看来,没有窗户的、深埋地下的堡垒很容易让人患上幽闭恐惧症,但回到40年前,一旦北约或者华约对阿尔巴尼亚发难,“0774号设施”必定是个热闹的地方,估计会有超过300人常驻于此,包括军队的总参谋部。
“这里能储存足够的食物、水和燃料,足够这么多人在里头住上一年。”穆克强调。
和欧洲乃至全世界大多数同类设施一样,“0774号设施”并未实际运作过。一面墙上挂着霍查到访时拍摄的照片。事实上,他1985年去世前只在地堡里待过几个晚上。尽管如此,他还是有自己的房间,包括一张舒适的床,秘书办公室,以及用柴油发电机驱动的淋浴设备。“霍查的套房用纤维板装饰,其余房间都是木头,”穆克说,“他是独一无二的。”
从避难所到“时间胶囊”
霍查去世6年后,阿尔巴尼亚经历了政治经济体制的巨变,随后的10年则充斥着动荡与混乱。1997年,该国政府因金融政策失败而垮台,庞氏骗局吞噬了百姓的大部分财富。在暴力冲突中,数千人死于非命,许多军事基地遭到洗劫,“0774号设施”也无法幸免。
“0774号设施”最后一次被军方使用是在1999年,之后便被遗弃。2014年,得益于意大利记者卡罗·博里诺的努力,它才重新开放,为公众描摹出一段渐行渐远的岁月。
“2014年,文化部门倡议庆祝阿独立70周年时,我决定开设‘1号地堡美术馆’。那之前,连阿尔巴尼亚人都没地方了解霍查执政时期的秘密。”博里诺说,他第一次到访此地就有强烈的反应,“感受到了探索一个黑暗、神秘、充满历史感的地方的那种激动。”
“0774号设施”的开放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头一个月就有7万人来参观。“上了年纪的只知道有个好大的地堡,许多年轻人听都没听说过,”穆克说,“如你所见,即使是本地人,来到这里也会惊讶得合不拢嘴。山里有这样的设施,不能不令人印象深刻。”
博里诺不仅试图修建一座博物馆,把一个政权的避难所当作“时间胶囊”来保存,还试图为它增加一些活泼的元素。堡垒中的部分房间陆续被改造成艺术陈列区,展示着这个国家近现代史的不同方面,介绍那些建于冷战年代的堡垒日渐破败的现实。
在迷宫般的建筑里,部分房间内重新摆上了从全国各地搜罗的旧家具和展品。截至2018年,博里诺团队完成了100多个房间的翻新,剩下大概2/3的区域仍待整理,或者干脆是禁区——附近仍有在使用的军事基地,“0774号设施”本身也还是阿国防部的财产。
博里诺承认,复原工程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挑战。“光从后勤角度看,困难就不是一般大,部分原因在于这地方非常潮湿,任何暴露几天的物体都会被霉菌袭击。”
要政治中立,更要直面历史
不过,相比从废品堆中翻捡出散发着霉味的文件和家具,“0774号设施”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文化方面的。绝大多数参观这座壁垒的人,对阿尔巴尼亚经历过的一切没有清晰的认知,因此屡屡被“超现实”的事物困扰:用红五星装饰的“废纸篓”其实是净化设备,能释放氧气,清除积聚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拉那与莫斯科关系尚好的年代,由后者提供的防毒面具散落在走廊里,仿佛提醒游客,地堡中的真实生活,可能只比噩梦好一点儿。
好在,“一号堡垒”规模惊人,给后人留下了自由发挥的余地。它的核心是一个足以容纳数百人的礼堂。战时,霍查和阿尔巴尼亚的精英们可以在这里发表演讲,为藏身于堡垒群中的国民鼓劲儿。现在,礼堂变成了剧院和时尚派对的秀场,入口处还开设了小酒吧,摇滚乐和爵士乐爱好者定期聚会——1991年以后的阿尔巴尼亚百废待兴,但两者终于有了合法地位。
举办音乐会只是“0774号设施”养活自己的途径之一。鉴于堡垒一日游的人气持续看涨,它有望成为东欧乃至巴尔干地区最热门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博里诺表示,他还有更多创意。
譬如,一个项目承包了“1号地堡美术馆”南侧的走廊,内容是有关阿尔巴尼亚人上世纪60至80年代日常生活的摄影展,“这是让游客了解一种消逝的社会形态的好机会”。他继续说:“今年9月,我还打算尝试‘沉浸式剧场’——在美术馆的走廊里让历史人物重现,游客可以与他们互动。”这个雄心勃勃的设想准备引入当下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
重见天日的地堡还带动了地拉那周边地区的观光业。负责综合运营的团队成员森纳达·穆拉蒂表示,近两年,来自英国、美国、新西兰的游客纷至沓来。
在年轻的导游穆克眼中,转换身份的“0774号设施”要尽可能保持政治中立,同时不回避阿尔巴尼亚曾在近半个世纪中自我孤立的事实。“既然是博物馆,我们就应该直面敏感话题,”她说,“我们在这里展示一个时代的光明和黑暗,而把判断的自由留给大家。”
“有些游客过来的时候,口袋里还揣着霍查的照片呢。”她补充道。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作为阿尔巴尼亚最庞大、最隐蔽的军事要塞,“0774号设施”历经40载沧桑,终于重见天日。从冷战避难所到旅游胜地和文化空间,这座堡垒在完成身份转换的同时,也为观念不同的参观者提供了机会,让他们重新审视那个消逝的时代,以及那些渐行渐远的人。
在陌生人眼中,“0774号设施”是阿尔巴尼亚最隐秘的地标。山坡上凿出一条长长的隧道,作为进入这座堡垒的唯一途径。地堡落成后20多年间,连隧道都不许普通人靠近。
隧道的长度大约是标准足球场的两倍,越往深处走,空气越凉爽。当你踩着仿佛永远不会蒸发的积水到达隧道中心部分,耳畔只剩下通风设备嗡嗡的低鸣;回头望去,站在隧道入口处的警卫几乎隐没在刺眼的阳光中,只留下玩具兵人大小的背影。
访客必须步行198米,才能到达一座破旧而缺乏生气的停车场。稍远处,一栋灰色的建筑物若隐若现,那是“1号地堡美术馆”。再走几分钟,冷战岁月遗留下来的陈旧感便扑面而来。
“堡垒之国”的“一号堡垒”
“在40摄氏度高温的盛夏,这儿是整个地拉那最适合纳凉的地方。”阿特米萨·穆克打趣道。
身为“1号地堡美术馆”的导游,这位24岁的文化史专业毕业生是最熟悉这座堡垒的人之一。对普罗大众而言,听说过“0774号设施”这个代号的堪称凤毛麟角,更不用说了解它的真实用途——确保恩维尔·霍查为首的阿尔巴尼亚政权在战争中坚持到最后。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斯大林为榜样的霍查领导着阿尔巴尼亚,希望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建设现代化的独立国家。这是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阿尔巴尼亚于1948年与南斯拉夫断交,1961年与苏联反目,让人很难想起,该国曾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霍查在战争年代的经历,对阿尔巴尼亚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全方位影响。领导游击队与纳粹德国艰苦周旋的记忆让他固执地相信,来自东西方的敌人一直觊觎着这个多山的小国。为此,他决心将整个国家打造为要塞,在全国各地建起了成千上万明碉暗堡,希望阿尔巴尼亚人民藉此抵挡侵略者。按照当时的设想,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霍查将和他最信任的同伴一起,进入“0774号设施”这座“一号堡垒”,全盘指挥“堡垒之国”的军事行动。
这栋建筑建于1972年至1978年,拥有300多个房间,地下结构共5层,隐藏于阿尔巴尼亚首都以东达埃蒂山麓的深处。如今看来,没有窗户的、深埋地下的堡垒很容易让人患上幽闭恐惧症,但回到40年前,一旦北约或者华约对阿尔巴尼亚发难,“0774号设施”必定是个热闹的地方,估计会有超过300人常驻于此,包括军队的总参谋部。
“这里能储存足够的食物、水和燃料,足够这么多人在里头住上一年。”穆克强调。
和欧洲乃至全世界大多数同类设施一样,“0774号设施”并未实际运作过。一面墙上挂着霍查到访时拍摄的照片。事实上,他1985年去世前只在地堡里待过几个晚上。尽管如此,他还是有自己的房间,包括一张舒适的床,秘书办公室,以及用柴油发电机驱动的淋浴设备。“霍查的套房用纤维板装饰,其余房间都是木头,”穆克说,“他是独一无二的。”
从避难所到“时间胶囊”
霍查去世6年后,阿尔巴尼亚经历了政治经济体制的巨变,随后的10年则充斥着动荡与混乱。1997年,该国政府因金融政策失败而垮台,庞氏骗局吞噬了百姓的大部分财富。在暴力冲突中,数千人死于非命,许多军事基地遭到洗劫,“0774号设施”也无法幸免。
“0774号设施”最后一次被军方使用是在1999年,之后便被遗弃。2014年,得益于意大利记者卡罗·博里诺的努力,它才重新开放,为公众描摹出一段渐行渐远的岁月。
“2014年,文化部门倡议庆祝阿独立70周年时,我决定开设‘1号地堡美术馆’。那之前,连阿尔巴尼亚人都没地方了解霍查执政时期的秘密。”博里诺说,他第一次到访此地就有强烈的反应,“感受到了探索一个黑暗、神秘、充满历史感的地方的那种激动。”
“0774号设施”的开放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头一个月就有7万人来参观。“上了年纪的只知道有个好大的地堡,许多年轻人听都没听说过,”穆克说,“如你所见,即使是本地人,来到这里也会惊讶得合不拢嘴。山里有这样的设施,不能不令人印象深刻。”
博里诺不仅试图修建一座博物馆,把一个政权的避难所当作“时间胶囊”来保存,还试图为它增加一些活泼的元素。堡垒中的部分房间陆续被改造成艺术陈列区,展示着这个国家近现代史的不同方面,介绍那些建于冷战年代的堡垒日渐破败的现实。
在迷宫般的建筑里,部分房间内重新摆上了从全国各地搜罗的旧家具和展品。截至2018年,博里诺团队完成了100多个房间的翻新,剩下大概2/3的区域仍待整理,或者干脆是禁区——附近仍有在使用的军事基地,“0774号设施”本身也还是阿国防部的财产。
博里诺承认,复原工程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挑战。“光从后勤角度看,困难就不是一般大,部分原因在于这地方非常潮湿,任何暴露几天的物体都会被霉菌袭击。”
要政治中立,更要直面历史
不过,相比从废品堆中翻捡出散发着霉味的文件和家具,“0774号设施”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文化方面的。绝大多数参观这座壁垒的人,对阿尔巴尼亚经历过的一切没有清晰的认知,因此屡屡被“超现实”的事物困扰:用红五星装饰的“废纸篓”其实是净化设备,能释放氧气,清除积聚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拉那与莫斯科关系尚好的年代,由后者提供的防毒面具散落在走廊里,仿佛提醒游客,地堡中的真实生活,可能只比噩梦好一点儿。
好在,“一号堡垒”规模惊人,给后人留下了自由发挥的余地。它的核心是一个足以容纳数百人的礼堂。战时,霍查和阿尔巴尼亚的精英们可以在这里发表演讲,为藏身于堡垒群中的国民鼓劲儿。现在,礼堂变成了剧院和时尚派对的秀场,入口处还开设了小酒吧,摇滚乐和爵士乐爱好者定期聚会——1991年以后的阿尔巴尼亚百废待兴,但两者终于有了合法地位。
举办音乐会只是“0774号设施”养活自己的途径之一。鉴于堡垒一日游的人气持续看涨,它有望成为东欧乃至巴尔干地区最热门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博里诺表示,他还有更多创意。
譬如,一个项目承包了“1号地堡美术馆”南侧的走廊,内容是有关阿尔巴尼亚人上世纪60至80年代日常生活的摄影展,“这是让游客了解一种消逝的社会形态的好机会”。他继续说:“今年9月,我还打算尝试‘沉浸式剧场’——在美术馆的走廊里让历史人物重现,游客可以与他们互动。”这个雄心勃勃的设想准备引入当下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
重见天日的地堡还带动了地拉那周边地区的观光业。负责综合运营的团队成员森纳达·穆拉蒂表示,近两年,来自英国、美国、新西兰的游客纷至沓来。
在年轻的导游穆克眼中,转换身份的“0774号设施”要尽可能保持政治中立,同时不回避阿尔巴尼亚曾在近半个世纪中自我孤立的事实。“既然是博物馆,我们就应该直面敏感话题,”她说,“我们在这里展示一个时代的光明和黑暗,而把判断的自由留给大家。”
“有些游客过来的时候,口袋里还揣着霍查的照片呢。”她补充道。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