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首部合拍电影《音乐家》:
让中哈两国人民铭记传世情谊
本报记者 贾晓静
青年参考
(
2017年06月21日
23
版)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街景 图片来源 CFP
游人们常用“风光旖旎”一词形容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城市阿拉木图。在这座以“尊崇历史”闻名的城市,以苏联时期名人命名的街道、雕像或故居随处可见。在这里,你能找到的唯一用独联体以外的名人命名的街道就是“冼星海大道”。
在中国,冼星海的作品可谓无人不晓,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救国军歌》一直广为传唱。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中国音乐家曾在阿拉木图度过了近三载时光,并创作了歌颂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等一系列作品,而这也是他音乐生涯中最后的璀璨光华。
6月8日,在闪亮影业牵头下,以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故事为蓝本的电影、中哈首部合拍片《音乐家》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了开机仪式,这段尘封了70多年的往事终于有机会走上银幕,为世人所知。
被中哈两国元首关注的电影
6月8日,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哈期间,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中哈双方签署了《中哈合作拍摄电影协议》。作为该协议启动项目,影片《音乐家》开机仪式于当日在阿斯塔纳举行。
据悉,这是中哈电影界的首次合拍,也是中哈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点项目。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哈萨克斯坦文化体育部部长亚历斯坦贝克·穆哈梅季乌雷出席了仪式,并为《音乐家》开机揭幕。
据《音乐家》出品人、闪亮影业董事长沈健介绍,《音乐家》的创作灵感来自习主席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关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倡演讲。习主席在演讲中说:“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碾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3年前,习主席在文艺座谈工作会上提出要求,希望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他对电影界寄予了深切的希望,而如何回应这种关切,值得每一个电影人认真思考。”沈健告诉《青年参考》,“冼星海的故事凝聚了两个民族的精神,我们想为历史创作一部经典。”
“冼星海在哈的经历那么传奇,在祖国却鲜为人知”
1940年5月,冼星海受中共中央秘密派遣,化名“黄训”与导演袁牧之等人从延安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影片制作中断,冼星海回国受阻,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冼星海最困难的时候,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向他伸出了援手。
在哈萨克斯坦,冼星海迎来了创作的高峰,陆续写下《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阿曼盖尔德》等音乐佳作。战争结束后,身患重病的冼星海被送往莫斯科救治,不久后病逝。冼星海以才华和成就,赢得了哈萨克斯坦音乐界的尊重和哈萨克斯坦各族人民的爱戴。1998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访华前夕,在家乡阿拉木图命名了“冼星海大道”和“拜卡达莫夫大道”,以纪念两位杰出音乐家的友谊,激励中哈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我们在哈萨克斯坦调研期间,深切感受到冼星海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哈萨克斯坦。”回想《音乐家》的筹备过程,沈健告诉《青年参考》。“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期间,根据哈萨克民族文化进行了大量的音乐创作,其代表作——交响乐《阿曼·盖尔德》,激励了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纳粹法西斯。一位音乐家,在两个不同的国家,成就了两份同样高贵的事业,这是非常伟大的,我们希望能把他的故事传播出去。”
得知闪亮影业想把父亲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冼星海的女儿、77岁的冼妮娜颇为感动。“父亲离开延安时我只有8个月大,还不懂事,可直到长大,我和母亲也没能盼到父亲的归来。”她坦言,自己一生都在以各种方式寻找、了解父亲,但遗憾的是,自己只能从传记、影视作品中看到他的样子。“我非常想念父亲,也期待从这部影片里了解他生活中真实的样子。”她说。
在遥远的阿拉木图,一位老人和冼妮娜有着同样的期待——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卡利娅与冼星海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二人情同父女。得知《音乐家》开机,已过耄耋之年的卡利娅早早地为将于明年举办的影片首映礼选择起服装。“我希望用最好的样子去见父亲。”
据沈健透露,两位老人不但为《音乐家》的剧本创作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更相约一同参加《音乐家》首映式,与共同的“父亲”冼星海见面。
“为促进中哈两国‘民心相通’添砖加瓦”
据悉,由中国著名编剧苏小卫领衔,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负责《音乐家》的文学策划和剧本开发;影片由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电影《真爱》的中国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中国著名演员胡军和哈萨克斯坦著名演员别里克·艾特占诺夫担任主演。
“我们的主创人员都是怀着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两位音乐家的钦佩来制作这部影片的。我们要制作出一部名副其实的扛鼎之作,我相信,《音乐家》的参与者未来会为这部影片骄傲。”沈健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开机仪式上,哈萨克斯坦电影集团董事长巴合提·凯尔别科夫表示,筹拍《音乐家》是一次令人激动而难忘的旅程,中哈电影人通过合作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如今就像一家人一样。
冼星海的扮演者胡军用“荣耀”一词形容自己加入《音乐家》时的感受。他坦言,自己的父辈都从事音乐工作,他是听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旋律长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冼星海这个角色找上门时,他不假思索地接下了。“我很珍惜这次机会,作为一名中国演员,能为国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我莫大的荣耀。”
在哈萨克斯坦著名演员别里克·艾特占诺夫看来,能够饰演拜卡达莫夫既是光荣,也是责任。“拜卡达莫夫和冼星海的友谊能够得到中哈领导人的关注绝非偶然。我希望把拜卡达莫夫和冼星海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哈萨克斯坦人,让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世代流传。”
在冼星海大道的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话:“冼星海用音乐在两国人民之间建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愿中哈友谊世代相传。”对《音乐家》的创作者们来说,这部影片将成为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友谊的延续。“这部电影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哈两国电影双边合作的首个重点项目。我们希望,它的出现能够为促进中哈两国‘民心相通’添砖加瓦。”沈健说。
游人们常用“风光旖旎”一词形容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城市阿拉木图。在这座以“尊崇历史”闻名的城市,以苏联时期名人命名的街道、雕像或故居随处可见。在这里,你能找到的唯一用独联体以外的名人命名的街道就是“冼星海大道”。
在中国,冼星海的作品可谓无人不晓,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救国军歌》一直广为传唱。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中国音乐家曾在阿拉木图度过了近三载时光,并创作了歌颂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等一系列作品,而这也是他音乐生涯中最后的璀璨光华。
6月8日,在闪亮影业牵头下,以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故事为蓝本的电影、中哈首部合拍片《音乐家》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了开机仪式,这段尘封了70多年的往事终于有机会走上银幕,为世人所知。
被中哈两国元首关注的电影
6月8日,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哈期间,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中哈双方签署了《中哈合作拍摄电影协议》。作为该协议启动项目,影片《音乐家》开机仪式于当日在阿斯塔纳举行。
据悉,这是中哈电影界的首次合拍,也是中哈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点项目。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哈萨克斯坦文化体育部部长亚历斯坦贝克·穆哈梅季乌雷出席了仪式,并为《音乐家》开机揭幕。
据《音乐家》出品人、闪亮影业董事长沈健介绍,《音乐家》的创作灵感来自习主席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关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倡演讲。习主席在演讲中说:“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碾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3年前,习主席在文艺座谈工作会上提出要求,希望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他对电影界寄予了深切的希望,而如何回应这种关切,值得每一个电影人认真思考。”沈健告诉《青年参考》,“冼星海的故事凝聚了两个民族的精神,我们想为历史创作一部经典。”
“冼星海在哈的经历那么传奇,在祖国却鲜为人知”
1940年5月,冼星海受中共中央秘密派遣,化名“黄训”与导演袁牧之等人从延安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影片制作中断,冼星海回国受阻,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冼星海最困难的时候,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向他伸出了援手。
在哈萨克斯坦,冼星海迎来了创作的高峰,陆续写下《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阿曼盖尔德》等音乐佳作。战争结束后,身患重病的冼星海被送往莫斯科救治,不久后病逝。冼星海以才华和成就,赢得了哈萨克斯坦音乐界的尊重和哈萨克斯坦各族人民的爱戴。1998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访华前夕,在家乡阿拉木图命名了“冼星海大道”和“拜卡达莫夫大道”,以纪念两位杰出音乐家的友谊,激励中哈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我们在哈萨克斯坦调研期间,深切感受到冼星海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哈萨克斯坦。”回想《音乐家》的筹备过程,沈健告诉《青年参考》。“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期间,根据哈萨克民族文化进行了大量的音乐创作,其代表作——交响乐《阿曼·盖尔德》,激励了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纳粹法西斯。一位音乐家,在两个不同的国家,成就了两份同样高贵的事业,这是非常伟大的,我们希望能把他的故事传播出去。”
得知闪亮影业想把父亲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冼星海的女儿、77岁的冼妮娜颇为感动。“父亲离开延安时我只有8个月大,还不懂事,可直到长大,我和母亲也没能盼到父亲的归来。”她坦言,自己一生都在以各种方式寻找、了解父亲,但遗憾的是,自己只能从传记、影视作品中看到他的样子。“我非常想念父亲,也期待从这部影片里了解他生活中真实的样子。”她说。
在遥远的阿拉木图,一位老人和冼妮娜有着同样的期待——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卡利娅与冼星海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二人情同父女。得知《音乐家》开机,已过耄耋之年的卡利娅早早地为将于明年举办的影片首映礼选择起服装。“我希望用最好的样子去见父亲。”
据沈健透露,两位老人不但为《音乐家》的剧本创作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更相约一同参加《音乐家》首映式,与共同的“父亲”冼星海见面。
“为促进中哈两国‘民心相通’添砖加瓦”
据悉,由中国著名编剧苏小卫领衔,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负责《音乐家》的文学策划和剧本开发;影片由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电影《真爱》的中国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中国著名演员胡军和哈萨克斯坦著名演员别里克·艾特占诺夫担任主演。
“我们的主创人员都是怀着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两位音乐家的钦佩来制作这部影片的。我们要制作出一部名副其实的扛鼎之作,我相信,《音乐家》的参与者未来会为这部影片骄傲。”沈健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开机仪式上,哈萨克斯坦电影集团董事长巴合提·凯尔别科夫表示,筹拍《音乐家》是一次令人激动而难忘的旅程,中哈电影人通过合作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如今就像一家人一样。
冼星海的扮演者胡军用“荣耀”一词形容自己加入《音乐家》时的感受。他坦言,自己的父辈都从事音乐工作,他是听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旋律长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冼星海这个角色找上门时,他不假思索地接下了。“我很珍惜这次机会,作为一名中国演员,能为国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我莫大的荣耀。”
在哈萨克斯坦著名演员别里克·艾特占诺夫看来,能够饰演拜卡达莫夫既是光荣,也是责任。“拜卡达莫夫和冼星海的友谊能够得到中哈领导人的关注绝非偶然。我希望把拜卡达莫夫和冼星海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哈萨克斯坦人,让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世代流传。”
在冼星海大道的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话:“冼星海用音乐在两国人民之间建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愿中哈友谊世代相传。”对《音乐家》的创作者们来说,这部影片将成为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友谊的延续。“这部电影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哈两国电影双边合作的首个重点项目。我们希望,它的出现能够为促进中哈两国‘民心相通’添砖加瓦。”沈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