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上大门”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之际,维护自由贸易应成为中国和欧洲的共识。从法意两国领导人访华期间释放出的信息看,中欧双方的合作潜力仍远大于分歧。
-----------------------------------------------------
2月最后一周,法国总理卡泽纳夫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前脚接后脚”地来华访问,拉开了2017年中欧外交的帷幕。两个月前,意大利刚刚经历了政权更迭;两个月后,法国大选将鸣锣开战。在这个微妙的时间节点,两国领导人不远万里而来,传递出了什么信息?
从官方报道中,我们可以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细节。譬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法国客人时表示,中方欢迎两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除了均表态愿意参与“一带一路”,中法双方还分别表示“支持维护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愿意与中方共同维护贸易自由化,化解保护主义”。
作为欧洲三大经济体,法国、意大利及德国长期秉持外向型经济政策,仅仅数年之前,它们还都是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旗手。然而世事无常,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逆全球化思潮在欧洲风起云涌,多个欧盟成员国的经济持续深陷低迷、量化宽松政策收效甚微,还连续遭到欧债危机、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恐怖袭击和英国退欧等一系列内忧外患的打击。随着时间推移,欧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各国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和冲突日益尖锐。
反映到政治领域,其首要影响就是五花八门的民粹主义政党飞速崛起,与大洋彼岸的特朗普遥相呼应,一些主流政党也被迫“向右转”以迎合民众的情绪。同时,抵制自由贸易的潮流蔓延开来,人称“爬行贸易保护主义”;作为欧洲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亦被卷入其中。
2016年年底,欧盟又一次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仅如此,一些欧洲国家还用各种手段阻止中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甚至搬出美国中央情报局当救兵,强行叫停了中资企业对德国企业的收购。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何会对马塔雷拉强调,“希望意方为欧盟全面、彻底履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所作承诺发挥积极作用”了。
欧盟已经决心关起门来、甚至以邻为壑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几乎在对中国发难的同时,欧盟启动了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自贸谈判,继续在双边贸易自由化的道路上迈进。
虽然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磕磕绊绊,但不久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启动德国的2017年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任期的发言中依然释放出明确信号。默克尔说,G20有责任共同通过深化国际合作而不是通过建造隔离墙或回归民族主义来应对全球化世界的紧迫挑战,只有这样,G20才能使全球化惠及所有人。这些都告诉我们: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欧盟依然是中国在捍卫自由贸易时可以争取而且必须争取的伙伴。
本次来华,法意两国领导人都有积极的表态。卡泽纳夫在访华期间宣布:“欧中拥有许多共同利益,相信双方能够在履行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义务方面找到妥善解决方案。”在“一带一路”提振之下,中欧关系的上限之高,令人无限期待;不过,能否妥善解决相处中遇到的技术性障碍,依然考验着双方领导人的智慧,以及国家机器整体运转时的协调性。
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关上大门”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之际,摆在中国和欧洲面前的只剩一条路——如习主席在年初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宣示的那样:“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作者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