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食物火了
手指长短的刀在巴掌大的菜板上轻轻切好豆腐块,加上几粒海苔渣,一起放进钱币大小的锅,架在蜡烛台制成的火炉上烹煮。几分钟后,这锅味增汤被倒进指甲盖大的碗里。
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你能搜到许多制作“微型食物”的视频,比如一筷子就能夹起的汉堡、比瓶盖还小的松饼。它们并非摆件,而是用真材实料制成的食物。虽然勺子、刀、锅和炉子都只有正常尺寸的1/10甚至更小,却能当作真正的厨房用具使用,组合起来就是个微型厨房。
据美国“Dailysabah”网站介绍,上世纪初日本就开始生产塑料质地的微型食品。从2014年开始,制作可食性微型食物的产业蓬勃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价值十几亿美元的产业链。
微型食物兴起的标志,是“微型空间”频道在YouTube上传的第一个视频。在这段仅83秒长的视频中,两根手指就能捏起来的小锅被架在烛台上。在烧水过程中,制作者开始准备桌子和咖啡杯,再用微型勺子向过滤器中填满咖啡……视频结束时,两个白杯子中盛满了浅棕色的咖啡。
自那以后,“微型空间”一发不可收,不到一年就累积了近5300万点击量。至今已有160个视频,频道订阅人数超过100万,芝士汉堡、寿司、咖啡、蛋糕等食物出现在播放列表中。
有意思的是,究竟是什么人在运行这个频道,至今仍是个谜。制作者在视频中从不说话,不与粉丝互动,粉丝发送的电邮也得不到回复。
如今,制作微型食物已不再局限于YouTube上的圈地自萌。继美国专注于旅游和生活方式的视频公司Tastemade模仿“微型空间”推出“微型厨房”系列后,脸谱网、Snapchat、Instagram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纷纷被微型食物横扫而过,每个视频的点击量都在几十万上下。许多观众大呼它们拥有令人上瘾的魔力,“好看到根本停不下来”。
对于这一现象,许多媒体分析认为,制作微型食物的过程体现了日式“卡哇伊文化”,即人们容易被小且可爱的事物“萌倒”。
采访一些观众后,美国“Hopes&Fears”网站指出,这类视频走红不仅有视觉的原因,也有声音的功劳:细小而微妙的音效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在视频中却被无限放大,例如炸鸡时热油发出的滋滋声,刀和案板碰撞、搅拌时勺子撞击碗盆的声音。视频中没有烹饪教程常见的音乐或旁白,因为制作者的目标不是教人模仿,而是充分享受这场表演。
除了感官因素,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道出了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大多数人童年玩过过家家,制作微型食物就像童年记忆的升级版。
正如心理学家所言,微型食物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小小的、精致的美食允许人们暂时进入幻想世界。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尽情展现想象力的地方,制作者们在烹饪过程中肆意创造。
不过,美国《大西洋月刊》称,普通食材过于庞大,制作微型食物的人往往要竭尽所能地寻找替代品,比如用珍珠洋葱取代洋葱,用鹌鹑蛋替换鸡蛋。虽然耗时费力,但耐心制作的佳肴在给自己带来满足的同时,还收获了满满的赞。
出人意料的是,青睐微型食物视频的主力人群并不都是女生。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教授梅里·怀特制指出,受众中相当一部分是男性,他们大多是热衷动漫和游戏的“御宅族”。
怀特认为,微型食物视频颇有些情怀意味。一些视频中出现的壁炉早已从生活中消失,以铁锅熬汤则令人们回想起老式的农舍,“这就像上世纪美国画家诺曼·洛克威尔笔下的晚餐”,只不过是微缩版。
乐趣在于“绝对掌控”
如果你看了视频后为之深深着迷且跃跃欲试,不妨从制作微型厨房开始。鉴于微型食物的受欢迎程度,“如何制作小型餐具”的攻略视频同样受追捧。
你会惊喜地发现不用购买任何东西,只需废物利用让旧物换新颜——吃剩的冰棍棒可以做砧板,空易拉罐可以做水壶或平底锅,软陶能捏成碗和杯子,曲别针化身搅拌器和夹子,大多数微型厨房的烤箱和炉子是烛台……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享受掌控全局的自信与舒适了。“这是受我控制的东西,我喜欢这个微小的、毫无干扰的空间。”网友阿伦·罗纳表示,掌控感是制作微型食物过程中最酷的部分。
“在现实中你永远无法掌控一切,而在微型世界里,你能把一切小东西都调整到完美的境界。”从事微型器具贩售的蒂普顿告诉“Hopes&Fears”网站,“制作微型食物不仅让你远离混乱的现实,还要求你热爱生活、注重观察。”在真正的厨房中做蛋糕,人们可能弄得到处是面粉,一切都乱糟糟。
外表萌萌的,又能带来无以伦比的满足感,但这不代表微型食物没有先天缺陷——它们没法填饱肚子,也不能长期储存。经过漫长准备和精心烹制后,只需伸伸舌尖,你指甲盖上的芝士蛋糕还没塞满牙缝,就消失不见了。
本报记者 温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