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迁徙却不被承认
气候难民:不断壮大的悲情群体
本报记者 张慧
青年参考
(
2016年06月01日
05
版)
比利欧特家的孩子在捞螃蟹。能猎食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宝贵的。
随着海平面上升、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全世界面临着新的挑战——气候难民。
被海水围困的部落
日头西沉到大橡树的枯枝背后,一声枪响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查尔斯岛上响起。14岁的霍华德·布吕内(Howard Brunet)拿着来复枪站在叔叔房子的门廊上,盯着被他打死的野兔。妹妹朱丽叶(Juliette)蹦跳着下了台阶,去捡野兔温热的尸体。晚饭就吃炖兔肉。这是布吕内一家度过傍晚的日常模式。孩子们都很强悍,日益上涨的海平面逼着他们尽快成长。
1955年以来,查尔斯岛因为海岸侵蚀、水土流失和海平面上升,失去了98%的土地。曾经9065公顷的岛屿只有129公顷尚存。生活在岛上的Biloxi-Chitimacha-Choctaw部落,成员们的身份认同、食物和文化随着土地一同消逝。
这个小岛最多时住着300人,现在只剩下60人。10年前“卡特里娜”飓风过境后,部落再也没有举行过祈祷仪式。这里的自然资源一度让岛民自给自足,但随着陆地面积锐减,居民的生计受到了威胁。
“我们必须好好保管那些点二二子弹,还得靠它们猎食。”霍华德的叔叔克里斯(Chris)一边说,一边看着孩子们对着洗衣液的空瓶练习枪法。
克里斯是这个家族在岛上的第十八代。他这一代人,目睹了邻居们从自给自足到只能依靠杂货店。“你现在看到的,只能算是这个岛的骨架了。”他告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我们都不知道有过大萧条,因为我们只需要以货易货。”比利欧特(Wenceslaus Billiot)说,他在这里长大、成家、养育子女,但他的孙辈早已离开小岛,因为觉得这里不适合生存。
小岛距离新奥尔良南部约120公里,距离墨西哥湾约24公里。进出岛的唯一方法是通过1953年建成的环岛路,但海水在侵蚀这条通道。路上的沙子、杂物说明涨潮时海水已覆过了路面。在风浪大的日子里,即使晴空万里,海水也能漫过路面。
每当强台风过境,居民只有很短的窗口期决定是否逃离,否则就要蜷缩在家里熬到风暴过去,因为整个岛屿将与世隔绝。“在这里生活,人们总是在祈祷。”克里斯的妹妹特蕾莎(Theresa Handon)说,“我总在想,上帝啊,别再来台风了。但我知道该来的还是要来。”每次风暴之后,可能就有房子被摧毁,有人无家可归。
“气候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我们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它。”部落副首领的女儿尚特尔(Chantel Comardelle)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并且适应一切。”
1月21日,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给了这个部落仅存的人口4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让他们迁出岛屿。但迁徙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没有时间了。”部落领袖纳坎(Albert Naquin)告诉《国家地理》,过去的15年他一直在动员部落迁居。“我们等得越久,遭遇的飓风就越多。我也不愿意放弃小岛,但只能这样做。这感觉就像抛弃了家庭成员。”
“随着小岛消失,我们部落的凝聚力也就消失了。”尚特尔说,“我们将失去全部文化。”
查尔斯岛的搬迁和安置计划已经被提上日程。尚特尔相信,他们的迁移或许能为成千上万面临同样困境的人树立一座希望的灯塔。“这并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当部落找到新的栖息地,他们希望那些担心安全而流落在外的部落成员能够回归,找回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查尔斯岛上的居民,只是全球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迫放弃家园的两亿人中的一小部分。
气候可能成为中东、北非人口外迁的主因
德国美因茨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和塞浦路斯研究所的研究称,到2050年,气候可能成为中东、北非地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
报告称,届时中东和北非可能因为气候变化成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令气候难民出现“戏剧性的增长”。更糟糕的是,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的“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2℃”的协议,并不足以阻止这样的悲剧发生。
英国《卫报》称,已经有科学家认为,叙利亚难民逃离家园既是因为战火连天,也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连年干旱。而到本世纪中叶,世界将为流动的气候难民付出难以想象的人力、财力和政治代价。
报告的内容触目惊心:如果各国政府无法兑现巴黎气候大会上的承诺,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冬季气温可能会上升2.5℃,夏季则平均升高5℃。到2050年,该地区的全年极端炎热天气将从目前的16天增至80天。天气转暖后,气温将始终高于30℃,最高气温可能达到46℃。到2100年,白天的平均气温在50℃将是寻常事。
虽然全球都会受到影响,但中东和北非首当其冲。对本就缺少水源的国家来说,对水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告诉中东新闻网“Al-monitor”,由于人口增长和气候变暖,人均可饮用水量将急剧下降。
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环境社会科学家图尔汗(Ethemcan Turhan)指出,气候变化是造成气候难民多个条件中的一个,而有效的政府治理、社会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区域和平,都能减缓气候难民的流动。虽然目前无法预测哪些国家将成为气候难民的主要输出国,但如果中东和北非的局势如同今天这样动荡,人口不断增长,那么到了2050年,欧洲要面对的难民危机将比今天严重得多。
美国乔治敦大学气候中心负责人阿罗约(Vicki Arroyo)在《卫报》撰文称,根据她数十年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心得,极端天气的影响会来得比人们预料的更快,其剧烈程度也会超出预期,比如,覆盖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的冰层融化的速度,就比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的快得多。
进入2016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已经要用英尺而非英寸来衡量,第一季度的平均气温已经刷新了历史纪录。北极融冰速度在加快,由于没有冰山阻止风浪,阿拉斯加的美国原住民也加入了气候难民的行列,迁移一个因纽特人村庄的经济代价约为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
“任何国家都不愿公开承认这种难民身份”
当孟加拉湾的海水吞没了房子和居民,住在孟加拉国沿海地区的农民桑杰拉(Sanjeela Sheikh)伤心欲绝,一度想要自杀。
顽强的求生意志让她活了下来。这位36岁的农妇为邻居耕作维生,同时悄悄攒钱,希望移民到印度开始新生活。终于有一天,桑杰拉收拾了全部家什,登上一辆摇摇晃晃的公共汽车奔赴印度。几经辗转,她在新德里定居。
“我已经接受了命运。”如今在一个印度家庭帮佣的她告诉印度新闻社,“在孟加拉国,我没有未来。”
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都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去年在演讲中承认,到2050年,约3000万孟加拉人将因气候变化而移民。
人们迁移的理由相似: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飓风和海水毁掉了生计,人们没有足够的淡水进行生产。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与移民报告》中,亚洲开发银行称,印度的3700万人、印尼的2100万人,将在2050年面对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生存威胁。
虽然在全球寻找避风港的气候难民数量急剧上升,他们的权益却没有得到国际法的重视和保护。“这些被迫离开祖国的人无法申请难民身份。联合国难民公约并不保护他们,他们随时可能被驱逐出境。”印度一名移民局官员告诉印度新闻社。
45岁的扎西达(Zahida Begum)生活在随时被驱逐的恐惧中。2014年,她在孟加拉的农田被洪水淹没,只能和丈夫及3个孩子到印度北方邦讨生活。“我们终日躲藏,假装是来自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人,因为我们有相似的语言和文化。但我们担心被当局揭穿,然后二话不说地扔出去。”
德里大学社会学副教授贾努玛(Jamuna Sheshadri)对此的解释是:“人人都知道气候变化迫使人们迁徙,但任何国家都不愿公开承认这种难民身份,否则就意味着大笔的福利支出。”
随着海平面上升、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全世界面临着新的挑战——气候难民。
被海水围困的部落
日头西沉到大橡树的枯枝背后,一声枪响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查尔斯岛上响起。14岁的霍华德·布吕内(Howard Brunet)拿着来复枪站在叔叔房子的门廊上,盯着被他打死的野兔。妹妹朱丽叶(Juliette)蹦跳着下了台阶,去捡野兔温热的尸体。晚饭就吃炖兔肉。这是布吕内一家度过傍晚的日常模式。孩子们都很强悍,日益上涨的海平面逼着他们尽快成长。
1955年以来,查尔斯岛因为海岸侵蚀、水土流失和海平面上升,失去了98%的土地。曾经9065公顷的岛屿只有129公顷尚存。生活在岛上的Biloxi-Chitimacha-Choctaw部落,成员们的身份认同、食物和文化随着土地一同消逝。
这个小岛最多时住着300人,现在只剩下60人。10年前“卡特里娜”飓风过境后,部落再也没有举行过祈祷仪式。这里的自然资源一度让岛民自给自足,但随着陆地面积锐减,居民的生计受到了威胁。
“我们必须好好保管那些点二二子弹,还得靠它们猎食。”霍华德的叔叔克里斯(Chris)一边说,一边看着孩子们对着洗衣液的空瓶练习枪法。
克里斯是这个家族在岛上的第十八代。他这一代人,目睹了邻居们从自给自足到只能依靠杂货店。“你现在看到的,只能算是这个岛的骨架了。”他告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我们都不知道有过大萧条,因为我们只需要以货易货。”比利欧特(Wenceslaus Billiot)说,他在这里长大、成家、养育子女,但他的孙辈早已离开小岛,因为觉得这里不适合生存。
小岛距离新奥尔良南部约120公里,距离墨西哥湾约24公里。进出岛的唯一方法是通过1953年建成的环岛路,但海水在侵蚀这条通道。路上的沙子、杂物说明涨潮时海水已覆过了路面。在风浪大的日子里,即使晴空万里,海水也能漫过路面。
每当强台风过境,居民只有很短的窗口期决定是否逃离,否则就要蜷缩在家里熬到风暴过去,因为整个岛屿将与世隔绝。“在这里生活,人们总是在祈祷。”克里斯的妹妹特蕾莎(Theresa Handon)说,“我总在想,上帝啊,别再来台风了。但我知道该来的还是要来。”每次风暴之后,可能就有房子被摧毁,有人无家可归。
“气候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我们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它。”部落副首领的女儿尚特尔(Chantel Comardelle)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并且适应一切。”
1月21日,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给了这个部落仅存的人口4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让他们迁出岛屿。但迁徙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没有时间了。”部落领袖纳坎(Albert Naquin)告诉《国家地理》,过去的15年他一直在动员部落迁居。“我们等得越久,遭遇的飓风就越多。我也不愿意放弃小岛,但只能这样做。这感觉就像抛弃了家庭成员。”
“随着小岛消失,我们部落的凝聚力也就消失了。”尚特尔说,“我们将失去全部文化。”
查尔斯岛的搬迁和安置计划已经被提上日程。尚特尔相信,他们的迁移或许能为成千上万面临同样困境的人树立一座希望的灯塔。“这并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当部落找到新的栖息地,他们希望那些担心安全而流落在外的部落成员能够回归,找回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查尔斯岛上的居民,只是全球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迫放弃家园的两亿人中的一小部分。
气候可能成为中东、北非人口外迁的主因
德国美因茨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和塞浦路斯研究所的研究称,到2050年,气候可能成为中东、北非地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
报告称,届时中东和北非可能因为气候变化成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令气候难民出现“戏剧性的增长”。更糟糕的是,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的“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2℃”的协议,并不足以阻止这样的悲剧发生。
英国《卫报》称,已经有科学家认为,叙利亚难民逃离家园既是因为战火连天,也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连年干旱。而到本世纪中叶,世界将为流动的气候难民付出难以想象的人力、财力和政治代价。
报告的内容触目惊心:如果各国政府无法兑现巴黎气候大会上的承诺,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冬季气温可能会上升2.5℃,夏季则平均升高5℃。到2050年,该地区的全年极端炎热天气将从目前的16天增至80天。天气转暖后,气温将始终高于30℃,最高气温可能达到46℃。到2100年,白天的平均气温在50℃将是寻常事。
虽然全球都会受到影响,但中东和北非首当其冲。对本就缺少水源的国家来说,对水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告诉中东新闻网“Al-monitor”,由于人口增长和气候变暖,人均可饮用水量将急剧下降。
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环境社会科学家图尔汗(Ethemcan Turhan)指出,气候变化是造成气候难民多个条件中的一个,而有效的政府治理、社会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区域和平,都能减缓气候难民的流动。虽然目前无法预测哪些国家将成为气候难民的主要输出国,但如果中东和北非的局势如同今天这样动荡,人口不断增长,那么到了2050年,欧洲要面对的难民危机将比今天严重得多。
美国乔治敦大学气候中心负责人阿罗约(Vicki Arroyo)在《卫报》撰文称,根据她数十年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心得,极端天气的影响会来得比人们预料的更快,其剧烈程度也会超出预期,比如,覆盖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的冰层融化的速度,就比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的快得多。
进入2016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已经要用英尺而非英寸来衡量,第一季度的平均气温已经刷新了历史纪录。北极融冰速度在加快,由于没有冰山阻止风浪,阿拉斯加的美国原住民也加入了气候难民的行列,迁移一个因纽特人村庄的经济代价约为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
“任何国家都不愿公开承认这种难民身份”
当孟加拉湾的海水吞没了房子和居民,住在孟加拉国沿海地区的农民桑杰拉(Sanjeela Sheikh)伤心欲绝,一度想要自杀。
顽强的求生意志让她活了下来。这位36岁的农妇为邻居耕作维生,同时悄悄攒钱,希望移民到印度开始新生活。终于有一天,桑杰拉收拾了全部家什,登上一辆摇摇晃晃的公共汽车奔赴印度。几经辗转,她在新德里定居。
“我已经接受了命运。”如今在一个印度家庭帮佣的她告诉印度新闻社,“在孟加拉国,我没有未来。”
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都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去年在演讲中承认,到2050年,约3000万孟加拉人将因气候变化而移民。
人们迁移的理由相似: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飓风和海水毁掉了生计,人们没有足够的淡水进行生产。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与移民报告》中,亚洲开发银行称,印度的3700万人、印尼的2100万人,将在2050年面对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生存威胁。
虽然在全球寻找避风港的气候难民数量急剧上升,他们的权益却没有得到国际法的重视和保护。“这些被迫离开祖国的人无法申请难民身份。联合国难民公约并不保护他们,他们随时可能被驱逐出境。”印度一名移民局官员告诉印度新闻社。
45岁的扎西达(Zahida Begum)生活在随时被驱逐的恐惧中。2014年,她在孟加拉的农田被洪水淹没,只能和丈夫及3个孩子到印度北方邦讨生活。“我们终日躲藏,假装是来自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人,因为我们有相似的语言和文化。但我们担心被当局揭穿,然后二话不说地扔出去。”
德里大学社会学副教授贾努玛(Jamuna Sheshadri)对此的解释是:“人人都知道气候变化迫使人们迁徙,但任何国家都不愿公开承认这种难民身份,否则就意味着大笔的福利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