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8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2015年常青藤中国论坛:

“龟”“鳖”结合,才能“创”出大事

本报记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5年08月04日   15 版)

    “2015年常青藤中国论坛”现场。

    在最后一场分论坛“青年创业者的真实面孔”中,嘉宾几乎全是“90后”。

    8月2日下午,“2015年常青藤中国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国际会议中心落下帷幕。在最后一场有关“90后”创业的分论坛结束后,会场内仍有很多观众迟迟没有离去,围在准备从侧门退场的各位嘉宾周围,耐心请教、索要名片。

    “常青藤”(IVY)是美国精英大学的代名词,包括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以及康奈尔大学。而这个论坛如今已是第3届,最早是由一批在常青藤院校读书的中国学子自发组织的。

    继去年“梦想常青,卓越创新”的主题后,今年论坛主推的口号是“创生”。论坛联合创始人的严伯钧曾在布朗大学就读,他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创生”两字源自“创生之柱”,原意指星云内气体和尘埃发生突变的一种天文现象。“我们想用这两个字来代表目前海归创业的新气象,同时希望借助这个论坛为归国发展的留学生提供平台、搭建人脉,让海归有机会与行业大佬对话交流。”

    创业艰难,“周六保证不休息”

    8月2日上午,一进入地质大学国际会议中心的正门,随处都能看到本届论坛的主题LOGO——“创生”。这个以红色打底、好似涅槃重生的设计,非常显眼。在严伯钧看来,“创生”契合当下大众创业的主题,也是很多年轻海归关注的事。

    不过,在论坛一开始的嘉宾演讲环节,有不少人为创业“泼起了冷水”。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中国首席策略官的娄刚,一上台就摆出了残酷的现实:大部分创业项目最终都失败了。

    在娄刚看来,创业是高危行为,“90%的创业者最后会黯然退出,如果你承担不起输赢,别轻易踏出这一步”。

    另外几位目前进展顺利的创业者,也道出了自己的艰辛。曾在新东方工作9年的韦晓亮创办的“智课教育”,虽然成为2014年中国市场A轮融资最大的在线教育企业,但他表示,在创业的第一年,自己通宵工作了172个晚上,每天加班到凌晨三四点。

    “智课教育”旗下有“智课”和“极智批改”两家网站,采用视频在线传授的方式帮助用户提升英语能力。韦晓亮说,创业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教学视频上线前的审片环节,“当时整整45天,我和另一位创始人亲自上阵,盯着电脑屏幕从早看到晚,整个人都是浮肿的,说实话非常辛苦”。

    类似的吐槽也引发很多现场嘉宾的共鸣。《北美留学生日报》作为一家海归初创媒体,目前发展良好,创始人林国宇是2012年从美国毕业的留学生。他表示,创业单干的这几年,“几乎没有一个晚上是12点之前睡的,没有一个清晨是7点以后起的”。

    “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样的工作强度几乎是所有创业者在早期的常态。在嘉宾们看来,创业除了是对创客综合素质的极致考量——包括策略、管理和眼界等,更是对体能的考验,“想创业的人必须锻炼好身体”。

    “并非所有创业项目都适合拿风投”

    虽然创业维艰,但在主办方邀请的重量级嘉宾——著名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王功权看来,当下的年轻创业者,最值得骄傲的就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他说:“人的一生,要赶上时代的潮流,才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回顾我自己走过的路,莫不如此。工作生涯中的所有突破都赶上了时代的某个关键点——下海经商、房地产开发以及风险投资等。而现在,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人人都能看到,问题就在于你能否在大趋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方向。”

    作为“鼎晖创投基金”的创始人之一,王功权也向年轻人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验:“不同类型的项目需要不同的团队,并非所有项目都需要常青藤毕业的豪华团队,也不是所有团队都适合拿风投。”

    在王功权看来,初创企业在拿到风投之后更要谨慎,每个环节都必须合法合规,不能搞变通。偷税漏税甚至找特权帮忙等,都会导致企业覆灭。

    创业风潮刮得正盛,创客也成了明星,但在汹涌的市场面前,个体究竟该如何选择,嘉宾们也有自己的看法。

    “70后”的“香港启迪科技园”董事杜朋明确表示:“大众创业不是人人都能创业——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业,但并非人人都适合创业。”

    杜朋解释道,尽管现在创业形势大好,国家及社会各层面的扶持很多,但创业仍是有门槛的。如今满大街都是创始人,对投资人而言,相比项目他们其实更看重“人”——要看你的履历、人品以及资源。

    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娄刚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解释了“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创业”。“如果你想通过创业获得自由的生活方式,或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还是趁早放弃创业的打算。”从他的经验看,成功的创业者大多是“上了瘾”。“创客就是一群强迫症。”他直言不讳。

    “龟”“鳖”结合才能干大事

    “归国人才越来越多,海归的含金量正在降低。”在当天的论坛上,备受年轻人欢迎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一上场就这样表示。他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往的信息不对称将被逐渐打破,并且由于留学生队伍不断扩大,海归也是良莠不齐,海归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不少嘉宾表示,国外的高科技虽然看上去高大上,但想在本土落地发展,还得看市场需求。而年轻海归多半对市场了解不够,海归团队想获得大发展,最好同一直扎根国内的本土创业者联手,实现资源互补。

    据《青年参考》记者了解,当天参加论坛的近600人中,留学生近一半,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的学霸,同时也有很多没有海外经历的年轻人。

    同“海龟”相对,袁岳将一直扎根国内的本土青年称作“土鳖”。在他的提议下,全场观众拿出手机,通过微信面对面建群的方式,创立了“常青藤中国论坛龟鳖群”。

    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回国不久的张冲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在国外念本科硕士将近8年,国内的人脉圈基本处于中断状态,目前来看,加入行内组织显得非常重要,打进一个圈子才能了解目前国内的趋势和动态。

    海归创业也有一套经典模式,张冲向记者表示,目前成功创业的海归多集中在科技领域,传统产业也有,但比较少。他们在国外大企业工作过,了解商业规则,然后发现国内空白,开始创业,通过成功复制国外模式赢得事业第一春。“如果我要创业,也会选择跟国内年轻人合作。”

    “教育、医疗领域”值得去探索

    在本届论坛上,被调侃最多的当属嘉宾的年龄。在最后一场分论坛“青年创业者的真实面孔”中,嘉宾几乎全是“90后”。一群不到25岁的年轻人因走上创业路而获得人们的关注,多少有些传奇色彩。

    主持人刘水音是留学搜索引擎“留学独立说”的创始人,大学毕业即开始创业,如今团队已有10名小伙伴,项目获得了天使融资。包括她在内,该场次嘉宾严伯钧、“九鼎投资晨星计划”的合伙人蒋挺等都是“90后”。在刘水音的引导下,嘉宾就“青年创业者如何把握中国日后的互联网发展脉搏”侃侃而谈。

    主打上门推拿服务的“功夫熊”联合创始人孟军贤表示,目前O2O(将线下商业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创业形式较多,各种线下服务几乎都发展出了线上体验:在家做美甲、美容以及按摩,甚至叫厨师上门服务,都已实现。但这些项目多集中在服务消费领域,“传统行业中痛点依旧很多的教育和医疗,却鲜有改观,未来,这两大领域值得我们探索”。

    还有嘉宾表示,在经历了上半年O2O模式的疯狂崛起后,下半年一批初创企业可能会迎来挑战。

    即便创业之路荆棘密布,前来挑战者仍络绎不绝,正如“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CEO陈宏所说,创业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终只有几个人能胜出。但对个人而言,创业不单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或金钱回报,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激励。“它会让你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坦然面对自己,告诉后辈,当时做过什么。”

 

“龟”“鳖”结合,才能“创”出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