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杀困扰美国大学
陈韵正
《
青年参考
》(
2015年06月17日
19
版)
|
Crim Dell 湖畔摆放着鲜花,纪念自杀的Paul同学。 陈韵正摄 |
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大一学生。2006年随父母旅居美国18个月,亲历美国中小学教育。期间为本报撰写专栏“童眼看美国”,回国后与父亲合著的畅销书《大小眼看美国》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涉足亚、非、欧、美25国,2014年夏从福州一中毕业后赴美留学。
----------------------------------------------------
这学期课程结束前,全校学生都收到了学校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Ambler女士群发的邮件。她说,一位叫Paul的大二男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随后被同学发现,报了警。
她在邮件中介绍了Paul的生平,尤其是他为学校即兴戏剧社团所作的贡献。对于Paul的自杀,Ambler女士表示哀悼,并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愿意为Paul的朋友及其他同学在这个特殊时期提供帮助。
Paul的自杀在学校引起了很大震动,一方面是因为这已经是我们学校本学年发生的第三起学生自杀事件,另一方面是因为Paul活跃于戏剧社团,有一定的知名度。
我从来没和Paul说过话,但看过他的即兴表演。那天是学生开放日,被录取的美国高三学生来学校参观。当时我陪高三女生Emily一起观看了Paul和即兴表演社成员在校园Crim Dell湖畔的演出。
他们根据观众给出的随机词汇表演搞笑的动作。Emily指着穿花短裤的Paul对我说:“我认识他,我们是同一个高中的,以前一起在学校的同性恋权益社团。”当时Emily还在犹豫要不要和Paul打个招呼,没想到,两天后,这个看起来很开心的男生就无声无息地走了。
学校为Paul举行了追思会。可容纳400多人的礼堂里座无虚席,Paul的好朋友、舍友、父母和兄弟都分享了Paul生前的点滴。他的舍友说,Paul是个很好的人,“可是有时候,他前一秒还在跟你讲笑话,后一秒就完全不理你了”。Paul还要求舍友每天回到房间的时候,不要问候他。
Paul的父母说:“Paul在高中的时候就曾经陷入抑郁,他是被恶魔带走了。”Paul的父母很难过,但他们表现得很坚强,还试图在回忆Paul时说些笑话安慰大家。同学们一边默默擦拭着眼泪,一边露出微笑……
这次自杀事件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轮激烈的讨论。在学校的脸谱网讨论区里,有人谴责学校竞争太强,学生压力太大,也有人提出,学校应该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那段时间,临近期末考试,熬夜的同学很多,大家觉得比较压抑。在悲伤气氛笼罩下,校方举行了两次有关心理问题的讨论会。
我参加了其中一次讨论会。与会的有学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教授和学生,大家都可以发表看法。一位自称有抑郁症的同学批评说,学校虽然有心理咨询处,但很不给力,有时打了很久的电话,想要预约咨询,都没人接,最后不得不自己去校外找心理医生。教授们发言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帮助学生。有的教授表示会给有困难的学生延长作业的上交期限,有的教授表示会在课程大纲上说明,愿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希望学生看到声明后更愿意与自己合作。我认为,在美国上大学,更多地要靠自觉,因为没有类似中国大学里的辅导员来管你,如果自己状态不好又不主动寻求帮助,那基本就没什么办法了。
在本学期结束前,学校还举办活动,纪念这个学年自杀的3位同学,呼吁大家关心心理健康。上百名同学从学校图书馆集体散步到有300多年历史的Wren教学楼,全程保持安静,以寄托哀思。
之后,同学们把自己遇到的不愉快的事写在气球上,然后放飞。有的社团在食堂门口发放不同颜色的丝带,每个颜色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蓝色是“我认识的人得过抑郁症,我愿意分享他们的故事”,黄色是“我支持抑郁症患者得到帮助”等。
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大一学生。2006年随父母旅居美国18个月,亲历美国中小学教育。期间为本报撰写专栏“童眼看美国”,回国后与父亲合著的畅销书《大小眼看美国》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涉足亚、非、欧、美25国,2014年夏从福州一中毕业后赴美留学。
----------------------------------------------------
这学期课程结束前,全校学生都收到了学校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Ambler女士群发的邮件。她说,一位叫Paul的大二男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随后被同学发现,报了警。
她在邮件中介绍了Paul的生平,尤其是他为学校即兴戏剧社团所作的贡献。对于Paul的自杀,Ambler女士表示哀悼,并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愿意为Paul的朋友及其他同学在这个特殊时期提供帮助。
Paul的自杀在学校引起了很大震动,一方面是因为这已经是我们学校本学年发生的第三起学生自杀事件,另一方面是因为Paul活跃于戏剧社团,有一定的知名度。
我从来没和Paul说过话,但看过他的即兴表演。那天是学生开放日,被录取的美国高三学生来学校参观。当时我陪高三女生Emily一起观看了Paul和即兴表演社成员在校园Crim Dell湖畔的演出。
他们根据观众给出的随机词汇表演搞笑的动作。Emily指着穿花短裤的Paul对我说:“我认识他,我们是同一个高中的,以前一起在学校的同性恋权益社团。”当时Emily还在犹豫要不要和Paul打个招呼,没想到,两天后,这个看起来很开心的男生就无声无息地走了。
学校为Paul举行了追思会。可容纳400多人的礼堂里座无虚席,Paul的好朋友、舍友、父母和兄弟都分享了Paul生前的点滴。他的舍友说,Paul是个很好的人,“可是有时候,他前一秒还在跟你讲笑话,后一秒就完全不理你了”。Paul还要求舍友每天回到房间的时候,不要问候他。
Paul的父母说:“Paul在高中的时候就曾经陷入抑郁,他是被恶魔带走了。”Paul的父母很难过,但他们表现得很坚强,还试图在回忆Paul时说些笑话安慰大家。同学们一边默默擦拭着眼泪,一边露出微笑……
这次自杀事件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轮激烈的讨论。在学校的脸谱网讨论区里,有人谴责学校竞争太强,学生压力太大,也有人提出,学校应该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那段时间,临近期末考试,熬夜的同学很多,大家觉得比较压抑。在悲伤气氛笼罩下,校方举行了两次有关心理问题的讨论会。
我参加了其中一次讨论会。与会的有学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教授和学生,大家都可以发表看法。一位自称有抑郁症的同学批评说,学校虽然有心理咨询处,但很不给力,有时打了很久的电话,想要预约咨询,都没人接,最后不得不自己去校外找心理医生。教授们发言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帮助学生。有的教授表示会给有困难的学生延长作业的上交期限,有的教授表示会在课程大纲上说明,愿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希望学生看到声明后更愿意与自己合作。我认为,在美国上大学,更多地要靠自觉,因为没有类似中国大学里的辅导员来管你,如果自己状态不好又不主动寻求帮助,那基本就没什么办法了。
在本学期结束前,学校还举办活动,纪念这个学年自杀的3位同学,呼吁大家关心心理健康。上百名同学从学校图书馆集体散步到有300多年历史的Wren教学楼,全程保持安静,以寄托哀思。
之后,同学们把自己遇到的不愉快的事写在气球上,然后放飞。有的社团在食堂门口发放不同颜色的丝带,每个颜色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蓝色是“我认识的人得过抑郁症,我愿意分享他们的故事”,黄色是“我支持抑郁症患者得到帮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