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与大陆青年雄心勃勃的奋斗目标形成鲜明对比

台湾年轻人拥抱“小确幸”

本报记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5年05月06日   11 版)

    一些台湾年轻人觉得,回乡开间小咖啡店就是“小确幸”。

    第三届两岸青年种子工作坊活动形式开放,两岸师生围坐在一起讨论“小确幸”话题。

    工作坊学员一起走访南京郊区古文化村。本报记者 张宝钰摄

    “日子过得安逸最重要”

    “90后”台湾学生郑佳伟2014年春节第一次到大陆,以交换生的身份在南京大学学习了半年。此前,他从脸谱网和论坛上看到过大陆学生勤奋学习的帖子。到了南京,眼前的情况还是让他惊呆了。

    “大陆学生最触动我的是他们的拼劲儿,图书馆永远需要抢座位,大学里竟然还有通宵开放的自习室,很多人熬夜看书。”尽管如今对同学的刻苦已见怪不怪,郑佳伟向《青年参考》记者提起时,还是满脸感慨。

    “台湾学生通常很轻松,觉得生活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一些人毕业后不直接工作,还有些人干脆延期毕业,或是利用这段时间做点感兴趣的事,等到真正想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再工作。这跟大陆完全不一样。”郑佳伟提到,身边很多台湾同学毕业后去澳大利亚打工旅行,或是回乡开店,“台湾年轻人比较崇尚‘小确幸’”。

    不久前,由两岸青年种子工作坊团队主办、南京大学对外交流协会承办的第三届两岸青年种子工作坊活动,在六朝古都南京落幕。在5天会期中,来自台湾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14名学生,就两岸文化创意发展、青年与政治等话题展开讨论。

    鉴于历史因素,南京在两岸交流过程中一直扮演特别的角色。2014年2月,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在南京实现首次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主管相关事务负责人的首次正式会面,极具历史意义。

    一年后,在台湾经济持续停滞不前、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一个新词“小确幸”在台湾流传开来。这也是本次两岸交流活动的一个主题。

    该词最早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道的午后》,指的是“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被台湾媒体关注后,这个词被当地青年迅速接纳,甚至进入台湾地区高级官员口中,全台逐渐形成了浓郁的“小确幸”氛围。

    台湾“中央社”称,在经济形势下滑的大背景下,岛内很少有人再追求“大改革”或“大格局”,转而拥抱安逸和小清新。很多人希望获得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些人在职场受挫,干脆开起了咖啡店,或者到旅游景点开旅馆。在台湾,“小确幸”已演化成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低碳、慢活、创意和生活品质,成了台湾人主张的关键词。

    “台湾的‘小确幸’心态,与大陆当代青年雄心勃勃的奋斗目标和进取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郑佳伟说。

    台湾中学生最想当厨师和美容师

    南京大学学生束沐2014年本科毕业后,到台湾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作为极少数从大陆赴台念书的学生之一,他有更多时间了解台湾学生。

    在束沐看来,台湾学生普遍比较晚熟,“他们不着急结婚生子赚大钱,社会对他们也不施加什么压力,气氛非常宽松,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求自我、试错,直到最终考虑清楚”。

    “以前台湾家长总爱鼓励子女从事‘三师’职业——医师、老师或律师,但到今天,社会价值观已非常多元化,家长们的观念在变,不会刻意引导甚至逼迫孩子成为高薪人士,比如律师或会计师等。”束沐告诉《青年参考》。

    去年年底,台湾儿童福利联盟发表《2014年台湾中学生未来志向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初高中男生最想做的职业有厨师、糕点师、职业运动员、建筑师等,而女生最想从事的职业有美容师、美甲师、美发师、护士等。

    在很多大陆人看来,这样的调查结果多少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台湾青少年同大陆同龄人有很大的差异,跟父辈也有很深的代沟。郑佳伟说:“现在环境变好了,谁还会像老一辈那样艰苦打拼?我们是听着歌曲《旅行的意义》而不是《爱拼才会赢》长大的。”

    与台湾年轻人相比,大陆青年的思维在另一个维度。台籍老师林瑞华2012年到上海财经大学任教,初来乍到时,乘客争先恐后抢地铁座位的举动给他留下了深印象。“我很怕挤,一般都会默默站在后排,等别人进去我再进。忽然有一天我明白了,他们其实是在抢资源”。

    “这边的一切都很匆忙,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地方过些日子再去样子就全变了,改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林瑞华说,这种“抢”的心态是经济腾飞的时代背景下人和社会的必经阶段。

    “大陆‘80后’有点像台湾‘60后’”

    有人认为,“小确幸”的存在有正面意义。个体都追求向内发展,有助于维持现行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对人心灵的净化和提升也有裨益,还会间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不过,郑佳伟说,并非台湾所有的年轻人都崇尚“小确幸”,也有很多卖力学习、辛苦闯荡的人,但大多数人希望拥抱享乐主义和消费精神,开一家咖啡店,三五好友经常聚一下,谈天说地,轻松挣钱,岁月静好。

    几年前,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杂志《商业周刊》刊发了报道《大陆的勤奋潮会不会淹没台湾下一代?》,报道提到,“相比大陆学生,台湾青年身上少有目标与野心”。

    台湾商人郭台铭曾直言不讳地批评“小确幸”:很多人不想闯荡、不求大发展,宁愿守着眼前拥有的过安逸的小日子,其实是在浪费“国家资源”,非常可惜。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教授林崇熙认为,在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后,人们自然会去寻求精神层面的幸福感,这一点无可厚非。台湾青年虽然喜欢开小店,但近几年来他们对社会公共议题的关心也大有进步,以往对政治无感的台湾青年,现在想表达自己的意愿,举办了很多讲座和活动……因此不能用传统的观念来规范或看待他们。

    参加此次活动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博士生陈晓晓认为,在行为价值观念上,大陆目前的情况有点像二三十年前的台湾,或者说,大陆的“80后”有点像台湾的“60后”。大陆青年努力、勤奋,追求格局、高度、霸气、大气等,相信靠读书和辛勤工作可以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在台湾,许多人不再渴望过去那种被别人认同的成功,反而更羡慕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闷着头不在乎别人眼光的个体。

    三分之一的台湾青年愿意到大陆工作

    走过亚洲四小龙的黄金时代,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台湾社会的整体发展步调一再放缓,岛内就业环境变得糟糕。

    为减少失业,台湾教育部门推出高校学生到企业工作的补助方案,每人每月薪资限定为2.2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500元),名额共3.4万人,为期一年。不过,随着补助方案的结束,这批受照顾的学生再次面临失业。

    3月29日是台湾青年节,台湾电视台TVBS在当天公布了“台湾青年西进北上大陆就业的民调”结果:台湾20~49岁的年轻人中,有大约34%的人愿意到大陆发展。

    台湾联合新闻网称,在岛内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据非正式的统计,目前约有60万台湾人在大陆常驻,其中80%聚集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台湾隔海峡相望的福建省,2013年推出了允许台湾青年在福州市应聘聘任制公务员的政策,应征成功者可享受住房补贴等多项福利。

    台湾学生郑佳伟如今已大学毕业,他说身边有些同龄人开始到大陆工作,不像以前纯粹“为了走走看看”,还有同学为了创业,只身闯荡北上广。

    “大陆人才太多,许多学生都是经过激烈竞争脱颖而出的。台湾青年想去大陆,主要是因为薪资高,某些行业甚至高出数倍,但要想闯出名堂,个人素质和能力必须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准。”郑佳伟说。

 

台湾年轻人拥抱“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