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3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一博一世界

“博物馆控”逛荷兰

懿苒臻 文/摄 《 青年参考 》( 2015年03月11日   26 版)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图片来源CFP

    “天鹅之桥”伊拉姆斯大桥

    阿姆斯特丹的夜景

    海牙的周末十字街口

    博物馆的魅力也许就在“切身体会”上——你对一件艺术品的理解,你对艺术家所要传达理念的体悟,还有艺术带给你的思维奔逸。

    到达荷兰之前,我坐在从德国科隆驶往荷兰鹿特丹的火车上,望着窗外的森林、草地和站台边的涂鸦,一时好奇问自己:你对荷兰的印象是什么呢?是“无冕之王”的橙色军团、黑色郁金香的狂热、乡野河畔的风车,还是尼德兰人的历史、荷兰舰队的兴衰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直到在鹿特丹下了火车,沿着荷兰西海岸向北,经过海牙,到达阿姆斯特丹,这一路上,作为一个“博物馆控”,在城市与博物馆间游走,我才体悟到了荷兰的理智与疯狂。

    充满设计感的鹿特丹

    鹿特丹是二战后重建的前卫而充满设计感的城市,初到这里,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诞生建筑设计师的地方。布洛姆(Piet Blom)设计的立体方块屋是这里很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站在立体方块屋外,我很好奇,呆在里面会是怎样一种倾斜的感觉。进去之后,发现其实是对角横截面的空间延展。立体方块屋分作两层,站在里面时,感觉只有窗户是倾斜的。而对于高个子来说,倾斜的天花板其实是一个“磕脑袋”的设计。

    夜幕降临前的伊拉姆斯大桥是另一个充满设计感的建筑,这座桥具有“天鹅之桥”的美誉。天色由蔚蓝转深蓝之际,“天鹅之桥”的顶端闪耀着莹绿色的光芒,桥身纤细形如苇杆,挂满霓虹的水上巴士从桥下穿过,仿佛有一个身着绿纱的仙子在低头凝视着海港的闹与静。

    在鹿特丹的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我仿佛在游乐场里玩了一圈。这个博物馆能让人感受到现代艺术的魅力。门口存放衣服的设备就像一棵大榕树,存放衣服时要拉动绳索,让衣架降下来,挂好衣服后再把衣架升上去。

    进入博物馆,看到很多树被横着吊起,树枝上有很多电动机,一按电源,所有的树都在震动,树叶散落一地。站在这片震动树林的中间,会感觉自己就是那棵树,电锯仿佛正在砍伐的是自己的身体。

    继续前行,不经意间就来到一个仅有两平方米的房间,房间四面都装了玻璃,因此室内空间被无限延展,看到无数个自己。铺在地上的几排布偶娃娃也霸占了镜面世界的每一寸空间。打开门的一瞬间,感觉如同梦游仙境。

    在一楼至二楼之间的空间里,拉起了一片绳网,地上放着几个抱枕,电影投射在白色的天花板上,你可以和朋友一起躺着看电影,享受一种超放松的观影姿势。

    博物馆的魅力也许就在“切身体会”上——你对一件艺术品的理解,你对艺术家所要传达理念的体悟,还有艺术带给你的思维奔逸。我在范伯宁恩博物馆“玩”得很尽兴,以致错过了观赏镇馆之宝彼得·勃鲁盖尔的《通天塔》也没觉得很可惜。

    海牙古韵中不失活力

    我们抵达的第二个荷兰城市海牙,是一个更显典雅的城市。雨后的天空挂起了彩虹。路边的电线杆或是交通标识杆都被涂成斑马条纹,配上红绿灯,让这个城市在古韵中不失活力。

    等公交车时,我站在十字路口拍行人,一对情侣骑着自行车“甜蜜蜜”地经过,一家人各骑一辆自行车去郊游,打扮时髦的老奶奶挽着老伴的手缓缓而行,年轻人穿着潜水服夹着冲浪板飞快骑过。这就是海牙人周末的悠闲生活吧——不思不虑,静享时光。

    本来是冲着蒙德里安的名作《胜利之舞》而来到海牙博物馆的,却正好碰上马克·罗斯科的画展,于是在这里找到了大幅色块构图的意义。站在一幅画前,因为视觉的冲击让神经一下子兴奋起来,开始不断天马行空的想象。它像是一扇门,那门后会是什么?像是一个穿连衣裙女人的腰带,那她会有多美?这样的超现实画作,为你打开了一个思维的背景图,而构思的内容,完全取决于站在画前的主角——你。

    海牙博物馆展出代尔夫特的陶瓷,远看很像中国的青花瓷,但是近看瓷器的形态、纹路,就知道是西洋仿中之物。楼下还有一片小格展区,每一个格子里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就像是都市里的一幢高楼,家家户户被撩起了窗帘,戴上哆啦A梦的竹蜻蜓就可以肆意飞行游看。抽象超脱的艺术与具象世俗的艺术在一个博物馆里呈现、碰撞、升华,这一切无声地在走走停停的旅行者的脑海里演绎着。

    趁夜赶往阿姆斯特丹。如果鹿特丹的建筑,海牙的城市氛围,都是我们荷兰之行中较为理智的部分,那么一到阿姆斯特丹我们就开启了疯狂模式。这里让我感受了荷兰的自由,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包容的国度。

    徜徉于阿姆斯特丹巨匠佳作间

    我在阿姆斯特丹的两个早晨都献给了博物馆:国立博物馆和梵高博物馆。

    国立博物馆有大师伦勃朗的《夜巡》。荷兰一直以写实的肖像画和群组肖像画闻名,《夜巡》体现了画家对人物的深入观察,从画中可以看到队长的审时度势,队员的警觉和责任心。其实维梅尔的画也是如此,尽管是一幅幅小小的肖像画,可是无论是《倒牛奶的女人》、《读信的女人》还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每幅画都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有一个主人公藏在画里、信里、还有眼睛里。

    梵高博物馆如实地展示了梵高的一生,从封闭的村庄跑到法国、印象派、跟高更理不清的关系、割耳朵住进精神病院……天才和疯子两个标签同时贴在他身上。梵高割耳一事有很多坊间传闻,梵高博物馆对其也只有一个客观的介绍,没有因为建了一个博物馆就把他摆在圣人的神龛上,说不清的历史留给世人去脑洞大开吧。这其实也是西方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将过去真实地展现,任后人评述借鉴。

    荷兰就是如此,既保存着欧洲传统的优雅高贵,同时也是时代洪流里的思考者、创新者和颠覆者。行人游客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只是在深厚的历史沉淀和艺术素养里汲取自己所需的力量,不会给城市的气质带来一丝扰动,也不会带走这个国度的自由与阳光。

 

“博物馆控”逛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