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宣传片 展现美丽中国
瑞士小伙儿的“印象中华”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03月11日
11
版)
|
《印象·中华》的宣传海报 |
|
尼克(右一)和拍摄团队在九寨沟 |
从指尖溜走的麦田、高楼大厦间的晨曦、倒映在漓江上的朝阳、被风卷起的蒙古族彩旗……欢快音乐中跳跃的画面正是短片《印象·中华》的开场。瑞士小伙儿尼克和他的伙伴,用这部精美的影片,为他们朝夕相处的中国“正名”。
因“未来”投奔中国,在旅行中爱上这里
刚到中国时,因为年轻而无畏的尼克一句中文都不会,只能讲最基本的英语。那是2009年,尼克19岁。
“当时欧洲几乎人人都在谈论中国和它蕴含的机遇。”高中毕业打算充分利用“间隔年”的瑞士小伙儿尼克也向往“崭新的历险”。他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来中国前,我根本没多想。我那时太年轻,只是听人们说,‘中国就是未来’。我其实都不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
最初他只打算在中国待6个月。半年过去了,他决定继续在中国“探险”。2011年,尼克到加拿大读大学,毕业后立刻回到上海创办了一家着眼于中外交流的咨询公司。此时,他也成了“中国就是未来”的拥护者。
对尼克来说,中文是种“不一样”的语言,“在瑞士,我们学英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但是中文与这些语言完全不同。”音调、汉字都让他觉得新鲜有趣。经过连续两年,每星期20小时的中文训练,2011年的尼克已经能用中文在中国自由活动了。
拍摄《印象·中华》的想法在尼克初来中国时已经萌芽。在中国学习中文时,不时有朋友来投奔他。尼克就会担任临时地陪,与朋友背包游历中国。
“这是我在中国停留期间最美好的时刻。”尼克告诉记者,“我们迫不及待想知道关于中国的一切,所以会到一些边远地带。那里没人说英语,但我们仍然能够享受旅行并交到朋友。”
“我的一些朋友就这样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他们离开后会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在多次长途旅行后,尼克发现,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的外国人总是会爱上这里。
用影片展现“不一样的中国”
当记者问到“中国和你预想的一样吗?”尼克毫不犹豫地回答“不”。
尼克认为,对于从未踏上中国的外国人来说,媒体是他们观察中国的眼睛。他们通过外媒了解的,是一个污染肆虐、卫生状况堪忧,遍地假冒伪劣商品和腐败盛行的负面中国。而中国迷人的风光、热情的民风因为没有新闻价值,无法进入外媒的视线,难以被外国人了解。
过去10年里,生活在中国的瑞士人已经从2003年的1882人增加到2013年的4129人。“2014年,这个数量不再增长而在下降。”尼克认为,这与人们对中国的认识有关。
这种认识的反差推动尼克拍摄短片,从外国人的视角去展现中国的吸引力和魅力。他告诉记者,他选择的侧面有自然风光、风俗文化、少数民族,以及当地人与外国人的热情互动。
“影片中有很多外国游客不知道、也想不到的惊喜。我们生活在中国,这就是我们眼中最真实的中国。”尼克说。
打定主意后,尼克开始寻找资金支持和拍摄团队。视频中的男女主角是尼克的朋友,“我们邀请了一些在中国学习和游历的外国人出镜,他们能够理解我们对中国的想法。”
尼克还找到了法国人罗宾担任导演。影片的宣传资料称,罗宾的“企业家精神”和对中国的激情与尼克不谋而合。而在尼克口中,他与罗宾的合作是个有趣的“有缘人”故事。
2010年,尼克在上海的一次欧洲人聚会上认识了当时只有19岁的罗宾。罗宾为了拍电影来到中国,两人在短暂的交谈后成为朋友。很快罗宾离开中国,而当他再回来时,尼克已经去加拿大读书;而当尼克毕业回到中国后,罗宾正在法国继续电影事业。两人始终没再碰面。
尽管只有一面之缘,尼克产生拍短片的想法后,第一个就想到了罗宾。他向罗宾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邀请他加入。两个星期后,罗宾带着他的拍摄设备来到了中国。
尼克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为了拍摄这部短片,他和团队用了5个月的时间计划、拍摄和制作,辗转北京、上海、桂林,内蒙古和四川等地。
在实际拍摄的3个星期中,他们不断感受着中国给予他们的冲击和变化。昨天还在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下一站就到了没有电力供应的遥远山村;他们体验了世界上最快的高铁,也搭乘了挤得没有一丝缝隙的长途汽车。
他们将这种冲击和感动融进短片。“我们最初只有个模糊的想法,但在拍摄中的每一天,这个想法都变得更加丰满和完整。当拍摄全部结束后,导演将所有的素材放进电脑,然后他说,‘好了,现在我知道这个短片是怎样的了。’”
在中国探索未知的世界
“我在瑞士长大,那是个平静的国家。而我来到中国后,感受到了活力和变化。一切都变得太快,太疯狂,你甚至没时间感到无聊。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事情发生。这正是我在寻找的。”尼克说。
中国与欧洲文化的强烈反差,正是尼克认为最吸引他的一点。“我觉得能在年轻时到中国是件很酷的事,尤其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渴望改变和发展,中国能让他们兴奋。这正是中国的魅力。”
尼克认为,同样是推广中国的短片,他的作品与中国人推出的宣传片绝不相同。“我们是外国人,我们从自身的经历中选择影片的视角。外国人到中国通常是学习或旅行。这是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影片展示的内容。”
“中国这么大,有那么多的事情是我不知道的。”尼克告诉《青年参考》,整个拍摄的过程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我们遇到了从没想过的人,我们不停地改变计划。”尼克说,“ 在有的地方,当地人从来没见过外国人。他们对我们的习俗和传统特别好奇。”
一路走来发现,给尼克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热情的中国百姓。在广西龙胜梯田时,尼克和他的团队几乎整夜没睡。当他们精疲力尽地拍完准备离开时,遇到了附近工地的工人,“当时差不多是早上8点,他们邀请我们一起吃早餐。简直不容拒绝”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尼克表示,在拍摄途中,他们经常被当地人请到家里品尝美食,自己也因此吃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食物。“我根本不知道摆在盘里的是什么。我的中文已经不足以理解它们的名字和做法了。”这种未知的感觉让他觉得“既诡异又兴奋”。
外国年轻人展现的“青年视角”
《印象·中华》春节期间已经在瑞士洛桑放映,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尼克认为,如果外国人看到中国的美景,他们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文化和这个国家。
“每个看过的人都说‘我从没看过这么酷的关于中国的短片’。”尼克表示,许多人在观影后都对中国产生了向往,“他们告诉我‘我到中国时,希望你能带我去影片中的地方玩。这正是我拍摄的目的。”
3月10日,《印象·中华》已经在视频网站优酷上线。活力四射的视角,动感十足的配乐,短片中充斥着浓郁的青春气息。
“这是年轻人的作品,非常适合30岁以下的青年观看。”尼克告诉记者。影片的核心主创团队都是24岁,因此影片展示了不少年轻人感兴趣的场景。
比如夜市上的烤蝎子。“味道不怎么样。”尼克笑着告诉记者,“吃的时候你会不停地想‘这是蝎子’,根本就不可能喜欢它。”片中目的地的选择也更符合年轻背包客的口味。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展现中国的侧面,本来还想去海南、敦煌,但是预算有限,只能优中选优。” 尼克表示,希望2015年的秋天能够拍摄《印象·中华》的第二部,展现更多的中国城市。
从指尖溜走的麦田、高楼大厦间的晨曦、倒映在漓江上的朝阳、被风卷起的蒙古族彩旗……欢快音乐中跳跃的画面正是短片《印象·中华》的开场。瑞士小伙儿尼克和他的伙伴,用这部精美的影片,为他们朝夕相处的中国“正名”。
因“未来”投奔中国,在旅行中爱上这里
刚到中国时,因为年轻而无畏的尼克一句中文都不会,只能讲最基本的英语。那是2009年,尼克19岁。
“当时欧洲几乎人人都在谈论中国和它蕴含的机遇。”高中毕业打算充分利用“间隔年”的瑞士小伙儿尼克也向往“崭新的历险”。他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来中国前,我根本没多想。我那时太年轻,只是听人们说,‘中国就是未来’。我其实都不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
最初他只打算在中国待6个月。半年过去了,他决定继续在中国“探险”。2011年,尼克到加拿大读大学,毕业后立刻回到上海创办了一家着眼于中外交流的咨询公司。此时,他也成了“中国就是未来”的拥护者。
对尼克来说,中文是种“不一样”的语言,“在瑞士,我们学英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但是中文与这些语言完全不同。”音调、汉字都让他觉得新鲜有趣。经过连续两年,每星期20小时的中文训练,2011年的尼克已经能用中文在中国自由活动了。
拍摄《印象·中华》的想法在尼克初来中国时已经萌芽。在中国学习中文时,不时有朋友来投奔他。尼克就会担任临时地陪,与朋友背包游历中国。
“这是我在中国停留期间最美好的时刻。”尼克告诉记者,“我们迫不及待想知道关于中国的一切,所以会到一些边远地带。那里没人说英语,但我们仍然能够享受旅行并交到朋友。”
“我的一些朋友就这样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他们离开后会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在多次长途旅行后,尼克发现,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的外国人总是会爱上这里。
用影片展现“不一样的中国”
当记者问到“中国和你预想的一样吗?”尼克毫不犹豫地回答“不”。
尼克认为,对于从未踏上中国的外国人来说,媒体是他们观察中国的眼睛。他们通过外媒了解的,是一个污染肆虐、卫生状况堪忧,遍地假冒伪劣商品和腐败盛行的负面中国。而中国迷人的风光、热情的民风因为没有新闻价值,无法进入外媒的视线,难以被外国人了解。
过去10年里,生活在中国的瑞士人已经从2003年的1882人增加到2013年的4129人。“2014年,这个数量不再增长而在下降。”尼克认为,这与人们对中国的认识有关。
这种认识的反差推动尼克拍摄短片,从外国人的视角去展现中国的吸引力和魅力。他告诉记者,他选择的侧面有自然风光、风俗文化、少数民族,以及当地人与外国人的热情互动。
“影片中有很多外国游客不知道、也想不到的惊喜。我们生活在中国,这就是我们眼中最真实的中国。”尼克说。
打定主意后,尼克开始寻找资金支持和拍摄团队。视频中的男女主角是尼克的朋友,“我们邀请了一些在中国学习和游历的外国人出镜,他们能够理解我们对中国的想法。”
尼克还找到了法国人罗宾担任导演。影片的宣传资料称,罗宾的“企业家精神”和对中国的激情与尼克不谋而合。而在尼克口中,他与罗宾的合作是个有趣的“有缘人”故事。
2010年,尼克在上海的一次欧洲人聚会上认识了当时只有19岁的罗宾。罗宾为了拍电影来到中国,两人在短暂的交谈后成为朋友。很快罗宾离开中国,而当他再回来时,尼克已经去加拿大读书;而当尼克毕业回到中国后,罗宾正在法国继续电影事业。两人始终没再碰面。
尽管只有一面之缘,尼克产生拍短片的想法后,第一个就想到了罗宾。他向罗宾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邀请他加入。两个星期后,罗宾带着他的拍摄设备来到了中国。
尼克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为了拍摄这部短片,他和团队用了5个月的时间计划、拍摄和制作,辗转北京、上海、桂林,内蒙古和四川等地。
在实际拍摄的3个星期中,他们不断感受着中国给予他们的冲击和变化。昨天还在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下一站就到了没有电力供应的遥远山村;他们体验了世界上最快的高铁,也搭乘了挤得没有一丝缝隙的长途汽车。
他们将这种冲击和感动融进短片。“我们最初只有个模糊的想法,但在拍摄中的每一天,这个想法都变得更加丰满和完整。当拍摄全部结束后,导演将所有的素材放进电脑,然后他说,‘好了,现在我知道这个短片是怎样的了。’”
在中国探索未知的世界
“我在瑞士长大,那是个平静的国家。而我来到中国后,感受到了活力和变化。一切都变得太快,太疯狂,你甚至没时间感到无聊。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事情发生。这正是我在寻找的。”尼克说。
中国与欧洲文化的强烈反差,正是尼克认为最吸引他的一点。“我觉得能在年轻时到中国是件很酷的事,尤其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渴望改变和发展,中国能让他们兴奋。这正是中国的魅力。”
尼克认为,同样是推广中国的短片,他的作品与中国人推出的宣传片绝不相同。“我们是外国人,我们从自身的经历中选择影片的视角。外国人到中国通常是学习或旅行。这是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影片展示的内容。”
“中国这么大,有那么多的事情是我不知道的。”尼克告诉《青年参考》,整个拍摄的过程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我们遇到了从没想过的人,我们不停地改变计划。”尼克说,“ 在有的地方,当地人从来没见过外国人。他们对我们的习俗和传统特别好奇。”
一路走来发现,给尼克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热情的中国百姓。在广西龙胜梯田时,尼克和他的团队几乎整夜没睡。当他们精疲力尽地拍完准备离开时,遇到了附近工地的工人,“当时差不多是早上8点,他们邀请我们一起吃早餐。简直不容拒绝”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尼克表示,在拍摄途中,他们经常被当地人请到家里品尝美食,自己也因此吃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食物。“我根本不知道摆在盘里的是什么。我的中文已经不足以理解它们的名字和做法了。”这种未知的感觉让他觉得“既诡异又兴奋”。
外国年轻人展现的“青年视角”
《印象·中华》春节期间已经在瑞士洛桑放映,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尼克认为,如果外国人看到中国的美景,他们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文化和这个国家。
“每个看过的人都说‘我从没看过这么酷的关于中国的短片’。”尼克表示,许多人在观影后都对中国产生了向往,“他们告诉我‘我到中国时,希望你能带我去影片中的地方玩。这正是我拍摄的目的。”
3月10日,《印象·中华》已经在视频网站优酷上线。活力四射的视角,动感十足的配乐,短片中充斥着浓郁的青春气息。
“这是年轻人的作品,非常适合30岁以下的青年观看。”尼克告诉记者。影片的核心主创团队都是24岁,因此影片展示了不少年轻人感兴趣的场景。
比如夜市上的烤蝎子。“味道不怎么样。”尼克笑着告诉记者,“吃的时候你会不停地想‘这是蝎子’,根本就不可能喜欢它。”片中目的地的选择也更符合年轻背包客的口味。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展现中国的侧面,本来还想去海南、敦煌,但是预算有限,只能优中选优。” 尼克表示,希望2015年的秋天能够拍摄《印象·中华》的第二部,展现更多的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