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2月0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葛树文续写奥迪基因

本报记者 袁涛 《 青年参考 》( 2015年02月04日   29 版)

    毫无疑问,2014年是奥迪进入中国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反垄断风波”中,奥迪首当其冲,“反腐风暴”掀起,奥迪没有幸免,竞争对手不计利润、破釜沉舟似的追赶……等等,这些都让奥迪有些始料未及。好在,奥迪经受住了考验,在中国高档车市场第一阵营中,奥迪无论是销量增量还是销量增速都排名第一,销量创下57.5万辆的新高。

    在困境中再度笑傲市场,人们不禁要问,引领奥迪品牌不断前行的基因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熟悉奥迪的人满脑子都是答案:是突破科技启迪未来?是豪华?是运动?是品质?是技术?甚至是官车……每一个答案似乎都可以,但每一个答案似乎又都不准确。

    在一汽奥迪举办的“奥迪印象,百年传奇”系列历史讲座现场,面对记者“奥迪的基因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奥迪历史文化部、奥迪公司档案馆、博物馆负责人托马斯·施特比希的回答只有四个字:“锲而不舍”。

    回顾当时的讲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奥迪历史上那些领先的技术和车型,而是它曲折前行的历史。1899年,奥古斯特·霍希创立了“霍希”汽车品牌,并立下了“我决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只生产动力强劲、高品质的汽车!”的理念。凭借创新性的采用前置发动机技术,率先采用轴传动、高强度镍铬钢车轮齿轮、轻质合金差速器等一系列先进技术,霍希汽车及霍希本人在汽车界的地位得以确立。

    但是,因为与董事会意见不一,霍希一怒之下离开了以自己名字创办的公司。但碍于商标法,霍希本人被禁止使用“霍希”为新的公司命名,奥迪品牌遂正式诞生,并沿用了霍希此前提出的造车理念:只生产动力强劲、高品质的汽车。此后,奥迪所有的光辉都来自于此,来自霍希对造车理念锲而不舍的追求。

    1932年,奥迪加入“汽车联盟”。“汽车联盟”在5年中创造了以银箭赛车为代表的诸多辉煌,但随后,二战就让“汽车联盟”遭遇“灭顶之殇”。战争中残存的生产设备、技术资料全被 “清算”,片甲不留,高管也没有逃脱被枪杀、被通缉的命运。1948年,“汽车联盟”被当地政府注销。纵观百年的汽车历史,没有哪个品牌经历过如此的浩劫。

    1949年,布鲁恩和卡尔·哈恩博士带领一批员工逃到英戈尔斯塔特,白手起家,重新建立了“汽车联盟”。消息一经传出,大批老员工辗转来到英戈尔斯塔特,忍饥挨饿、不计收入加入到“重建四环”的队伍中。托马斯·施特比希在讲座中的原话是:“工人们两个肩膀扛着脑袋,背着工具箱,辗转到来”。若非锲而不舍,若不是“汽车联盟”那偏执的倔强,恐怕早已没有今日的奥迪。

    2011年,奥迪首次超越奔驰,成为全球第二大豪华车品牌,中国早已是其全球第一大市场。2012年7月,葛树文出任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当时被媒体称为“高位接盘”,压力不小。

    面对困难重重的2014年,奥迪在华再度圆满收官,不仅首次超越50万辆,而且占据全球销量的1/3。最重要的是,奥迪与第二名的销量差距继续拉大,并未让对手进入其后视镜。

    回顾不平静的2014,葛树文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料的好”。在“好结果”的背后,是2014年奥迪没有一辆车通过政府采购卖出的现实,道路上的彩色(黑色之外)奥迪车越来越多。这对于被打上“官车”印记的奥迪来说非常不易,对奥迪的品牌转型极其重要。

    奥迪如今在中国遇到的困难肯定无法与其发展早期的困难相提并论,但依然让人看到了奥迪面对困难的愈挫愈勇。

    总结2014年,葛树文说,“事实证明奥迪还是奥迪,奥迪就是奥迪。”锲而不舍的奥迪基因,正在中国生根发芽。

 

葛树文续写奥迪基因
人物·语录
DS,无法承受“豪华品牌”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