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文身日渐流行,尽管它在职场上仍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但人们对待这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已然越来越宽容。
“文身和修指甲没本质区别”
掀起红色圆领衫的宽松袖口,一张面容清丽的少女侧脸出现在小岩的肩头,似乎正在沉睡。这个在2012年12月20日,由小岩亲笔画下、请朋友文上的文身,是他对一段逝去爱情的追忆。
3年“抗战”后,这段“山崩地裂”的婚外恋最终没能修成正果,让从小到大一帆风顺、自称“温室里长大的花朵”的小岩,遭遇到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
“传统观念都认为文身不好,我的文身更是因为‘动机不纯’而遭到身边所有人的猛烈攻击。”小岩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他在广告公司做合伙人,下属就算知道他文身也不会说什么,但见客户时他还是会把这个图案挡得严严实实,免得对方有什么不好的想法。
徐晔则是在去年年初,被公司一位同事的文身触动了爱美之心。
第一次尝试,徐晔在左脚踝内侧文了一只小兔子,因为“很可爱”,之后又在锁骨上文了佛教的六字箴言,算是表达一种信仰。这两个部位都比较隐蔽,她文的图案也很小,平时上班并不会刻意遮挡,同事也并未刻意去关注。
在这位20多岁的北京姑娘看来,一线城市的氛围很开放,不会对文身有特别多的看法。更何况,她在广告公司工作,这个圈子本身就比较开放。
“朋友都觉得挺好看,佩服文身的人有勇气,但不会特意跟风。感兴趣的人可能早就文了,不感兴趣的人也不会因为看到别人文就改变想法。”徐晔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家人对她文身也没什么意见,“文就文了,都这么大的人了”。
就连小女儿都对徐晔图案可爱的文身颇感兴趣,表现得跃跃欲试。这位开明“辣妈”的回答是,只要她愿意就可以,但得等她过了18岁。
徐晔说,因为喜欢潜水,所以她打算以后文一个海豚的图案,但不会特别大,也不会文在很显眼的部位。“如果遇到正式场合需要穿礼服,遮不上还是不太好。”她补充道,“是怕不好看,而不是怕别人有什么看法。”
“文身不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东西,它可能跟女生修指甲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没那么轻松罢了。”徐晔说。当被记者问到文身是否对工作有影响时,她立刻反问道:“那属于歧视吧?”
沈延则在文身一年多后,因受不了“个性泯灭”的职场生活,主动辞去高薪工作,开了一家文身设计工作室。原因很简单:“你是想自己说了算,还是饭碗说了算?”
职场,依旧会歧视文身
2012年,美国哈里斯民意调查发现,该国20%的成年人有文身。
贝丝·邓肯告诉美国《赫芬顿邮报》,文身在她的家乡得克萨斯州正在被广泛接受。“过去有段时间,我从来没看到过文身或体环,但现在,它们变得越来越普遍。”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试图洗掉自己的文身。武汉文身师蔡哲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每100个顾客到他店里做文身,就有10个人来洗掉身上的图案。沈延也遇到过一位大三男生,他为纪念去世母亲而文的图案似乎影响了求职。
《赫芬顿邮报》称,这意味着关于文身的就业歧视可能仍然存在。
早在几年前,得州农工大学的商学教授布莱恩·埃尔茨威格就指出,职场对文身和体环的歧视实际上并不违法。许多公职人员向法院提起诉讼,称因文身或体环遭到工作部门的歧视,但法院始终拒绝受理此类案件。在美国,文身和体环被认为是可以改变的身体特征,因此不受任何特殊的法律保护。
“员工在工作中需要审慎衡量。”埃尔茨威格警告称,“雇主则应意识到,文身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文身究竟在职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赫芬顿邮报》在脸谱网上收集了网友的回答。
吉尔达认为,文身“没什么大不了”;但马克·哈蒙德说:“如果有选择,我会避免和员工有明显文身的公司做生意。”迈克·阿什利则指出,如果公司希望你在客户面前看起来“像样”一点,那么你就要遵守公司的规则,否则“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让真正想要这份工作的人拥有它”。
桑迪·克拉特建议文身者把可能引起争议的部位遮盖起来。伊欧娜·沃玛克则直斥文身“野蛮”。宝拉认为,文身代表着“不专业”,许多人对她的观点表示赞同。贝丝·格林希尔茨能接受一些很小的刺青图案,但那些大面积文身让她心烦意乱。她认为文身者处于不利地位,“无论这公平与否”。塞拉亚同意这一看法:“在多数情况下,如果你想找一份需要与客户交流的商界工作,让自己看起来像流氓或朋克摇滚歌手,不会给你带来第二次面试机会。”
大多数人认为,文身在职场上的影响取决于工作本身。有位女网友表示,她“无法忍受在医院和实验室看到文身”,这让她感到不适。另一位网友则对食品服务行业出现文身格外不满。
还有读者质疑,《赫芬顿邮报》提出文身是否影响工作的问题,本身就显示出它对人体艺术的误解,但不难看出,职场的主流观念仍倾向于传统保守。
在国有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小张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她不会刻意关注应聘者是否有文身,但如果有明显的图案暴露出来,也就意味着“没有然后”了。
文身是“在笼子里跳舞”
听说沈延开始做文身设计,父亲的一位老友紧张地送来关心:“他不是在犯罪吧?”讲起这桩轶事,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的沈延忍不住笑起来。
其实不久前,沈延也以为黑社会成员、摇滚乐手等另类人群会是自己的主要客户。但真开了文身工作室,他才意识到,顾客“跟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样”,都是白领、企业家、学生之类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在中国,文身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极强的叛逆精神,人们的传统观念是,文身象征着江湖帮派身份,这个标签直到现在还撕不下来。”沈延说,“但现在很多人文身的理由人情味十足,图案也没有一点江湖气,而是精美的艺术品。”
从业10年、辗转佛山、北京、武汉三地的文身师蔡哲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到他店里文身的顾客大部分事业稳定,年龄在24~35岁之间,通常是为了纪念某件人生重大事件而选择文身。
蔡哲印象最深的是一位30岁左右的事业单位青年,他身上有12处文身,都是为了纪念与女友的爱情,同事领导只知道其中的一两处,并没因此对他另眼相看。
蔡哲称,大约10%的文身者来自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他们通常选择很小的图案,文在穿短袖、短裤露不出来的隐蔽部位。选择大面积文身的则多是小生意人、私人企业主等自由职业者。
这些年来,蔡哲可以明显看到,选择文身的人年龄段在不断增长,以前大多是20岁以下的年轻人,如今,40岁左右的顾客也为数不少。“这是好事,客人年龄小时容易一时冲动,文在比较明显的部位,以后遇到好的工作机会往往会后悔。”他说。
拒绝接待未成年人的沈延则认为,只要确定自己想要文身就别有什么顾虑,“愿赌服输”。他说:“如今,人们在职场活得太累、太压抑,文身是一种极致的表达自我的方式,就像‘在笼子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