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和印度确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郑永年
《
青年参考
》(
2014年01月08日
03
版)
从亚洲区域甚至全球范围长远来看,对中国来说,中印关系是仅次于中美关系的最重要关系。这表明,中国要把中印关系提高到国际关系的战略水平。最低程度,中国必须千方百计不把印度推向美国和日本。
在海洋地缘政治的构架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越来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中国在西边没有直接的出海口,离中国最近的就是印度洋。中国通往印度洋必须经由邻国巴基斯坦或缅甸,但面临着几乎不可超越的困难。如果中国要经巴基斯坦进入印度洋,就会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复杂化。中国如果经缅甸通往印度洋,同样会遇到问题。作为主权国家,缅甸也在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尽管缅中一直具有深厚的关系,但随着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这个国家已经开始游走于印度、美国和中国之间。如同其他所有东盟国家一样,缅甸不会完全依赖于一个国家,其国际空间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取决于缅甸和诸大国的关系。
而印度和中国一样,也在急速现代化中,经济发展迅速。无论是对内追求现代化还是对外追求国际地位,印度和中国都有共同之处。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也和中国一样一直处于高涨状态。如果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是针对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印度民族主义则主要是针对中国的。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既存在于印度民间,也存在于政府官员当中。
近年来,中印两国围绕领土主权纠纷一直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解决了和俄国、越南等国家的陆地主权纠纷,但和印度的主权纠纷的解决不仅没有进展,而且经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危机局面。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因素阻碍着中国解决和印度的领土纠纷,包括:中印两国各自的民族主义趋于高涨、两国社会媒体的发展使得任何具有“秘密性”的外交变得不可能、印度的民主制度很难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等。
同样重要的是,印度牵涉中国的西藏问题。印度政府和社会可以对藏身印度的藏独分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印度可以促使他们成为中国的麻烦,也可以控制他们不成为中国的麻烦。印度在和中国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这样一个有效工具,作哪一种选择则取决于中印的关系。
而中印双边关系之外,为了制约或平衡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其他大国也一直试图和印度结盟。(中国也不能忘记,在冷战期间,印度和苏联的关系也是针对中国的。)虽然印度在经济上仍然较中国落后,但印度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大国(人口最多)。也就是说,印度和美国、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享有共同的民主价值。和西方国家一样,民主自由是印度在国际社会的软力量。因为意识形态因素,美国经常发现和印度的“共同语言”,因此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如核武器问题)对印度网开一面,用各种方式容忍印度。这些年来,面临中国的崛起,美国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把印度纳入美国的国际网络内,和美国合作来应付中国。日本也仿效美国,要和印度建立“价值同盟”来应对中国。实际上,美、日、印正在努力发展出战略和军事协调机制。
另一个与此相关的因素是中国和印度在中东、非洲区域的互动。和中国一样,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印度对海外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非洲和中东对印度的重要性甚至甚于中国。中印两国在非洲有竞争也有合作。尽管两国在非洲的协调非常重要,但如何协调还是一个未知数。
面临这样一个印度,中国应当和其确立一种怎样的关系?从亚洲区域甚至全球范围长远来看,对中国来说,中印关系是仅次于中美关系的最重要关系。这表明,中国要把中印关系提高到国际关系的战略水平。最低程度,中国必须千方百计不把印度推向美国和日本。如果和印度搞不好关系,印度或印度联合其他国家,可以为中国制造无穷的麻烦。印度近年来和美国、日本靠近,尽管有美国和日本的因素,也有中国因素的影响。作为邻国,印度本来就对中国的崛起抱有戒心。边界问题不仅没有缓和,而且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更引发和强化印度的对华民族主义。
印度现在并不强大,也说不上强国,但随着其现代化的进展,具有很大的潜力成为大国。对这一点,中国方面的认识并不很清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注的对象是美国,领导层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美国。
中国必须加深对印度的认识,这是对印度政策的基点。中国对印度的认识仍然非常肤浅。传统上,中国对印度的理解仅仅在文化艺术方面,对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外交战略等了解甚少。中国现在对印度发表意见最多的,就是那些没有多少学术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媒体工作者,还有那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印度的情况也差不多,政策圈和学术圈不了解中国,发声的也是一些媒体人士和公共知识分子。因为两国都是如此,才经常触发毫无理性的“言语”对峙,往往表现为激进的民族主义声音。
有一点中国必须把握,那就是,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国家,倾向于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正如中国本身,印度很难成为另外一个大国(美国或日本)的附属。近年来,每当美国或者其他大国(例如日本)访问印度或和印度达成什么协议,中国方面的主流声音必然是“阴谋”,认为印度和这些国家做什么都是针对中国的。这种简单的思维一旦成为外交思维,中国很难有正确的对印外交政策,也很难确立有效的中印关系。和印度的关系要从最基本的做起,最终才能提升到战略层面。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从亚洲区域甚至全球范围长远来看,对中国来说,中印关系是仅次于中美关系的最重要关系。这表明,中国要把中印关系提高到国际关系的战略水平。最低程度,中国必须千方百计不把印度推向美国和日本。
在海洋地缘政治的构架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越来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中国在西边没有直接的出海口,离中国最近的就是印度洋。中国通往印度洋必须经由邻国巴基斯坦或缅甸,但面临着几乎不可超越的困难。如果中国要经巴基斯坦进入印度洋,就会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复杂化。中国如果经缅甸通往印度洋,同样会遇到问题。作为主权国家,缅甸也在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尽管缅中一直具有深厚的关系,但随着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这个国家已经开始游走于印度、美国和中国之间。如同其他所有东盟国家一样,缅甸不会完全依赖于一个国家,其国际空间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取决于缅甸和诸大国的关系。
而印度和中国一样,也在急速现代化中,经济发展迅速。无论是对内追求现代化还是对外追求国际地位,印度和中国都有共同之处。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也和中国一样一直处于高涨状态。如果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是针对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印度民族主义则主要是针对中国的。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既存在于印度民间,也存在于政府官员当中。
近年来,中印两国围绕领土主权纠纷一直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解决了和俄国、越南等国家的陆地主权纠纷,但和印度的主权纠纷的解决不仅没有进展,而且经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危机局面。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因素阻碍着中国解决和印度的领土纠纷,包括:中印两国各自的民族主义趋于高涨、两国社会媒体的发展使得任何具有“秘密性”的外交变得不可能、印度的民主制度很难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等。
同样重要的是,印度牵涉中国的西藏问题。印度政府和社会可以对藏身印度的藏独分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印度可以促使他们成为中国的麻烦,也可以控制他们不成为中国的麻烦。印度在和中国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这样一个有效工具,作哪一种选择则取决于中印的关系。
而中印双边关系之外,为了制约或平衡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其他大国也一直试图和印度结盟。(中国也不能忘记,在冷战期间,印度和苏联的关系也是针对中国的。)虽然印度在经济上仍然较中国落后,但印度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大国(人口最多)。也就是说,印度和美国、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享有共同的民主价值。和西方国家一样,民主自由是印度在国际社会的软力量。因为意识形态因素,美国经常发现和印度的“共同语言”,因此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如核武器问题)对印度网开一面,用各种方式容忍印度。这些年来,面临中国的崛起,美国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把印度纳入美国的国际网络内,和美国合作来应付中国。日本也仿效美国,要和印度建立“价值同盟”来应对中国。实际上,美、日、印正在努力发展出战略和军事协调机制。
另一个与此相关的因素是中国和印度在中东、非洲区域的互动。和中国一样,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印度对海外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非洲和中东对印度的重要性甚至甚于中国。中印两国在非洲有竞争也有合作。尽管两国在非洲的协调非常重要,但如何协调还是一个未知数。
面临这样一个印度,中国应当和其确立一种怎样的关系?从亚洲区域甚至全球范围长远来看,对中国来说,中印关系是仅次于中美关系的最重要关系。这表明,中国要把中印关系提高到国际关系的战略水平。最低程度,中国必须千方百计不把印度推向美国和日本。如果和印度搞不好关系,印度或印度联合其他国家,可以为中国制造无穷的麻烦。印度近年来和美国、日本靠近,尽管有美国和日本的因素,也有中国因素的影响。作为邻国,印度本来就对中国的崛起抱有戒心。边界问题不仅没有缓和,而且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更引发和强化印度的对华民族主义。
印度现在并不强大,也说不上强国,但随着其现代化的进展,具有很大的潜力成为大国。对这一点,中国方面的认识并不很清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注的对象是美国,领导层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美国。
中国必须加深对印度的认识,这是对印度政策的基点。中国对印度的认识仍然非常肤浅。传统上,中国对印度的理解仅仅在文化艺术方面,对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外交战略等了解甚少。中国现在对印度发表意见最多的,就是那些没有多少学术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媒体工作者,还有那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印度的情况也差不多,政策圈和学术圈不了解中国,发声的也是一些媒体人士和公共知识分子。因为两国都是如此,才经常触发毫无理性的“言语”对峙,往往表现为激进的民族主义声音。
有一点中国必须把握,那就是,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国家,倾向于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正如中国本身,印度很难成为另外一个大国(美国或日本)的附属。近年来,每当美国或者其他大国(例如日本)访问印度或和印度达成什么协议,中国方面的主流声音必然是“阴谋”,认为印度和这些国家做什么都是针对中国的。这种简单的思维一旦成为外交思维,中国很难有正确的对印外交政策,也很难确立有效的中印关系。和印度的关系要从最基本的做起,最终才能提升到战略层面。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