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7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关于气候变迁的谣言

○文 宋婷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10日   35 版)

    左图展示了1858年瑞士格林德尔瓦尔德山谷间的冰川,1855、56年该冰川达到了鼎盛阶段。而右边是该冰川1974年及2005年(小图)的情景。

    地球正在变暖——科学家如是说,政府如是说。这是真的吗?

    当中国大雨倾盆,当欧洲阴雨连绵,气温陡降时,谁都可以察觉,今年的平均气温似乎不会高于去年。

    然而个人感受以及短短几年的气温变化观察,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气候变迁妄下定论。在全世界倡导环保以防地球变暖时,有些科学家却秉着科学的态度,唱起了反调。

    “仅本世纪以来,人类就向大气中排放了4000亿吨二氧化碳,而温度近15年来却一直保持稳定。这怎么解释?”最近,德国《明镜》周刊向颇有名望的德国气候学家汉斯·冯·施托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只能忍受这两度”

    在关于气候变迁的研究及宣传中,“2摄氏度阈值”是个被广泛引用的词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10年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所能忍受的最高升温限度。

    这一阈值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接受,也被认定为气候变迁的限定值。也就是说,从工业化时代算起,人类的活动一定要限定在不让地球平均温度较那时升高两度的范围内。不少科学家称,地球平均温度如果再升高两度,就将迎来严重环境灾难,遭遇沿海洪涝、饥饿、疟疾、水短缺的人数将大大增加。

    由于近几年来持续高温、洪涝、飓风等异常天气状况频出,不光是普通人,连不少科学家也将气候异常归咎于地球变暖。

    二氧化碳被妖魔化?

    可事实上,喊了多年的气候变暖并没有成为现实。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卫星数据整理出的全球低层大气温度每月异常值显示,2012年2月的异常值为零下0.12摄氏度,仅略低于自1979年卫星开始记录气温以来的平均值。这点差距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意义。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IPCC的预言提出了质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威廉·哈珀尔甚至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抨击IPCC及其支持者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妖魔化。

    化石燃料的燃烧,是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工业化前的约280ppm(百万分率)升至约395ppm的一个原因。冯·施托赫在接受《明镜》采访时也谈到:“目前人类排往大气的二氧化碳值还在加速提高,按照现有的气候变化模型,近10年来气温应该升高0.25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近15年来,气温仅提高了0.06度,接近于零。”

    难道这说明二氧化碳真的被妖魔化了吗?

    气温并未升高,“目前没人有确凿的答案,为什么气候变迁会陷入停顿”,冯·施托赫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随心所欲地使用石油和燃气。7月3日,《自然》杂志刊登了瑞士伯尔尼大学奥什格尔气候研究中心的马尔科·施坦那赫博士、福耳图那·约斯教授和托马斯·施托克教授的合著文章,他们指出,用气温衡量气候变迁“既不全面,也不合适”。

    施托克教授认为,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以及珊瑚礁受威胁、海洋生物保护壳变软、农业减产等,是比气温升高更严重的问题;仅仅将地球温度控制在“不继续升高两度”,不足以保护生物及物种多样化免受气候变迁的负面影响。

    “我们要双倍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海洋酸化很严重。”他说。施托克同时也是IPCC第一研究组副组长。

    衡量标准不只是气温

    伯尔尼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显示,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的后果,比人们目前想象的还要严重。该研究中心采用新型的伯尔尼3D-LPJ模型,加入了重要的化学地理生物效应等变化因素,并考虑到地区发展,之后模拟了地球的发展变化。研究结论指出,保持“不增加两度”,仅仅是我们应该达到的第一个气候目标;应该加入更多目标,如控制海洋酸化等,才能让环境得以平衡发展。

    该模型仅用数周,就对6.5万个模拟式进行了演算,并计算出达成各气候目标的可能性。目前,大部分地球系统模型还难以达到此项标准。未来,研究者还希望加入高温、洪水等极端气候条件的考量,但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尚难以实现如此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型演算。

    科技发展给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能,把极端气候条件简单归咎于气候变暖,这或许是一种偷懒行为。而仅因为气温没有增加就大松一口气,也是一种推卸。

    “如果海洋生物的壳或者骨骼难以长好,那么就会搅乱食物链。这更令我忧心。”冯·施托赫说。除了气温,还有更多衡量标准,将这些标准全部摆在人类面前,我们才会知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有多么可怕。然而还是有专家表示:对地球来说,人类只是“弹指一挥间”,地球要做什么,我们管得了吗?

    □瑞士资讯网站swissinfo.ch

分享到:

 

当病人也讲究时机
关于气候变迁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