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7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未经允许不得使用

“打车神器”命运多舛

○本报特约撰稿 森堡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10日   38 版)

    使用Uber的华盛顿私家车司机

    打车软件让出租车司机与乘客双赢

    7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出租汽车手机电召服务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再次引发人们对打车软件的热议。它将手机叫车服务纳入全市统一的电召平台,以“统一收费标准”代替“小费”。《细则》的实施意味着,曾在全国一线城市掀起巨大波澜的打车软件被“招安”了。

    放眼全球,打车软件面临与中国类似的困境。

    “招安”的利弊

    从7月1日起,所有打车软件被统一纳入北京电召平台,软件的加价行为被叫停。当然,这并不是说乘客用手机叫车不需要加钱。《细则》规定乘客需要为手机叫车支付一定费用,费用标准为即时叫车每单5元,预约叫车6元。而在之前,加钱只是少数用户为增加叫车效率的一种选择,选择加价的用户只占用户总数的10%左右。即使在高峰时段,选择加钱的用户也只占一小部分。

    《细则》的发布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将打车软件纳入监管是好事。毕竟打车软件中的“小费”违背了出租车的公共属性,也容易招致未使用软件的司机与乘客的不满,出租车选择靠软件“趴活”也间接增加了街头打车的难度,打车软件的无序使用还容易助长黑车运营等不法现象。

    但也有批评认为,统一纳入电召平台有违打车软件资源优化配置的初衷,方便快捷的网上打车变成了比电话叫车贵出不少的“收费叫车”。有网友抱怨:“原来可以不花钱的事情,(现在)非要5块钱。”还有司机评价说:“人家有急事愿意多出点儿钱,没必要管。”

    《细则》在技术层面上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因为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电子地图的打车软件,对叫车请求的响应速度要明显高于电话叫车,“打车神器”迅速蹿红后,电话叫车订单量骤减就是明证。现在让它与电话叫车并行,还加了5~6元钱,让前者难以施展其优势。“电话已经是过去时了,用手机软件更方便,为什么还要用电话呢?”国内知名打车软件“打车小秘”总经理杨芸批评说,“如果一个平台以电话打车为主,软件为辅,那么这个平台还是一个落后的平台。”

    “打车神器”冲击街头打车

    打车软件是智能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变的又一典范,它最初起源于几年前美国Uber公司在旧金山推出的面向私家车的“租车共享”服务。Uber很方便地实现了拼车或租车过程中的寻找、预定、支付过程,因而广受私家车主和顾客欢迎。Uber尝到甜头后,将业务扩展到“出租车共享”,很快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纽约推出这项服务后,Uber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骄傲地称:“30年来,纽约市的居民们第一次不必到街头打车。”Uber的模式很快被其他人效仿,于是短短一两年内,业内便涌现出了Lyft、Sidecar、Hailo Cab、Kabbee等一众打车软件。中国也于去年下半年推出了适应国内市场的打车软件。

    打车软件采取免费或者自愿加价的方式,通过预约加价(5元、10元、20元不等),让乘客快捷地叫到出租车。这样便很好地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例如知名打车软件“嘀嘀打车”称,他们在北京的叫车成功率高达80%~90%。出租车司机也获得了更高的收入,降低了空驶率。因此这样皆大欢喜的软件一经推出,其崛起速度十分惊人。过去一段时间,这些“打车神器”风靡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国内涌现了“摇摇招车”、“易打车”、“打车小秘”、“快的打车”等一批知名打车软件,累计下载量超过百万,用户总量超过千万,有些软件开发商甚至还获得了风投公司的注资。

    打车软件大热之后,前途却开始暗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加价功能引起的麻烦,以及它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的冲击。此前深圳全面叫停打车软件,南京市客管处表示将严打叫车软件的加价服务,上海市港局认为“加价约车”是违规行为,杭州、武汉等城市运管部门对打车软件的态度则为“不提倡”。多地政府部门给出的解释是出租车定价属于市场行为,打车软件扰乱了市场秩序。但即便这样,打车软件的风靡之势仍然难减。即便是在下达“禁止令”的深圳,众多出租司机仍然顶风而上,频繁使用打车软件揽客。

    拉锯战还在继续

    打车软件在国内受到的争议是其在国外碰到麻烦的延续,其中,以打车软件鼻祖Uber的遭遇最有代表性。这家公司推出的产品以精准著称。据说公司研发团队中甚至有火箭专家、核物理学家,他们的工作大大提高了Uber的算法精度,Uber预测汽车到达客户所在地时间的准确程度在业内也很有名气。因为服务的便捷性,Uber一开始推出的“租车共享”很受欢迎,但多面向高端私家车,用户甚至能够叫到加长豪华礼宾车。

    早先Uber并没有准备将业务扩展到出租车,卡兰尼克之前在接受国外科技博客TechCrunch采访时,甚至嘲笑过“出租车共享”这样的想法。但出租车这块肉实在够肥,Uber终于还是按捺不住。卡兰尼克说话不算话,TechCrunch记者后来还曾专门打电话问他。卡兰尼克虽然备感尴尬,但他说因为自家公司的服务在出租车行业很有竞争力,所以才反悔的。

    Uber最先在芝加哥、纽约、波士顿、洛杉矶等地提供叫车服务,无需付现金也无需刷卡,费用直接从用户注册时填写的信用卡账号里扣取。这种便捷的业务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但无疑是动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奶酪,被对手奉上一个雅号:黑车中介。

    Uber在美国各地扩展业务过程中碰到的麻烦用“血泪史”来形容也不为过。去年下半年Uber刚登陆波士顿不久即被叫停,但好在最终管制因缺乏法律依据而被撤销。去年10月,Uber刚在纽约开展业务一个月,本土的“纽约出租车及豪华车组织”就强势介入,状告Uber违反规则。Uber不得不与对手打了一场为期达半年的官司,期间服务也被迫暂停,直到今年4月胜诉后,才得以重新登陆纽约市场。虽然Uber成了纽约市第一款得到许可的打车应用,但也为此付出了被“招安”的代价——Uber进入纽约出租车管理委员会电召项目,但受其电召的出租车数量有限制,并且不支持之前的信用卡扣费功能。

    Uber在洛杉矶的经历更是“坎坷曲折”,去年下半年没运行多久,就遭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CPUC)以“无公共责任保险与财产毁损责任保险”,及“没有在CPUC备案”为由禁用,与另外两家同行Lyft、Sidecar一道各被罚款2万美元。幸运的是,今年1月初,CPUC可能想通了,宣布解禁,并免除此前的罚款。

    但进入6月,洛杉矶出租车公司及出租司机的抗议此起彼伏,6月25日数百名当地出租司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抗议以Uber为代表的“高科技强盗”。在这种情况下,该市政府部门也顶不住压力,洛杉矶运输部很快对Uber、Lyft、Sidecar三家公司发出了禁令,警告将不会容忍未经允许使用打车软件叫车的行为。这三家公司可能又得熬一阵才能正常营业了。

    然而,民众态度与愤怒的出租司机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南加州公共广播电台在网站上发起的民意调查显示,支持打车软件、反对洛杉矶政府禁令的网友占到了总投票人数的79%。

分享到:

 

“打车神器”命运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