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7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李国修辞世:台湾失去了“莫里哀”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10日   31 版)

    李国修    

    □图片来源 CFP

    李国修夫妇 

    □图片来源 CFP

    据台湾媒体报道,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话剧鬼才”、“台湾莫里哀”李国修7月2日因大肠癌去世,留下了经营20年的屏风表演班和27个原创剧本。

    在弥留之际,李国修说,他将到天堂继续“开门、上台、演戏”。

    天堂的艺术更精彩

    7月3日凌晨,香港导演林奕华正在电脑前工作,突然看到李国修去世的消息。林奕华伤心地说:“天堂的艺术越来越比人间精彩。”

    林奕华与李国修因戏相识,他眼中的李国修“是一个非常真挚的人,不会‘包装’自己的性格”。

    说起台湾话剧,很多大陆观众对赖声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比较熟悉,却不知道台湾还有一个与他平分秋色的李国修。

    李国修被台湾媒体称为“台湾莫里哀”。2011年,他带着他的屏风表演班来到大陆,在北京和上海巡演,征服了观众。

    他说:“总有一个先来后到,我们非常感谢赖老师在前面开路,但你们要知道,台湾不止一个赖声川。”

    李国修与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颇有源渊,是表演工作坊的创始人之一。

    在台湾,经常有人把李国修和赖声川放在一起比较。林奕华认为:“李国修的作品多数描写小市民的生活和情感;赖声川的戏多数是表现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多一些。在李国修的作品里,有很多悲喜交加的故事,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西出阳关》是写台湾老兵生活的。可以说,李国修是用戏剧记录台湾历史变化的。”

    李国修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台湾各界都在悼念他。

    马英九在脸谱网上发长文悼念李国修。马英九说,妻子周美青是李国修的粉丝,回忆了他2001年担任台北市长时,为了宣传交通新法,在大安森林公园和李国修同台演出。马英九没有表演经验,“但是国修老师仍耐心地带领我演出”。

    台湾文化工作者王干说,李国修带领台湾表演艺术迈入另一层级,让早期社会地位不高的表演工作者成功摆脱了“戏子”的昵称,启蒙台湾人学会观赏并尊重表演艺术。

    台湾综艺节目“一姐”张小燕参加了李国修的追悼会。张小燕与李国修早年相识,目睹了他从无名小卒成为享誉全岛谐星的过程。

    王干回忆道,当时李国修红得发紫,但是出于对戏剧表演的梦想,断然离开了光鲜亮丽、收入颇丰的电视圈,投身当时冷僻的表演艺术。

    戏剧和人生没有距离

    生于1955年的李国修感情丰富,很容易感动、落泪,但在陌生人面前容易表现得紧张和忧郁。

    在传统戏剧中,一道屏风就分割了生活和舞台。李国修认为戏剧和人生没有距离,灵感总是来自他和身边人的生活经历。

    小时候,他和几个小兄弟模仿大人歃血为盟创立“六义帮”,这段经历后来成为话剧《六义帮》的基础。

    剧本《京戏启示录》讲的是李国修父亲的故事。父亲是台湾做京剧戏鞋的手艺人,他问父亲“没财又没势,为什么不改行”。父亲说:“你爸爸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一双手,你们5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了。”这成了李国修的座右铭,也成为他写《京戏启示录》的起点。

    7年后,他写了《女儿红》纪念去世的母亲。“我了解父母的思想,父母这一代人的乡愁和眷恋,以及历史给他们带来的伤痛和不安。”

    李国修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戏剧教育,他的表演才能是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这是“戏剧和人生没有距离”的另一个注脚。

    小时候,李国修的家附近就是西门町电影街,从小学到专科学校的14年间,他看了大约2000部电影。看完电影他就跑回家讲给邻居听,讲着讲着,就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经常把邻居逗得哈哈大笑。李国修发现,表演可以为别人带来欢乐,为自己带来成就感。

    他在表演方面的严格训练来自兰陵剧坊。1980年,他在那里训练语言、肢体、表现力和心理素质,受到了即兴创作的熏陶。经过1年半的训练,李国修已经可以在舞台上收放自如。

    1984年11月,李国修和赖声川、李立群共同创立了表演工作坊。1986年,31岁的李国修创立了屏风表演班。

    模范夫妻让旁人眼红

    李国修去世时,距离他和妻子王月结婚24周年纪念日还有半个月。他在病榻上说:“我的一生,除了戏剧就是王月了。”

    这对模范夫妻恩爱得让旁人眼红。

    王月比李国修小10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台北艺术大学表演系,当她遇到李国修后,立刻被他吸引。用李国修的话说,二人是“自幼不相识,长大成人,不期而遇,相恋至今,愈爱愈浓”。

    长着娃娃脸、说话娃娃声的王月,最为大陆观众熟知的角色就是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中的杉菜妈。她是个好演员,却甘愿做屏风表演班的行政工作,永远是丈夫剧本的第一读者。

    生活的清苦没有影响两人的感情。结婚5年后,李国修买了一对钻戒。“我拿着订婚戒指到我太太面前的时候,她正在上厕所,她坐在马桶上说:‘你非要在这个时候送给我吗?’”

    他们育有一儿一女,“鼓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次,还是小学生的儿子数学考了8分。王月的困惑多于愤怒:“随便猜一下也能得个25分吧!”李国修则表现得十分淡定,他告诉儿子:“你爷爷对我说学习不好没关系,只要长大不当流氓就好了,我现在也把这句话送给你。”

    小学毕业典礼上,当毕业歌响起时,李国修发现,只有儿子和一个小姑娘哭了。“那个时候我就拍胸脯说,值得骄傲,我儿子心里有爱。教小孩教3样就好了,一是想象力,二是幽默感,三是爱。”

    王月说,她与女儿的关系像“姐妹”,李国修则喜欢通过戏剧与女儿对话。女儿小名叫“妹子”,有一次向暗恋的男生表白,却得知男生喜欢的是她的闺密。回到家,“妹子”和王月边说边哭,第二天,母女二人的眼睛都像桃子一样。当时正在排《六义帮》的李国修把这段情节原封不动地写到戏里。戏中,那个男生几年后回来找被拒绝的女生,女生说,“这段回忆已经和我的生命没有关系了”。李国修用这种方式劝女儿放下。

    儿子14岁时,有一次跑来问:“爸爸,你是怎么找到你自己的?”原来,儿子英文不好,在国际学校中感到困惑,不知未来向哪里走。李国修告诉儿子:“英语在全部语言里面只占两百分之一,英语不好有什么关系,你不要太担心。”他鼓励儿子慢慢寻找方向。

    现在,儿子李思源是纽约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立志要将李国修的戏剧搬上银幕。女儿学习电影行销,打算帮哥哥推广电影。他们都找到了自己。

    在墓碑前放一张“屏风”戏票

    李国修说,他对屏风表演班的期望并不高,“求温饱、求安定、求传承”而已。然而,这9个字让他吃尽苦头。

    屏风表演班建立的前5年基本在亏本运行,李国修夫妇每天都为钱发愁。

    李国修最初希望像莎士比亚那样,通过戏剧揶揄现实、嘲讽权势、慰藉庶民。因此,他的作品不被政府欣赏,也没有得到过财政资助。王月在参加一个综艺节目时笑着回忆:“你们什么时候看到我又在演电视剧了,那就是‘屏风’的财政出了问题,需要用钱。”

    很快,李国修放弃了针砭时弊的政治剧,转向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莎士比亚那个时代,剧场里一楼站着贩夫走卒,二楼坐着上流社会的显达人物。莎士比亚所嘲讽的社会和现实,这些上流人物也看得下去。而今,我发现当官的不在二楼,嘲讽也是白嘲讽,他们是看不到的。”

    台湾导演吴念真得知李国修病逝时,感慨台湾的文艺界太辛苦,李国修不只要写剧本,还要当导演、演员,工作状态“非常可怕”。“如果李国修在纽约工作,应该可以赚很多钱。”

    至今,屏风表演班共完成演出1532场,到过海内外23座城市,观众累积130万人次。然而,李国修终其一生未能实现“建立200人的全职剧团”以及“兴建‘屏风’专属剧场”的梦想。

    他说:“在墓碑前,无需放上一束鲜花,你只需要放上一张你观赏过的‘屏风’戏票。”

分享到:

 

李国修辞世:台湾失去了“莫里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