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漫长、复杂、残酷而意义深广
英国史学家笔下的抗日战争全景
作者 [英] 理查德·奥弗里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03日
32
版)
|
《1937~1945,中日之战》(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埃伦·雷恩出版社2013年6月,480页。 |
对西方人而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遥远而漫长的,其残酷性和复杂性则超乎想象。英国学者拉纳·米特的新著,肯定了抗战的战略意义,也探讨了它对中国人精神的重塑。
作为大国的中国,是如何登上世界舞台的?仅仅75年前,这个国家依然四分五裂,人民生活贫困,经济上饱受掠夺,而且正与野心勃勃的日本进行一场惨烈的战争。当时,中国名义上的统治者蒋介石控制着华中和西南,凭借装备落后、缺乏训练的军队与日本人苦苦周旋,不时还要与以西北地区为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人发生摩擦。1940年,中国国民党似乎离失败不远,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愿景比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然而,中国生存下来了,最终于1945年成为获得胜利的盟国之一。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问题从未引起西方人的兴趣,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表象上,认为中日战争与在欧洲和太平洋发生的战争相同——在西方国家参战的场合,胜利的脉络是容易识别的。
如今,这种轻视,促使牛津大学中国历史教授拉纳·米特撰写了《1937~1945,中日之战》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来龙去脉,让二战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恢复其应有的地位。藉此,人们能够重新评估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日本失败的原因、以及中共在随后爆发的内战中的胜出。从此开始,一个超级大国成长起来了。这是个非凡的故事,是用人性和智慧讲述的,所有对二战感兴趣的学者和普通读者,都会从米特的文字中获得启发。
千万条生命换来胜利
中日战争规模之庞大、性质之复杂,是足以令人却步的。米特的明智在于,他没有陷入技术和战术的细节之中。各方投入战场的部队以百万计,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日本为何在太平洋战区缺乏兵力;作为代价,数千万中国百姓在高度贫困和饥饿中挣扎。因为缺乏可靠的统计数据,米特并未就中方蒙受的损失纠缠不休,但他相信,“1500万至2000万中国人死亡”的估算数据并不离谱,与此同时,还有9000多万人在自己的国家沦为难民。
另外,随着日军占领区不断扩大,这场战争令中国的传统疆域趋于碎片化。在华北和东北,侵略者建立了傀儡政权,其中包括溥仪的满洲国;蒙古处于苏联的实际控制下;在华南和华东,军阀们与蒋介石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南京,曾与蒋共事的汪精卫在日本支持下建立了另一个“国民政府”;在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开辟了共产党主导的领地……搞清楚各路政治势力,对西方人而言是巨大挑战,本书不仅帮助我们充分了解中国人自己建立全国性政权的艰巨性,也暗示着,日本人来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将陷入同样的困境。
米特用清晰的语言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线索。故事的中心人物是蒋介石,无论对美国还是苏联,他都是一位值得认真对待的领袖。日本人当时视中国人为低等民族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不太熟悉的是,蒋介石同样把日本人蔑称为“倭寇”,固执地认为依靠数量庞大但装备不良的军队足以抗敌。因此,蒋似乎从未认真考虑过停战,而是号召“抵抗到底”。
这场战争的前几年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原因在于,蒋介石抑或毛泽东,在这一时期都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作战。无论苏联还是西方,都不想介入发生在中国的战争,谁都没有太大兴趣提供金钱或物资援助。值得深思的是,尽管当时的舆论对蒋介石抗战不力多有批评,中国并没有彻底崩溃,不像英国在缅甸、马来亚和东印度那样,也不像美国在菲律宾那样。
米特也没有放过双方的恐怖行为。日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板上钉钉,本书对如今日本右翼就此进行的辩解不屑一顾;同时,本书也探究了导致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堤坝以阻止日本人前进的后果,称此举导致50多万中国人死亡,480万人沦为难民。
中国人有自傲的理由
同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其他战场的情况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阅读了米特的文字,至少有一点变得清楚,那就是:西方读者对中国社会应对全面战争的方式的理解,需要进行深刻的调整——中国人打日本人,也打中国人。
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厮杀的同时,蒋介石的特工头目戴笠经营了一个恐怖机构,清除了数以万计的疑似叛国者和共产党人。汪精卫也有其特务组织,头面人物包括叛离共产党的李士群,其盖世太保式总部设在上海的“76号”,即使在日本人眼里,那也是个过于恐怖的地方。李士群自身未得善终——他受日本同行之邀外出就餐,不久便死于神秘中毒。无论这些行径多么见不得光,蒋介石在战争期间对日本的牵制,使西方对其进行的恐怖活动视而不见。
贯穿全书的线索之一是蒋介石政府与同盟国的纠结关系,毕竟,西方“帝国主义”多年来的傲慢,令他相当不快活。米特引用了一名英国外交官的回忆:在战时首都重庆,当此君报告英国在东南亚蒙受的耻辱性失败后,蒋显得“有点高兴”,这显然是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说到底,中国人有他们自傲的理由。中国没有投降,中国军队也没有完全被击败。1945年,同盟国几乎不屑承认中国付出的一切,但无论怎样,日本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达8年之久,无法专注于对西方的战争,并让世人看清了其穷兵黩武的真面目。
米特认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获胜的事实,为其人民开辟了新路,促使更多人开始为自己寻找值得自豪的身份。此后四年,毛泽东打败了蒋介石,由此开始了现代中国崛起的漫长历程——对于后一个故事在中国内战期间的发端,相信米特能够在他的下一本书中交待清楚。
英国《卫报》
对西方人而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遥远而漫长的,其残酷性和复杂性则超乎想象。英国学者拉纳·米特的新著,肯定了抗战的战略意义,也探讨了它对中国人精神的重塑。
作为大国的中国,是如何登上世界舞台的?仅仅75年前,这个国家依然四分五裂,人民生活贫困,经济上饱受掠夺,而且正与野心勃勃的日本进行一场惨烈的战争。当时,中国名义上的统治者蒋介石控制着华中和西南,凭借装备落后、缺乏训练的军队与日本人苦苦周旋,不时还要与以西北地区为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人发生摩擦。1940年,中国国民党似乎离失败不远,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愿景比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然而,中国生存下来了,最终于1945年成为获得胜利的盟国之一。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问题从未引起西方人的兴趣,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表象上,认为中日战争与在欧洲和太平洋发生的战争相同——在西方国家参战的场合,胜利的脉络是容易识别的。
如今,这种轻视,促使牛津大学中国历史教授拉纳·米特撰写了《1937~1945,中日之战》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来龙去脉,让二战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恢复其应有的地位。藉此,人们能够重新评估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日本失败的原因、以及中共在随后爆发的内战中的胜出。从此开始,一个超级大国成长起来了。这是个非凡的故事,是用人性和智慧讲述的,所有对二战感兴趣的学者和普通读者,都会从米特的文字中获得启发。
千万条生命换来胜利
中日战争规模之庞大、性质之复杂,是足以令人却步的。米特的明智在于,他没有陷入技术和战术的细节之中。各方投入战场的部队以百万计,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日本为何在太平洋战区缺乏兵力;作为代价,数千万中国百姓在高度贫困和饥饿中挣扎。因为缺乏可靠的统计数据,米特并未就中方蒙受的损失纠缠不休,但他相信,“1500万至2000万中国人死亡”的估算数据并不离谱,与此同时,还有9000多万人在自己的国家沦为难民。
另外,随着日军占领区不断扩大,这场战争令中国的传统疆域趋于碎片化。在华北和东北,侵略者建立了傀儡政权,其中包括溥仪的满洲国;蒙古处于苏联的实际控制下;在华南和华东,军阀们与蒋介石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南京,曾与蒋共事的汪精卫在日本支持下建立了另一个“国民政府”;在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开辟了共产党主导的领地……搞清楚各路政治势力,对西方人而言是巨大挑战,本书不仅帮助我们充分了解中国人自己建立全国性政权的艰巨性,也暗示着,日本人来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将陷入同样的困境。
米特用清晰的语言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线索。故事的中心人物是蒋介石,无论对美国还是苏联,他都是一位值得认真对待的领袖。日本人当时视中国人为低等民族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不太熟悉的是,蒋介石同样把日本人蔑称为“倭寇”,固执地认为依靠数量庞大但装备不良的军队足以抗敌。因此,蒋似乎从未认真考虑过停战,而是号召“抵抗到底”。
这场战争的前几年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原因在于,蒋介石抑或毛泽东,在这一时期都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作战。无论苏联还是西方,都不想介入发生在中国的战争,谁都没有太大兴趣提供金钱或物资援助。值得深思的是,尽管当时的舆论对蒋介石抗战不力多有批评,中国并没有彻底崩溃,不像英国在缅甸、马来亚和东印度那样,也不像美国在菲律宾那样。
米特也没有放过双方的恐怖行为。日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板上钉钉,本书对如今日本右翼就此进行的辩解不屑一顾;同时,本书也探究了导致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堤坝以阻止日本人前进的后果,称此举导致50多万中国人死亡,480万人沦为难民。
中国人有自傲的理由
同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其他战场的情况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阅读了米特的文字,至少有一点变得清楚,那就是:西方读者对中国社会应对全面战争的方式的理解,需要进行深刻的调整——中国人打日本人,也打中国人。
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厮杀的同时,蒋介石的特工头目戴笠经营了一个恐怖机构,清除了数以万计的疑似叛国者和共产党人。汪精卫也有其特务组织,头面人物包括叛离共产党的李士群,其盖世太保式总部设在上海的“76号”,即使在日本人眼里,那也是个过于恐怖的地方。李士群自身未得善终——他受日本同行之邀外出就餐,不久便死于神秘中毒。无论这些行径多么见不得光,蒋介石在战争期间对日本的牵制,使西方对其进行的恐怖活动视而不见。
贯穿全书的线索之一是蒋介石政府与同盟国的纠结关系,毕竟,西方“帝国主义”多年来的傲慢,令他相当不快活。米特引用了一名英国外交官的回忆:在战时首都重庆,当此君报告英国在东南亚蒙受的耻辱性失败后,蒋显得“有点高兴”,这显然是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说到底,中国人有他们自傲的理由。中国没有投降,中国军队也没有完全被击败。1945年,同盟国几乎不屑承认中国付出的一切,但无论怎样,日本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达8年之久,无法专注于对西方的战争,并让世人看清了其穷兵黩武的真面目。
米特认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获胜的事实,为其人民开辟了新路,促使更多人开始为自己寻找值得自豪的身份。此后四年,毛泽东打败了蒋介石,由此开始了现代中国崛起的漫长历程——对于后一个故事在中国内战期间的发端,相信米特能够在他的下一本书中交待清楚。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