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片巨人”刘家良:他的江湖从此沉寂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03日
31
版)
|
刘家良出演电影《七剑》中的老剑客 □图片来源 CFP |
|
2010年4月18日,刘家良夫妇出席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图片来源 CFP |
|
刘家良导演的《少林三十六房》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动作奖 |
刘家良这个名字对今天的不少观众来说有些陌生,但你很可能在某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中,看到过他的面孔。
他是《醉拳2》中的正义之士福民,是《七剑》里的“莫问剑”傅青主,也是导演王晶眼中“极尊敬的前辈导演、洪拳大师”。更多的时候,他隐身在幕后,担任香港功夫片的武术指导。
与淋巴癌抗争了十几年后,79岁的刘家良在爱妻翁静晶怀中平静辞世。他的一生和香港功夫电影的兴衰密不可分。
香港“功夫片巨人”离去
7月24日,刘家良的葬礼将在香港世界殡仪馆举行,“一代宗师”的横匾将挂在灵堂正中,挽联是洪拳口诀“刚柔逼直分定寸,提留运制定乾坤”。遗孀翁静晶将成立“刘家良电影基金会”,资助功夫电影人。
功夫明星甄子丹在微博中悼念道:“刘家良师父,一代宗师,功夫片的巨人,你的无数经典作品,一直永垂不朽,一路走好。”
汪明荃称赞刘家良“十八般武器,件件皆能,样样皆精,重视传统、义气,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罗家英说,这位武术宗师、电影武术指导的创始者是“一代豪侠”,“把香港武侠片传到世界上去”。曾与刘家良有过数次合作的徐克沉痛地表示:“刘家良是个很认真、很专业的人,对他的去世我很惋惜,这是电影界的损失。”
在香港功夫电影人心中,刘家良当得起这些称赞。
不只是因为他有令人艳羡的武学渊源。
刘家良出生在广州,9岁开始随父学习洪拳。父亲刘湛是黄飞鸿入室弟子林世荣的亲传弟子,黄飞鸿第四代嫡系传人的身份让他自豪。
不只是因为他拍出了400多部功夫电影。
刘家良15岁那年,父亲带全家赴香港开设武馆授徒,次年刘家良投身电影,出演路人甲之类的龙套角色。武馆里的人凑钱拍摄了“黄飞鸿”系列电影的前4部,功夫少年刘家良跟着父亲,一脚踏进香港功夫电影最初的江湖。以临时演员、武打替身等身份辗转电影界数年后,“功夫良”终于在20岁之后等到了出头之日。
1965年,新派彩色功夫片兴起,刘家良为电影《云海玉弓缘》设计的动作一炮打响,与唐佳一道被邵氏公司签下,双双成为导演张彻的御用武术指导。
其后数年,这个“铁三角”打造了《方世玉与洪熙官》、《洪拳与咏春》、《少林五祖》、《洪拳小子》等多部经典影片。
1975年,刘家良创立“刘家班”,成为出任导演的武术指导第一人。他的作品《南北少林》、《五郎八卦棍》、《十八般武艺》、《少林三十六房》等叫好也叫座。
《十八般武艺》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提名,《少林三十六房》夺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动作奖。不过,戛纳这个奖是邵逸夫去领的,刘家良觉得“又不是钱,我不看重这些东西”。
他一手栽培的“刘家班”也许是他真正看重的东西。这个囊括了刘家辉、刘家荣、刘家勇、汪禹、惠英红等功夫电影明星的小团体,声势丝毫不逊于洪金宝的“洪家班”。
刘家良提携曾志伟入行,成为对方一生感念的恩师,陈百祥、郑少秋、周润发、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也都接受过他的指导。
端起“一代宗师”的架子批评成龙和李连杰
20世纪80年代,香港功夫电影进入黄金时代,刘家良成了执牛耳者。同样混得风生水起的,还有以《警察故事》等时装动作片进入观众视线的“杂家小子”成龙。
这位老武师曾端起“一代宗师”的架子,点评香港功夫片的传承:最初是舞台北派打法,一套套招式看起来漂亮却不扎实;他入行时,是功夫式打法,“有姿势”且“功夫很硬”;后来李小龙的“实质打法”快,成龙则干脆“搏命”;再然后是徐克,“永远是天空上打,满天飞,动不动就爆炸”。
他自己的武馆式打法,“不是这么简单”,要“见招拆招,将功夫融会其中,再变化无穷”。什么是真功夫,刘家良心中自有一套标准:一拳一脚都有讲究,一招一式皆应端正。
刘家良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批评成龙的《警察故事》“不是功夫片”,“毫无章法的死缠烂打”不过是花拳绣腿,还说李连杰“练的是武术,不是功夫”。徐克请他指导《黄飞鸿》的拍摄,他一看李连杰“混淆了南拳北腿”便立刻退出,“非叫我十万洪拳弟子笑掉大牙不可”。在他看来,武学正宗是寸步不可让的原则问题。
成龙拍《师弟出马》时,邀请刘家良的师弟神仙指导兼舞狮,刘家良知道后立刻严令神仙退出,并罚他很长时间不能参与刘家班电影的拍摄。
这样的做派,带着点儿出身名门正宗的矜持与自傲,带着点儿家长式的不可冒犯的尊严,夹杂了些难以化解的门户之见。他曾经不屑一顾的成龙和李连杰,为功夫片找到了新出路。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武馆终究是要拆的。在和时代有些脱节的刘家良看来,功夫是否要放下身段迎合观众,实在是个尴尬的命题。
1986年,刘家良奉东家邵氏之命,北上与李连杰合作,拍摄《南北少林》。两人因武术理念的差异而貌合神离,李连杰在后来的回忆中对老头儿的霸道颇有微词。
硬派功夫片的挽歌一曲终了,邵氏电影日渐没落,“刘家班”也陷入困境,不少武师为谋生加入其他班底。
1994年,郁郁不得志的刘家良破天荒地与成龙合作,推出《醉拳2》并大获成功,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奖。
这部电影被评价为“节奏明快,动作令人眼花缭乱,达到了当时动作片的高潮”,但在刘家良看来,自己的功力只体现在控制成龙“不再像猴子那样跳来跳去”。
在自传中,成龙这样形容两人的合作:“刘家良的设计好像古典音乐,而我的像爵士乐。”他的措辞温和得多,但这不妨碍他将刘家良设计的不少动作剪掉重拍。
也许,在这个充满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的时代,古典派的武术大师注定沉寂。
功夫江湖终将一去不返
刘家良有个心愿一直没能实现:拍《火烧少林寺》,讲讲南派少林的故事。“剧本不是问题,需要太多钱了。”2006年,他想过要重拍自己的代表作《少林三十六房》,后来也没有了下文。
20世纪90年代之后,银幕上越是花团锦簇、刀光剑影,这个坚定到有些刚愎自用的老人就越是落寞和沉寂,却从未放弃过振兴香港功夫电影的梦想。
2005年,刘家良被徐克“骗”去参演《七剑》,饰演“轻易不杀,出鞘必索魂”的老剑客,“莫问前程有愧,只求今生无悔”的执著简直是刘家良一生的写照。
此时,71岁的刘家良已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纵然有一腔热血,也无力扭转时代和命运的安排。
2010年,刘家良获得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在获奖感言中,他惆怅地感慨:“我拍电影400多部了,我很中意的演员已经不在了。那个时候的功夫都是要拳拳到肉的,我们都打惯了,所以不怕……”
那是他记忆中的黄金时代,也是香港功夫电影无法再现的巅峰。他亲眼见证了功夫电影从兴起到辉煌再到没落,不得不在生命的尽头看着梦想凋零。
“功夫片巨人”离开,影迷的回忆逐渐淡去,那个横刀立马、快意恩仇的功夫江湖,终将一去不返。
刘家良这个名字对今天的不少观众来说有些陌生,但你很可能在某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中,看到过他的面孔。
他是《醉拳2》中的正义之士福民,是《七剑》里的“莫问剑”傅青主,也是导演王晶眼中“极尊敬的前辈导演、洪拳大师”。更多的时候,他隐身在幕后,担任香港功夫片的武术指导。
与淋巴癌抗争了十几年后,79岁的刘家良在爱妻翁静晶怀中平静辞世。他的一生和香港功夫电影的兴衰密不可分。
香港“功夫片巨人”离去
7月24日,刘家良的葬礼将在香港世界殡仪馆举行,“一代宗师”的横匾将挂在灵堂正中,挽联是洪拳口诀“刚柔逼直分定寸,提留运制定乾坤”。遗孀翁静晶将成立“刘家良电影基金会”,资助功夫电影人。
功夫明星甄子丹在微博中悼念道:“刘家良师父,一代宗师,功夫片的巨人,你的无数经典作品,一直永垂不朽,一路走好。”
汪明荃称赞刘家良“十八般武器,件件皆能,样样皆精,重视传统、义气,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罗家英说,这位武术宗师、电影武术指导的创始者是“一代豪侠”,“把香港武侠片传到世界上去”。曾与刘家良有过数次合作的徐克沉痛地表示:“刘家良是个很认真、很专业的人,对他的去世我很惋惜,这是电影界的损失。”
在香港功夫电影人心中,刘家良当得起这些称赞。
不只是因为他有令人艳羡的武学渊源。
刘家良出生在广州,9岁开始随父学习洪拳。父亲刘湛是黄飞鸿入室弟子林世荣的亲传弟子,黄飞鸿第四代嫡系传人的身份让他自豪。
不只是因为他拍出了400多部功夫电影。
刘家良15岁那年,父亲带全家赴香港开设武馆授徒,次年刘家良投身电影,出演路人甲之类的龙套角色。武馆里的人凑钱拍摄了“黄飞鸿”系列电影的前4部,功夫少年刘家良跟着父亲,一脚踏进香港功夫电影最初的江湖。以临时演员、武打替身等身份辗转电影界数年后,“功夫良”终于在20岁之后等到了出头之日。
1965年,新派彩色功夫片兴起,刘家良为电影《云海玉弓缘》设计的动作一炮打响,与唐佳一道被邵氏公司签下,双双成为导演张彻的御用武术指导。
其后数年,这个“铁三角”打造了《方世玉与洪熙官》、《洪拳与咏春》、《少林五祖》、《洪拳小子》等多部经典影片。
1975年,刘家良创立“刘家班”,成为出任导演的武术指导第一人。他的作品《南北少林》、《五郎八卦棍》、《十八般武艺》、《少林三十六房》等叫好也叫座。
《十八般武艺》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提名,《少林三十六房》夺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动作奖。不过,戛纳这个奖是邵逸夫去领的,刘家良觉得“又不是钱,我不看重这些东西”。
他一手栽培的“刘家班”也许是他真正看重的东西。这个囊括了刘家辉、刘家荣、刘家勇、汪禹、惠英红等功夫电影明星的小团体,声势丝毫不逊于洪金宝的“洪家班”。
刘家良提携曾志伟入行,成为对方一生感念的恩师,陈百祥、郑少秋、周润发、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也都接受过他的指导。
端起“一代宗师”的架子批评成龙和李连杰
20世纪80年代,香港功夫电影进入黄金时代,刘家良成了执牛耳者。同样混得风生水起的,还有以《警察故事》等时装动作片进入观众视线的“杂家小子”成龙。
这位老武师曾端起“一代宗师”的架子,点评香港功夫片的传承:最初是舞台北派打法,一套套招式看起来漂亮却不扎实;他入行时,是功夫式打法,“有姿势”且“功夫很硬”;后来李小龙的“实质打法”快,成龙则干脆“搏命”;再然后是徐克,“永远是天空上打,满天飞,动不动就爆炸”。
他自己的武馆式打法,“不是这么简单”,要“见招拆招,将功夫融会其中,再变化无穷”。什么是真功夫,刘家良心中自有一套标准:一拳一脚都有讲究,一招一式皆应端正。
刘家良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批评成龙的《警察故事》“不是功夫片”,“毫无章法的死缠烂打”不过是花拳绣腿,还说李连杰“练的是武术,不是功夫”。徐克请他指导《黄飞鸿》的拍摄,他一看李连杰“混淆了南拳北腿”便立刻退出,“非叫我十万洪拳弟子笑掉大牙不可”。在他看来,武学正宗是寸步不可让的原则问题。
成龙拍《师弟出马》时,邀请刘家良的师弟神仙指导兼舞狮,刘家良知道后立刻严令神仙退出,并罚他很长时间不能参与刘家班电影的拍摄。
这样的做派,带着点儿出身名门正宗的矜持与自傲,带着点儿家长式的不可冒犯的尊严,夹杂了些难以化解的门户之见。他曾经不屑一顾的成龙和李连杰,为功夫片找到了新出路。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武馆终究是要拆的。在和时代有些脱节的刘家良看来,功夫是否要放下身段迎合观众,实在是个尴尬的命题。
1986年,刘家良奉东家邵氏之命,北上与李连杰合作,拍摄《南北少林》。两人因武术理念的差异而貌合神离,李连杰在后来的回忆中对老头儿的霸道颇有微词。
硬派功夫片的挽歌一曲终了,邵氏电影日渐没落,“刘家班”也陷入困境,不少武师为谋生加入其他班底。
1994年,郁郁不得志的刘家良破天荒地与成龙合作,推出《醉拳2》并大获成功,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奖。
这部电影被评价为“节奏明快,动作令人眼花缭乱,达到了当时动作片的高潮”,但在刘家良看来,自己的功力只体现在控制成龙“不再像猴子那样跳来跳去”。
在自传中,成龙这样形容两人的合作:“刘家良的设计好像古典音乐,而我的像爵士乐。”他的措辞温和得多,但这不妨碍他将刘家良设计的不少动作剪掉重拍。
也许,在这个充满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的时代,古典派的武术大师注定沉寂。
功夫江湖终将一去不返
刘家良有个心愿一直没能实现:拍《火烧少林寺》,讲讲南派少林的故事。“剧本不是问题,需要太多钱了。”2006年,他想过要重拍自己的代表作《少林三十六房》,后来也没有了下文。
20世纪90年代之后,银幕上越是花团锦簇、刀光剑影,这个坚定到有些刚愎自用的老人就越是落寞和沉寂,却从未放弃过振兴香港功夫电影的梦想。
2005年,刘家良被徐克“骗”去参演《七剑》,饰演“轻易不杀,出鞘必索魂”的老剑客,“莫问前程有愧,只求今生无悔”的执著简直是刘家良一生的写照。
此时,71岁的刘家良已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纵然有一腔热血,也无力扭转时代和命运的安排。
2010年,刘家良获得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在获奖感言中,他惆怅地感慨:“我拍电影400多部了,我很中意的演员已经不在了。那个时候的功夫都是要拳拳到肉的,我们都打惯了,所以不怕……”
那是他记忆中的黄金时代,也是香港功夫电影无法再现的巅峰。他亲眼见证了功夫电影从兴起到辉煌再到没落,不得不在生命的尽头看着梦想凋零。
“功夫片巨人”离开,影迷的回忆逐渐淡去,那个横刀立马、快意恩仇的功夫江湖,终将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