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难民1945年魂断史上最惨烈海难
人为的“冰海沉船”是如何被历史淹没的
本报特约撰稿 章鲁生
《
青年参考
》(
2013年07月03日
22
版)
|
描绘苏军潜艇攻击”古斯特洛夫“号的绘画作品 |
德国难民船“古斯特洛夫”号的沉没,是一场惨烈程度远超“泰坦尼克”号事件的人祸。70年过去,除了少数幸存者破碎的记忆,这场悲剧的大部分痕迹,已在各方默契下被悄然抹去。
1945年1月30日,德国邮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以最具悲剧色彩的方式驶达了航程的终点。这艘满载难民的轮船,在波罗的海遭袭倾覆,逾9000人葬身冰冷的海水之中,遇难者数量大约相当于1912年在“泰坦尼克”号灾难中丧生者的6倍。
然而,后世的人们对“泰坦尼克”号事件又是出书,又是拍电影,“古斯特洛夫”号的惨剧却鲜为人知,反映其全貌的著作更是寥寥无几。直到近70年后的今天,美国学者、专栏撰稿人凯瑟琳·普林斯撰写的新书《波罗的海上的死亡》,才借助从世界各地获取的档案资料,辅以部分幸存者对当年情况的回忆,打捞起了这段长眠于冰海中的往事。
冰海寒夜里的噩梦
“系救生艇的缆绳被冻住了,我们都走不了!谁有刀?”顶着刺骨的寒风,一名水兵绝望地呼喊。在纷乱嘈杂的哭闹声中,这一嗓子仿若“震撼弹”,让拥挤在救生艇上的数十人立刻安静下来。谁都知道,解不开缆绳,捡回性命的机会将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发渺茫。
短暂的沉默后,10岁的少年霍斯特·威特站了出来,“我有!”他变戏法般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大号瑞士军刀。那是他临行前从舅舅那儿“顺手牵羊”来的。士兵接过刀,一下、两下……硬邦邦的缆绳终于断为两截。救生艇滑入大海,隐入浓黑的夜幕……
威特告诉登门拜访的凯瑟琳·普林斯,自己冒着被噩梦折磨的忧虑,开启关于那场海难的记忆之窗,为的是让那些永远无法回归故乡的逝者给后人留下些微印象。讲到这里,现已年近八旬的老人静静地凝视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上面,一艘有着优雅外观的巨轮乘风破浪。
“古斯特洛夫”号得名于希特勒的挚友、纳粹党驻瑞士分部主席威廉·古斯特洛夫。1936年2月6日,古氏被一名犹太裔学生刺杀。纳粹政府遂把他奉为第三帝国的“殉道者”,希特勒亲自为其主持国葬,并宣布用他的名字为在建的一艘豪华邮轮冠名,以示纪念。
汉堡布洛姆福斯船厂提供的资料显示,“古”号全长208米,宽23米,排水量达2.55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船之一。1937年竣工后,该船即被纳粹党控制的工会组织“德国劳工阵线”用于组织工人休假旅游。德国工人及其家属可以用相对低廉的花费,搭乘这艘船周游世界各地。纳粹此举意在以“福利”收买人心并控制群众的思想。
虚伪的和平没有延续多长时间。二战爆发后,“古斯特洛夫”号卸下了“人民邮轮”的职责,随着战况一点点朝着不利于德国的方向倾斜,它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军方征用。
近万人登上“地狱之舟”
时间转眼来到1945年初,随着苏联红军发动“东普鲁士攻势”,波兰北部地区的德军节节败退,引发了纳粹德国最大规模的海外撤退行动。1月21日,海军元帅邓尼茨在波兰港口格但斯克(德国称“但泽”,东普鲁士重镇)通过无线电传达了“元首”的命令:在苏联红军抵达前,所有德国船只应尽可能搭载本国侨民回国。
代号“汉尼拔”的撤退行动,从1月底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最终将80~90万平民和35万部队,通过波罗的海运送至德国和丹麦。
作为整个德国运载能力最强的船只,“古斯特洛夫”号自然不会缺席“汉尼拔”行动。然而,从卷入这场任务的一刻起,毁灭的阴云便在它的头顶盘桓不去。
1月22日,“古斯特洛夫”号抵达格但斯克,对从东普鲁士各地逃难至此的侨民来说,它巨大的身形似乎带来了希望。起初,船上的海员严格按照规定,对每位乘客的姓名、地址、职业等个人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可登记到第4424名乘客时,花名册上便再也没有了空白的地方。而在码头周围,得到消息的难民依然从四面八方不断地涌来。
人们你争我夺,斯文扫地。没有门路上船的失落地站在码头上,有人痛哭流涕;已经上船的则沾沾自喜地趴在舷侧张望,殊不知自己拼尽全力挤上的,是一条“地狱之舟”。
有史学家进行过不完全统计,称“古”号至少载有173名船员、918名海军官兵、373名医护人员、162名伤兵、4424名难民,仅登记在册的就有6050人,超载300%以上。再加上拥挤在甲板各处甚至游泳池内的4000余名未备案者,船上人员总数应在1万名左右。
死神自黑暗中现身
63岁的船长弗里德里克·彼得森忧心忡忡,最让他担心的并非超载。当时,德军已是强弩之末,没有制空权,制海权也非常有限,邮轮万一在航渡中途遇敌,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古斯特洛夫”号在格但斯克一停就是一个礼拜。
1月29日深夜,彼得森收到德军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的电报,称在波罗的海中部和西部海域活动的3艘苏军潜艇处于严密监视下,“此外,并未在上述海域发现其他敌军。”
在恐惧中煎熬的人们看到了一线逃生的曙光。1月30日中午时分,在摄氏零下18度的严寒中,“古斯特洛夫”号终于拔锚启航,蹑手蹑脚地驶出了港口。
波罗的海的冬夜来得特别早。眼看天色渐暗,为避免暴露自身位置,邮轮与随行的一艘护卫舰均实施了灯火管制,如幽灵般在阴沉的大海中央摸索着前进。
18时许,彼得森船长突然接到通报,说有一支德军的小型扫雷艇编队在附近活动。大概是担心在暗夜中发生碰撞,思考片刻,心存侥幸的他决定短暂开启舷侧指示灯。
就在那一瞬间,潜伏在黑暗中的死神,向船上的上万条生命露出了狞笑。
3枚鱼雷,9000条生命
许多年后,人们才从苏联官方发布的档案中获悉:除了被德军监视的那3艘潜艇,当时,苏联方面其实还有第四艘潜艇——S-13号在波罗的海活动。指挥官亚历山大·马里涅斯库因贪恋杯中物耽误了出海,险些遭到革职。结果,在另外3艘潜艇出发几天后,“S-13”才匆匆忙忙地独自进入德军控制的海域,不料阴差阳错地避开了对方的耳目。
几天过去,憋足了劲要捕获“大猎物”以将功折罪的马里涅斯库一无所获,他懊恼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游遍接近法西斯巢穴的水域,他们居然连一只狗都不敢放出来。”
当部下报告发现德国舰艇时,马里涅斯库的狂喜可想而知。他迅速瞄准灯光最明亮的那艘大船,下达了开火的命令。22时刚过,3枚鱼雷呼啸着直扑“古斯特洛夫”号……
伴随着剧烈的爆炸声,海水像猛兽般冲进一个个船舱,这艘豪华邮轮变成了屠场。人们好似炸窝的马蜂四处奔逃。船员们拼命维持秩序,士兵将妇女和儿童与人群分开,塞进少得可怜的救生艇。一些企图强行登艇的男人被推下大海,还有些老人和婴儿被人潮踩在脚下,痛苦地呻吟,没有谁顾得上理睬。一名军官眼见逃生无望,掏枪将妻子和两个孩子射杀,然后试图饮弹自尽,发现子弹已打光,他便扔掉手枪,纵身跳入黑暗的大海……霍斯特·威特目睹了所有这些场面,他告诉凯瑟琳:“他(那名军官)十有八九是死了。”
从被击中到倾覆,“古斯特洛夫”号只坚持了40多分钟。包括威特和他的母亲,约一成的幸运者见到了第二天的日出,其余9000余人在冰海中无助地挣扎,直至葬身鱼腹。
这是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海难。
“古斯特洛夫”号蒙难不久,1945年2月10日,苏军潜艇将“冯·斯陶本”号客轮送入海底,三四千人丧生。此后两个月,载有200名士兵和6100名乘客(登记数量)的货轮“戈雅”号又在波罗的海被击沉,船上约7000人中,只有183人侥幸生还。
悲剧在默契下被遗忘
无巧不成书,“古斯特洛夫”号被击沉当天恰逢希特勒上台12周年,也是威廉·古斯特洛夫50周岁冥诞。接到报告,希特勒暴跳如雷,将马里涅斯库列为“头号敌人”。然而与此同时,为了不使国家形象受损、军队士气受挫、民众心理受伤,盖世太保指示所有幸存者,绝对禁止透露有关这次事件的细节,更不准德国报纸、广播等发布任何报道。
苏联人同样没有勇气炫耀这桩“战功”。实际上,他们很快便知晓,船上的乘客只有一小部分是军人,不乏老幼病残。此事若被公诸于世,必将招来口诛笔伐。
作为苏联的对手,美国在冷战时期获知“古斯特洛夫”号事件的真相后,也未借题发挥。后人推测,这或许是他们不希望让外界产生“德国人也是受害者”的印象的缘故。
而在战后的德国,尽管民间人士的悼念活动偶有举行,官方从未将追责及赔偿事宜摆上台面。正如德国老兵们在回忆二战时常说的一句话,“报应都是我们自己招来的”——毕竟,在二战期间的无限制潜艇战中,德军对同盟国的军用及民用船只取得的“战绩”同样惊人。如在1941年11月7日,苏联首批黑海客轮之一、后改为医院船的“亚美尼亚”号被德军击沉,估计约有5000至7000人死亡,其中2000人是未登记的平民。
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后,学术界开始有观点认为,由于“古斯特洛夫”号事件中的绝大多数死难者是平民百姓,苏联人犯下了滥杀无辜的罪行。俄罗斯方面的研究人士则寸步不让,辩称:鉴于德国当局在1944年11月已宣布波罗的海为战区,并命令德国战舰可以对海面上的任何敌国目标开火,理所当然地,苏军也可以对一切德国船只发起报复。另外,“古”号当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难民船,它载有千余名军人,并搭载有少部分武器,应该算是一艘军舰。
凯瑟琳·普林斯不想讨论各方在这起悲剧中孰是孰非。她在自己的书里总结说,战争绝不仅仅是军人们一较高下,对于千万被现实裹挟而身不由己,于乱世中不名一文乃至魂断异乡的民众而言,他们的命运往往与正义或邪恶无关,更不随军事行动的胜败而改变。
德国难民船“古斯特洛夫”号的沉没,是一场惨烈程度远超“泰坦尼克”号事件的人祸。70年过去,除了少数幸存者破碎的记忆,这场悲剧的大部分痕迹,已在各方默契下被悄然抹去。
1945年1月30日,德国邮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以最具悲剧色彩的方式驶达了航程的终点。这艘满载难民的轮船,在波罗的海遭袭倾覆,逾9000人葬身冰冷的海水之中,遇难者数量大约相当于1912年在“泰坦尼克”号灾难中丧生者的6倍。
然而,后世的人们对“泰坦尼克”号事件又是出书,又是拍电影,“古斯特洛夫”号的惨剧却鲜为人知,反映其全貌的著作更是寥寥无几。直到近70年后的今天,美国学者、专栏撰稿人凯瑟琳·普林斯撰写的新书《波罗的海上的死亡》,才借助从世界各地获取的档案资料,辅以部分幸存者对当年情况的回忆,打捞起了这段长眠于冰海中的往事。
冰海寒夜里的噩梦
“系救生艇的缆绳被冻住了,我们都走不了!谁有刀?”顶着刺骨的寒风,一名水兵绝望地呼喊。在纷乱嘈杂的哭闹声中,这一嗓子仿若“震撼弹”,让拥挤在救生艇上的数十人立刻安静下来。谁都知道,解不开缆绳,捡回性命的机会将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发渺茫。
短暂的沉默后,10岁的少年霍斯特·威特站了出来,“我有!”他变戏法般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大号瑞士军刀。那是他临行前从舅舅那儿“顺手牵羊”来的。士兵接过刀,一下、两下……硬邦邦的缆绳终于断为两截。救生艇滑入大海,隐入浓黑的夜幕……
威特告诉登门拜访的凯瑟琳·普林斯,自己冒着被噩梦折磨的忧虑,开启关于那场海难的记忆之窗,为的是让那些永远无法回归故乡的逝者给后人留下些微印象。讲到这里,现已年近八旬的老人静静地凝视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上面,一艘有着优雅外观的巨轮乘风破浪。
“古斯特洛夫”号得名于希特勒的挚友、纳粹党驻瑞士分部主席威廉·古斯特洛夫。1936年2月6日,古氏被一名犹太裔学生刺杀。纳粹政府遂把他奉为第三帝国的“殉道者”,希特勒亲自为其主持国葬,并宣布用他的名字为在建的一艘豪华邮轮冠名,以示纪念。
汉堡布洛姆福斯船厂提供的资料显示,“古”号全长208米,宽23米,排水量达2.55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船之一。1937年竣工后,该船即被纳粹党控制的工会组织“德国劳工阵线”用于组织工人休假旅游。德国工人及其家属可以用相对低廉的花费,搭乘这艘船周游世界各地。纳粹此举意在以“福利”收买人心并控制群众的思想。
虚伪的和平没有延续多长时间。二战爆发后,“古斯特洛夫”号卸下了“人民邮轮”的职责,随着战况一点点朝着不利于德国的方向倾斜,它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军方征用。
近万人登上“地狱之舟”
时间转眼来到1945年初,随着苏联红军发动“东普鲁士攻势”,波兰北部地区的德军节节败退,引发了纳粹德国最大规模的海外撤退行动。1月21日,海军元帅邓尼茨在波兰港口格但斯克(德国称“但泽”,东普鲁士重镇)通过无线电传达了“元首”的命令:在苏联红军抵达前,所有德国船只应尽可能搭载本国侨民回国。
代号“汉尼拔”的撤退行动,从1月底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最终将80~90万平民和35万部队,通过波罗的海运送至德国和丹麦。
作为整个德国运载能力最强的船只,“古斯特洛夫”号自然不会缺席“汉尼拔”行动。然而,从卷入这场任务的一刻起,毁灭的阴云便在它的头顶盘桓不去。
1月22日,“古斯特洛夫”号抵达格但斯克,对从东普鲁士各地逃难至此的侨民来说,它巨大的身形似乎带来了希望。起初,船上的海员严格按照规定,对每位乘客的姓名、地址、职业等个人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可登记到第4424名乘客时,花名册上便再也没有了空白的地方。而在码头周围,得到消息的难民依然从四面八方不断地涌来。
人们你争我夺,斯文扫地。没有门路上船的失落地站在码头上,有人痛哭流涕;已经上船的则沾沾自喜地趴在舷侧张望,殊不知自己拼尽全力挤上的,是一条“地狱之舟”。
有史学家进行过不完全统计,称“古”号至少载有173名船员、918名海军官兵、373名医护人员、162名伤兵、4424名难民,仅登记在册的就有6050人,超载300%以上。再加上拥挤在甲板各处甚至游泳池内的4000余名未备案者,船上人员总数应在1万名左右。
死神自黑暗中现身
63岁的船长弗里德里克·彼得森忧心忡忡,最让他担心的并非超载。当时,德军已是强弩之末,没有制空权,制海权也非常有限,邮轮万一在航渡中途遇敌,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古斯特洛夫”号在格但斯克一停就是一个礼拜。
1月29日深夜,彼得森收到德军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的电报,称在波罗的海中部和西部海域活动的3艘苏军潜艇处于严密监视下,“此外,并未在上述海域发现其他敌军。”
在恐惧中煎熬的人们看到了一线逃生的曙光。1月30日中午时分,在摄氏零下18度的严寒中,“古斯特洛夫”号终于拔锚启航,蹑手蹑脚地驶出了港口。
波罗的海的冬夜来得特别早。眼看天色渐暗,为避免暴露自身位置,邮轮与随行的一艘护卫舰均实施了灯火管制,如幽灵般在阴沉的大海中央摸索着前进。
18时许,彼得森船长突然接到通报,说有一支德军的小型扫雷艇编队在附近活动。大概是担心在暗夜中发生碰撞,思考片刻,心存侥幸的他决定短暂开启舷侧指示灯。
就在那一瞬间,潜伏在黑暗中的死神,向船上的上万条生命露出了狞笑。
3枚鱼雷,9000条生命
许多年后,人们才从苏联官方发布的档案中获悉:除了被德军监视的那3艘潜艇,当时,苏联方面其实还有第四艘潜艇——S-13号在波罗的海活动。指挥官亚历山大·马里涅斯库因贪恋杯中物耽误了出海,险些遭到革职。结果,在另外3艘潜艇出发几天后,“S-13”才匆匆忙忙地独自进入德军控制的海域,不料阴差阳错地避开了对方的耳目。
几天过去,憋足了劲要捕获“大猎物”以将功折罪的马里涅斯库一无所获,他懊恼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游遍接近法西斯巢穴的水域,他们居然连一只狗都不敢放出来。”
当部下报告发现德国舰艇时,马里涅斯库的狂喜可想而知。他迅速瞄准灯光最明亮的那艘大船,下达了开火的命令。22时刚过,3枚鱼雷呼啸着直扑“古斯特洛夫”号……
伴随着剧烈的爆炸声,海水像猛兽般冲进一个个船舱,这艘豪华邮轮变成了屠场。人们好似炸窝的马蜂四处奔逃。船员们拼命维持秩序,士兵将妇女和儿童与人群分开,塞进少得可怜的救生艇。一些企图强行登艇的男人被推下大海,还有些老人和婴儿被人潮踩在脚下,痛苦地呻吟,没有谁顾得上理睬。一名军官眼见逃生无望,掏枪将妻子和两个孩子射杀,然后试图饮弹自尽,发现子弹已打光,他便扔掉手枪,纵身跳入黑暗的大海……霍斯特·威特目睹了所有这些场面,他告诉凯瑟琳:“他(那名军官)十有八九是死了。”
从被击中到倾覆,“古斯特洛夫”号只坚持了40多分钟。包括威特和他的母亲,约一成的幸运者见到了第二天的日出,其余9000余人在冰海中无助地挣扎,直至葬身鱼腹。
这是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海难。
“古斯特洛夫”号蒙难不久,1945年2月10日,苏军潜艇将“冯·斯陶本”号客轮送入海底,三四千人丧生。此后两个月,载有200名士兵和6100名乘客(登记数量)的货轮“戈雅”号又在波罗的海被击沉,船上约7000人中,只有183人侥幸生还。
悲剧在默契下被遗忘
无巧不成书,“古斯特洛夫”号被击沉当天恰逢希特勒上台12周年,也是威廉·古斯特洛夫50周岁冥诞。接到报告,希特勒暴跳如雷,将马里涅斯库列为“头号敌人”。然而与此同时,为了不使国家形象受损、军队士气受挫、民众心理受伤,盖世太保指示所有幸存者,绝对禁止透露有关这次事件的细节,更不准德国报纸、广播等发布任何报道。
苏联人同样没有勇气炫耀这桩“战功”。实际上,他们很快便知晓,船上的乘客只有一小部分是军人,不乏老幼病残。此事若被公诸于世,必将招来口诛笔伐。
作为苏联的对手,美国在冷战时期获知“古斯特洛夫”号事件的真相后,也未借题发挥。后人推测,这或许是他们不希望让外界产生“德国人也是受害者”的印象的缘故。
而在战后的德国,尽管民间人士的悼念活动偶有举行,官方从未将追责及赔偿事宜摆上台面。正如德国老兵们在回忆二战时常说的一句话,“报应都是我们自己招来的”——毕竟,在二战期间的无限制潜艇战中,德军对同盟国的军用及民用船只取得的“战绩”同样惊人。如在1941年11月7日,苏联首批黑海客轮之一、后改为医院船的“亚美尼亚”号被德军击沉,估计约有5000至7000人死亡,其中2000人是未登记的平民。
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后,学术界开始有观点认为,由于“古斯特洛夫”号事件中的绝大多数死难者是平民百姓,苏联人犯下了滥杀无辜的罪行。俄罗斯方面的研究人士则寸步不让,辩称:鉴于德国当局在1944年11月已宣布波罗的海为战区,并命令德国战舰可以对海面上的任何敌国目标开火,理所当然地,苏军也可以对一切德国船只发起报复。另外,“古”号当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难民船,它载有千余名军人,并搭载有少部分武器,应该算是一艘军舰。
凯瑟琳·普林斯不想讨论各方在这起悲剧中孰是孰非。她在自己的书里总结说,战争绝不仅仅是军人们一较高下,对于千万被现实裹挟而身不由己,于乱世中不名一文乃至魂断异乡的民众而言,他们的命运往往与正义或邪恶无关,更不随军事行动的胜败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