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醉了酒,只要你记得地址;双目失明,只要你能喊出目的地;即使没有驾照,你也可以开车周游列国。”日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家电展会“消费电子展(CES)”上,全球知名汽车厂商争相公开了各自的自动驾驶技术。
令人遗憾的是,坐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厂商缺席了这次盛宴。这次缺席,可能让中国汽车厂商在未来追赶跨国巨头的步伐中,再度落后数十年。
本次消费电子展上,德国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品牌宣布将开始自动行驶试验,丰田则公开了首款自动驾驶汽车,美国福特汽车欲在硅谷建立开发基地。围绕着被称为“终极智能车”的自动驾驶汽车,不论是开发还是商业竞争,温度已迅速蹿升。
在无人车的开发方面,谷歌3年前就宣布已着手进行相关工作,力争让利用通信技术的试制车在5年内实现实用化。去年4月,谷歌曾高调宣布,该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行驶了20万公里,并申请和获得了多项相关专利。在丰田负责自动驾驶汽车开发的公司经理吉姆·拜兹就此表示:“‘谷歌’等同于‘成功’,将来有可能和他们进行合作”。
1月8日,奥迪宣布将在美国内华达州开始自动驾驶汽车的试验,该车采用了与半导体厂商联手开发的、拥有自主产权的三维传感器来解读周围汽车运动信息。
福特公司常务董事毕姆·范德列杰特则表示:“为了加强开发力度,我们正摸索与风险企业及研究机构合作”。一幅跨国巨头合纵连横,垄断未来汽车发展的战略正变得清晰。
自动驾驶汽车在中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一次由多国专家列席的自主驾驶技术国际研讨会上,本有机会在此领域寻求突破的中国汽车业被拒之门外。
据当时参会的专家贺汉根回忆,在中方提出能否加入时,被日本专家以中国没有无人车为由拒绝。从此,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主要局限于高校的科研项目。2001年,我国研制成功时速达76公里的无人车;2003年研制成功首台高速无人驾驶轿车,最高时速可达170公里;2006年研制的新一代无人驾驶红旗HQ3,在可靠性和小型化方面取得突破。
2011年7月,由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红旗HQ3无人车,完成了从长沙到武汉286公里的高速全程无人驾驶实验,创造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车在复杂交通状况下自主驾驶的新纪录,使自动驾驶技术在复杂环境识别、智能行为决策和控制等方面实现了突破。
不过相比之下,自动驾驶汽车在国外已发展到主机厂介入研发甚至自行研发的水平,除丰田、福特和奥迪,包括克莱斯勒、通用汽车和现代起亚等跨国汽车厂商纷纷加入其中。与此同时,我国自主品牌仍在发动机、动力总成领域苦苦打拼。虽然有比亚迪这样在汽车电子和新能源领域小有建树的企业,但与国外巨头在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上仍相去甚远。
有评论称,跨国巨头利用合资企业的“蝇头小利”让中国汽车厂商不思进取,同时加紧研发下一代的领先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既然作为未来世界“终极智能车”的基础,中国汽车厂商和相关行业又怎能在新一轮的革命中甘居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