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1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媒关注中国3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

天太冷,人为难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1月16日   28 版)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当地电力公司的一名员工正在修复受损的输电线路。

    山东济南泉城公园,小船漂在满是冰块的水面上。当地最近10天来的平均温度达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

    山东烟台东炮台一个露天动物园内游着几只斑海豹。为了挽救被困的21只斑海豹,工作人员敲碎了湖面冰层。

    频繁的大雪和持续的低温,让内蒙古草原变成了雪原,人烟罕见。18万头牲畜在寒冷的天气中被冻死了。内蒙古正经历近50年来最低的气温,77万人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超过26万人在寒冷中挣扎,需要救助。

    在中国最北部的城市漠河,气温下降到零下35度,大兴安岭林场的工人却仍在劳作,他们养护着几十公顷的自然林。林区不能生火,他们只能吃冷食物,喝冰水,住在单薄的帐篷里。

    在南方,冻雨和大雪纷至沓来。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很多城市的路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步行的市民一步一滑地蹒跚前进,公交车的车轮上装好了防滑铁链。雨雪中,城市出行的节奏慢了下来。交通管理部门告诫市民,驾车行驶在易结冰路段上,要提前掌握一些行驶要领,如遇到车辆轮胎打滑,切忌踩急刹车、打急弯。

    入冬以来,这类消息充斥各种媒体。

    1月5日,国家气象局发布消息,全国平均气温零下3.8℃,较常年同期偏低1.3℃,中国正在经历28年来最寒冷的冬天。

    天气冷,吃菜难

    最近两周,北京市朝阳区的老人吴女士每天到了下午3点就发愁,这是她每天固定出门采购食材的时间。“我以前带着20块钱出门就够了,买了蔬菜水果,还能给孙子买点零嘴。现在都不敢只带点零钱就出门,谁知道今天菜又涨价多少啊!”她掰着手指算给《青年参考》记者,西红柿差不多要6块钱一公斤,花了大价钱还买不到称心如意的,“都跟霜打了似的,看着就不精神”。

    吴女士到北京来是为了照顾3岁的孙子,为哄孙子多吃蔬菜,她总是买最新鲜的食材。但随着严冬到来,她经常从菜场失望而归,能否买到新鲜蔬菜,“要碰运气”。

    而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寒冷的天气加速了中国的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食品价格的上涨。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食品价格在过去10个星期中上涨了55%。以广州为例,7天之内,每公斤韭菜花的价钱从6元涨到了20元,几乎和排骨售价一样。

    国家统计局的分析师徐秋梅很有信心地说,食品价格的上涨不会是长期问题。“受到冬雨、暴雪和极寒天气的影响,再加上春节将至,一些新鲜食材的价格会继续上涨,但是春节过后,随着气温回暖,食品涨价地压力就会减弱。” 

    然而,寒冷的天气给粮食作物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冬小麦普遍欠收,南方的甜菜种植损失超过了60%。这些欠收减产将会体现在新一年的食品价格上。

    天气冷,落脚难

    1月14日的傍晚,北京又下起了小雪,室外气温只有零下6度。下班回家的人群急着赶快回到温暖的家中。而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则裹着身上的军大衣,蜷缩在公共汽车站、桥洞里或者窝棚中,准备熬过漫长又寒冷的夜晚。

    51岁的董美华(音译)向香港《南华早报》说起了她作为志愿者,救助流浪人员的经历。13日,她来到北京永定门长途汽车站,为在那里“猫冬”的流浪者送去棉被、外衣和食品。这些流浪者感激的泪光,让董美华觉得手足无措。

    董美华所在的志愿者组织称,居住在北京街道上的流浪者至少有150人。他们中有很多上了年纪的外地人,多数是在家乡受了委屈,到北京求告无门,却不甘心黯然回乡。

    看到这些流浪者居住在肮脏的公共汽车站,董美华的心里不是滋味。她和一位60岁的老人攀谈起来,发现两人是同乡,这位老人向董美华诉苦,说城市执法人员收走了他的衣服和棉被,“这是要了我的命啊!”说到动情处老人涕泪直流。

    收容所的工作人员向《南华早报》解释,天气太冷了,他们希望用拆窝棚,收棉被的方式,让这些流浪者到救助站去。可这些无家可归者对于来帮忙的救助站人员,总是表现得非常抵触。

    中央电视台记者随着杭州收容站的工作人员,一同去为流浪汉送物资,发现流浪者对工作人员的劝说根本不买账,而对话总是出奇地相似:“今晚下大雪!”“下就下呗!”“会冻坏的!”“冻坏冻坏呗!”

    一位流浪者操着浓郁的东北口音,告诉中央电视台记者,“他们要是能管我一辈子我就去!我今天去了没几天就被赶出来,下次咋整啊?”

    据国家规定,收容站接纳流浪人员要本着自愿的原则,而流浪人员最多可以在收容站居住10天。事实是,许多流浪者宁愿待在冰天雪地中。

    董美华在离开汽车站的时候,用家乡话告诉那位老人,外套要时刻穿在身上,食物要揣在兜里,这样就不会被别人收走了。

    天气冷,充电难

    30年难遇的寒冷天气,给南方的电力供应带来了麻烦。《今日美国》称,中国地方政府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既缺少经验也没有心理准备。

    中国南方电网发言人王小春透露,工人们正日夜赶工,用竹棍将压在高压线上的冰雪捅下来,以防像2008年时冰冻灾害时,冰雪压塌了高压线,造成电力短缺。

    对很多南方城市居民来说,寒冷的冬天还带来了一个新考验:如何给他们的iPhone和iPad充电。在苹果产品的社区论坛上,以年轻人为主的“果粉”热烈交流着如何在低温环境中,给苹果产品充电的知识。

    南方网友们纷纷吐槽,天气太冷,连iPhone都罢工充不进去电了。为解决天冷电池不工作的问题,有人将iPad裹在被单、毯子、棉被里充电,有人把iPad放在热水袋和热水瓶上面,有人用电吹风吹着iPhone,还有人甚至将电子产品放在胸口,用人体温度加热。

    天气冷,供暖难

    “上初中地理的时候,就学过秦岭淮河是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冬季结不结冰的分界线。上大学才知道,这条线最关键的作用,是冬季供暖的分界线。”从小在东北长大,却来到上海上大学的小关这样告诉本报记者,“在上海的第一个冬天,一同从东北来的同学好几个手上都长了冻疮。第二年,还有人得了风湿病。”

    随着今年南方气温在0度上下徘徊,南方供暖问题成了最大的民生话题。北方的集中供暖让南方人羡慕不已,甚至有“北方人得瑟,南方人哆嗦”的说法。在微博上,有网友发帖称“有一种寒冷叫做湿冷”,呼吁南方也开始集中供暖。

    随后,无锡市建筑研究院设备总工程师沈和荣的“专家言论”捅了“马蜂窝”,他说:“与北方相比,南方供暖时间短,设备建成后使用率低,将造成设备浪费,增加年运行费用。而且对于南方居民而言,已习惯冬季湿冷气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导致居民身体的不适应。”

    网友们不仅痛骂这位“沈专家”,还热烈讨论了没有暖气的南方和有暖气的北方到底哪个更冷。

    之后,随着主流媒体逐渐介入,南方供暖的问题从必要性、可行性,到成本和能耗都探讨得很热闹,却没有引来官方表态。南方供暖的问题,在网友口中,甚至上升到了“南北平等”的层面上。一位南方网友的意见引起了很多人的拥护:“作为纳税人,南方和北方的民众都在交着一样的钱,为何北方人民可以享受到的服务,南方却没办法?”

    “这个话题今年比较热。”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气候专家张兰生对《今日美国》说。 他曾在上海居住多年,对那里冬天的寒冷记忆犹新。 “我不认为以前那种划分供暖分界线的做法是好的,但现在也很难改变了。我觉得南方不会很快向北方看齐。”他提议,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南方城市,可以用清洁能源来实现供暖。

    天气冷,用水难

    家住重庆市五里村的村民王少波一家,已有一个星期没有自来水用了。

    重庆地区正经历从1994年以来最冷的冬天。山区居民没有水喝,因为水管全部结冰。王少波说,“水管已冻上好几天了,我们没办法获得饮用水,只好收集积雪来洗脸和满足生活需要。”

    包括五里村在内,有超过5000名重庆市民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连绵的暴雪已封山,车子开不进去,当地政府只好把成桶饮用水放在路边,居民们靠人力把饮用水背回家。

    1月6日,网友“风信子”发了一条微博,“重庆市武隆县的一个山村小学水管被冻,孩子们没水洗碗,都眼巴巴地看着老师……”这所小学的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下雪天,学校水管结冰,并不是稀奇事,“几乎每年下雪时都会发生” 。看到小朋友们没有水用,在这所学校担任美术老师的“风信子”感到心酸,她用手在雪地里画了一个棒棒糖,并告诉孩子们:“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我仍然能找到乐趣。”

分享到:

 

天太冷,人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