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大选第三场辩论进行到最后15分钟时,主持人终于抛出了那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崛起将带给美国怎样的威胁?”
随后,罗姆尼和奥巴马都“整齐划一”地提到,“我们要让中国和别人一样守规则”。但讨论中国的这15分钟一直围着汇率和工作机会打转,后来索性转移到了美国教育上。如此“跑题”似乎说明,吵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崛起”其实只是个吸引选民的噱头。
事实上,中国进入美国总统大选辩论的议题,并非新鲜事。
从肯尼迪和尼克松开大选电视辩论之先河以来,历次美国大选似乎都要有个“假想敌”。
最初,这个角色由苏联扮演。当时,即使在电视辩论中提到中国,也是被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与苏联同时并提。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出现缓和。于是,在1980年大选的辩论中,中国便作为一个独立段落出现了。当然,当时主要是尼克松把中美融冰作为自己的政绩来进行宣扬。
冷战结束后,经济快速发展的日本一度曾成为美国大选的议题,争相“敲打日本”成了候选人们的惯用策略。而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出现低迷,中国便成为了美国的“下一个假想敌”。
就此次美国大选而言,无论是奥巴马继续当政,还是罗姆尼上台,美国的对华政策恐怕都不会以大选辩论为蓝本而制订。美国国际集团前董事长汉克·格林伯格是罗姆尼的支持者,但他坚定地认为,罗姆尼一旦当选,将改变竞选时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因为这种对华“选时硬、选后软”的做法,正是美国鹰派总统候选人的惯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