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政府支持并非崛起主因

美专家:那些关于华为和中兴的传言

作者 Paul Mozur 译者 肖伊 《 青年参考 》( 2012年04月18日   25 版)

    一名外国用户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电信展上试用华为手机

    中国两家最具创新力的科技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中国最受争议的两家企业。随着这两家电信设备制造商将业务拓展到国外,外国政府日益担心中国政府会利用华为和中兴,监视国外的通信网络。

    美国营销策略公司沃尔夫集团(亚洲)的CEO大卫·沃尔夫在其新书《连通》(Making the Connection)中,回顾了华为和中兴从地区性设备供应商到全球电信巨头的崛起过程,并专门拿出部分章节,回应了有关两家企业的种种不实说法。

    《华尔街日报》最近采访了沃尔夫,向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推动华为和中兴增长的因素是什么?这两家企业如何同世界顶级电信设备商竞争?他如何看待外国政府对这两家企业海外扩张的担忧?

    中国成功“走出去”的,是那些在市场熔炉中锻炼出来的企业

    《华尔街日报》:对那些对电信设备行业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你能介绍一下,华为和中兴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它们的成长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沃尔夫:与那些知名度更高的企业如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及思科一样,华为和中兴的产品包括各种电信设备。正是这些设备能让移动电话正常工作,能让家庭固定电话相互连通,能让我们的电脑上网。

    这两家企业的成长,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些人甚至认为这是非常令人不安的),是因为它们似乎突然之间,就对电信设备行业一些最先进的企业构成了挑战。

    《华尔街日报》:很多人抱怨华为和中兴在美国雇人游说的做法。你写本书时也曾接受华为的资助,但你却说书中的观点纯粹是你个人的想法。从这方面讲,精明的营销和损人利己的游说之间界限何在?

    沃尔夫:我写《连通》一书,是为了给读者提供这两家企业从草创到成名的背景资料。在有关它们崛起的争论中,这些背景情况很少被提及。但这种背景令这两家企业更易被人接受还是遭人排斥,我让读者自行判断。

    就我个人而言,这些背景资料的更大作用,在于揭示了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存在的弱点,以及下面这一事实:尽管中国政府出台了种种产业政策,但中国成功“走出去”的,却是那些在市场熔炉中锻炼出来的企业。

    步伐虽小,却是“破坏性创新”的机会

    《华尔街日报》:能告诉我们这两家企业,是如何做到先在国内、然后在国外从行业中的老牌领军企业手中,抢夺市场份额的?

    沃尔夫: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在世界其他国家决定采用数字移动电话技术和宽带网络的同时,中国政府决定将中国电话网络从上世纪50年代的落后水平,推进到21世纪的先进水平。这股热潮为华为和中兴打开了机会之门,让它们第一次拿到了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订单,主要来自经济较落后的省份。这意味着它们要大力讨好农村电信用户,对世界做出承诺,然后想方设法尽快兑现自己的承诺。

    《华尔街日报》:为保持竞争力,它们现在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沃尔夫:毫无疑问,这两家企业靠价格优势赢得了一大块业务,但仅因为价格最低还不能取得成功。事实上,它们重点寻找那些自我感觉被全球电信巨头冷遇的客户,然后用大量关心赢得客户。因为华为和中兴将服务这些客户视为进行步伐虽小却属“破坏性创新”的机会。如果客户因为电源不够稳定,而需要一个带3倍冗余电源的移动基站,那么它们一定能满足客户需求。

    《华尔街日报》:与外界对中兴和华为的很多臆断相反,你发现政府支持并非这两家公司崛起的主要原因,是这样吗?

    沃尔夫:在华为和中兴成立前后,实际上中国还成立了好几家有军方背景、享受高额补贴的国有企业,但没有一家在国内打出了名气,全球知名度就更低了。

    巨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创始人是中国一位高级军事将领的儿子,上世纪90年代末该公司研发出了中国首个数字交换系统,取得这样的重大成果全靠政府鼎力支持。这项成果被称为是全国首例,获得了热烈好评,但最终陷入了死亡旋涡。如果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支持能使一家公司获得成功,那本该是巨龙。

    我曾以为会发现一些有军方参与的证据,但没有找到

    《华尔街日报》:你碰到的国际上对中兴和华为最常见误解是什么?你认为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误解?

    沃尔夫:最常见的误解,是关于这两家公司如何发展到如此大规模,以及控制它们的是何人。任何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都可能对一家实现如此不可思议成就的中国公司产生怀疑,毕竟中国并非很透明。

    《华尔街日报》:中兴是从当时的航天工业部分离出来的,关于它有军方背景的传言有很多。军方在中国电信设备生产商的崛起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沃尔夫:我书中的重点是讲述这个行业的历史,而不是为了反驳称这两家公司有军方背景的说法。不过,在我进行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每当我对这两家公司与军方有联系的说法或流言进行查证时,却发现这些说法都是捕风捉影。

    我还发现兰德公司等机构的报告,严重怀疑这两家公司有军方背景。它们的报告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军工综合体的画面,至少是在通讯行业,军方保持着严密控制,不让民间企业参与。我曾以为会发现一些有军方参与的证据,但没有找到。

    这是否就证明华为和中兴与军方或政府无关?当然不是。然而,对任何一家全球电信基础设施提供商,我们可能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知道这些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或美国国防部无关?我们不知道,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然而,我们仍相信他们会做合法的事。

    《华尔街日报》: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主要关注的是,如果华为和中兴在全球扩大市场份额,未来它们是否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你对这类担忧是怎么看的?

    沃尔夫:作为一个美国人,我希望我国政府对美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保持警惕。不过,这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将一些提供商列入黑名单,而是更成熟完善的做法:这需要预测、探测、反击电子安全威胁的能力,无论这些威胁是因为产品设计差、软件缺陷还是恶意攻击造成的。

    美国《华尔街日报》

分享到:

 

美专家:那些关于华为和中兴的传言
中国富豪购游艇易 找船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