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香(音)第一次离开位于中国内陆贫困省份的村子后,8年时间在20家工厂干过,最后来到一家富士康工厂的装配线。她希望这里是自己最后一次在工厂工作。
26岁的张淑香待过的工厂有生产咖啡、珠宝的,也有制造液晶屏幕的,现在她是在一家制造计算机主板的工厂。每一次,她都是因为工资低、上司不讲道理辞职,然后加入另一家厂子。
她打算6月份离开富士康。“工厂干活太累了。”被问及之后的打算时,她说,“去年,我就不断跟自己说,以后再也不进工厂了,但到现在我还在做。”
在中国,成千上百万年轻人离开农村,他们将中国转变成了世界工厂。但现在,就业机会已不同,他们的期望也变了。张淑香就是一个典型。
这种态度的转变对制造商及其大客户带来严峻挑战。以前,这些厂商依靠的是中国廉价、顺从的工人,他们以为这样的劳动力是无穷无尽的。
张表示,在最终决定是否辞职前,她要先等等,看看公司会不会签订协议改善工作条件。
据官方统计,像张这样的打工族约1.59亿,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前进,满足他们的愿望对政府来说至关重要。许多农民工更年轻、受教育水平更高、对技术也更了解,他们属于独生子女一代,比起父辈,他们不太愿意接受艰苦的工作条件。
他们日益意识到自身权益和门类不断扩大的工作机会,比如服务业。新就业机会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产生,它们为年轻人提供了告别无聊的工厂的出路。
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资深中国分析家邓肯·英尼斯-科尔表示,“各种因素汇成一场完美风暴”,为工人争取更高工资创造了条件。这些因素包括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减少。
例如,据北京的龙洲经讯咨询公司预测,今后12年,15~24岁的中国年轻工人数量可能减少1/3,这意味着年轻蓝领一代具有更多筹码。
英尼斯-科尔表示,虽然这些更挑剔的年轻人可能给中国出口商带来难题,不过“远远还不到外国公司因为成本太高,而离开中国的时候”。他说:“现在很难找到类似中国这样有利的地方。中国具有集群优势,分工高度细化,这有助于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张淑香的哥哥张俊峰(音)也在富士康工厂工作。他说,较年轻的工人跳槽特别多,尤其是那些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他说:“他们会一生气就辞职,很少有人能吃苦。”
经历了几十年自然和人为灾害的中国人,爱用“吃苦”这个词。它也适用于张的父母。他的父母如今61岁,一辈子务农为生。但年轻人显然不愿意再吃苦了。
□英国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