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穆斯林,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华盛顿针对恐怖主义的秘密战争中。也正是在他担任中情局反恐中心主管期间,基地组织遭受重创。
他年近六旬,信奉伊斯兰教;他是中情局无人机空袭行动的总设计师,也是猎杀本·拉登的幕后协调人;他推动奥巴马政府出台了“定点清除”策略,在美国国家安全部门内影响力极大,行事却出奇地低调;为了保密需要,他从未在美国军政领导人的合影中抛头露面。直到《华盛顿邮报》前不久获准对其进行报道,公众才发觉美国政府内竟有这样一号人物。即便如此,外界依然不知道他姓甚名谁,惟一允许公开的,只有一个叫“罗杰”的代号。
作为中情局反恐中心主管,罗杰先后与两任总统、4任中情局长合作
在同事们眼里,罗杰是个复杂的矛盾体。他烟瘾很大,又拿出很多时间在跑步机上健身;他脾气暴躁得就像吃了火药,总能赢得下属和上司的支持;他主持的反恐行动击毙了数以千计的伊斯兰极端分子,本人却是一名穆斯林。无论外界怎么看,罗杰确实有着足以服众的能力,他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了解敌人的方方面面,工作起来仿佛永远不知疲倦。一位退休中情局高官表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他成为那个不可替代的家伙。”另一位来自军队的知情人士打比方说:“他跟一张砂纸似的,不太喜欢团队协作。”
如果非得用两个大多数人都认同的词来形容罗杰的任期,那只能是“漫长”和“多事”。接手中央情报局反恐中心6年来,他先后与两任总统、4任中情局局长合作。在国安系统的高官中,大多数人在同一岗位上都干不到3年,也只有罗伯特·穆勒三世(“9·11”恐怖袭击后出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任职时间超过罗杰。
同样是“岿然不动”,罗杰与穆勒相比更让同僚钦佩。毕竟,反恐中心主任面临的压力数一数二,最容易让人身心俱疲。过去的2000个日日夜夜里,罗杰管理着数千名分析员和特工,监督着全球各地的几十项行动,还要经常做出决断,敲定打击目标。所有人都知道,如果美国本土再次遭受恐怖袭击,反恐中心主管将是第一只遭到批判的替罪羊。
身为穆斯林,他没有在办公室里摆放祈祷毯,只是偶尔会捻念珠
罗杰出身于一个情报世家。1979年,他进入中情局位于弗吉尼亚州南部、人称“农场”的秘密基地受训。曾与他一起摸爬滚打的同伴回忆说,那时的罗杰表现平平,经常被教官叫到一旁,提醒他“必须想办法提高成绩”。“大伙儿根本瞧不起罗杰。他是个不起眼的人,又矮又胖,成绩稀松平常。不过,他似乎从未因此产生挫败感。”
罗杰首次到海外执行任务是被派往非洲,当地政府瘫痪,部落间冲突不断。这段经历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反恐战争打响后仍然让他受用。实际上,中情局许多最出色的反恐精英都在非洲任职过,“当地的局势非常混乱,你必须拥有出色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局势。”他们中的一位解释道,“在处理叛乱、部落争斗和冲突方面,罗杰拥有出色的能力,特别重视归纳总结。他在非洲工作期间的报告有数百份之多。”
在海外工作期间,罗杰迎娶了一名穆斯林女子,他自己后来也皈依伊斯兰教。同事们透露,罗杰并不回避自己的信仰,但也不严格遵守教规,他的办公室里看不到做礼拜用的祈祷毯,只是偶尔会捻念珠。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罗杰并不曾在中情局的秘密监狱工作过。
曾有人送给罗杰一幅漫画肖像,结果被他三两下揉成团扔掉了
世贸双塔倒塌后的最初几年间,罗杰被分配到一系列重要工作,包括反恐中心的行动指挥官以及中情局开罗站负责人,还曾在伊拉克战争期间领导巴格达分部。在此过程中,他难免与很多高官发生冲突,包括先后担任驻伊拉克和阿富汗部队指挥官的戴维·彼得雷乌斯。中情局对伊战和阿战的态度较为悲观,难免令这位上将颇有微辞。有意思的是,彼得雷乌斯去年出任中情局局长之后,立马跑去同罗杰“握手言和”,并在一份内部声明中强调:“在打击基地组织方面,中情局的任何人都没有这位反恐中心主管专注。”
2006年前后,华盛顿针对基地组织的战役一度受挫。中情局设在海外的秘密监狱被曝光,严刑逼供的做法遭到舆论严厉抨击,导致“黑狱”纷纷关门大吉,审讯计划也被打乱。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政府与边境部落领导人达成默契,导致基地组织趁机重组。
在中情局总部,时任反恐中心主管罗伯特·格兰尼尔和负责搜集秘密情报的外勤处长何塞·罗德里格斯打得不可开交。罗德里格斯认为格兰尼尔过分重视内部事务,格兰尼尔则抱怨称,连串的棘手问题把他搞得焦头烂额。情况最糟的时候,中情局只有3架“捕食者”无人机可供差遣。2006年2月,格兰尼尔被迫离职,罗德里格斯则希望“找个做事稳当,不会失手的人”接替前者。结果,罗杰顺理成章地坐上了主管宝座。
在反恐中心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能感觉到,格兰尼尔和罗杰的性格截然相反。格兰尼尔喜欢将与权贵的合影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罗杰则含蓄内敛,不希望外人了解他在中情局以外的生活。罗杰的一位同事透露,有一次,有人送给罗杰一幅他本人的漫画肖像,结果被他三两下揉成团扔掉了,理由是“我不喜欢任何我本人的画像”。罗杰的办公室总是塞满了与工作有关的东西,他升任主管后添加的惟一大件家具,是一张坐卧两用的长沙发。
因为在渗透基地组织过程中存在疏漏,他失去了最器重的女下属
用“工作狂”来形容罗杰执掌反恐中心后的表现,实在不算夸张。他黎明前就赶到办公室,浏览海外传回的任务报告,一直工作到深夜,把自己弄得面无血色。他在10年前一度戒烟成功,接手反恐中心后又开始吞云吐雾。罗杰对每一项任务都细致入微,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细节也不放过;对下属,他的态度则显得有些“残忍”,许多年轻的分析师都挨过他的骂。每当下属表现不佳,罗杰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是我见过的最糟糕的报告!”
当然,罗杰的职业生涯并非全无污点。至今还有人认为,他应该为中情局近年来最大的悲剧负责——2009年12月,7名特工在阿富汗霍斯特的基地参加会议时,死于自杀式炸弹袭击。袭击者是一名约旦医生,同时也是为美国和恐怖组织工作的双面间谍。当天,这名男子未受怀疑地进入基地,引爆了藏在身上的炸药。美国媒体将其评价为中情局成立62年来最黑暗的日子之一。据悉,袭击者在进入基地前未经彻底搜身,说明基地存在“管理疏忽”。
遇袭身亡的中情局员工中包括詹妮弗·马修斯,她是一位优秀的情报分析师,备受罗杰器重。虽然缺少海外工作经验,罗杰还是让她出任基地负责人,未料想这位3个孩子的母亲此后不久便殒命他乡。中情局事后反思称,霍斯特基地事件表明反恐中心渗透基地组织的手段有漏洞;罗杰也为这次失败付出了代价——与几次晋升机会擦肩而过,包括被认为是最适合他的职位——国家秘密行动处处长,专职负责中情局的海外行动。
拉登被击毙那天,幕后协调人罗杰并未出现在军政高官的合影中
面对敌人时,罗杰永远保持着冷酷无情的面孔,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也正是在他的任期内,基地组织遭受重创。2006年春,迈克尔·海登出任中情局局长,此后几个月间,罗杰利用与新局长定期举行会议的机会,想方设法让后者相信,间歇性的打击等于给恐怖分子喘息的时间,纵容他们死灰复燃,以至于永远无法消除这一心腹大患。在罗杰看来,中情局需要加大对基地组织的空袭力度,“达到他们无法承受的程度”。于是,中情局放弃了在发动空袭前通知巴基斯坦的做法,无人机的战果迅速增加。
罗杰的第二项提议影响更为深远。一名曾参与空袭计划制订的前中情局高官回忆说:“在一个寒冷有雨的星期五下午,他提出一个伟大的想法。那是全新的行动,能够根除恐怖组织头目……”尽管这位官员拒绝透露行动内容,但其他知情人士暗示,罗杰提出的想法就是所谓的“签名打击”:根据恐怖嫌犯的活动规律直接锁定目标,先斩后奏以免贻误战机。而在此之前,反恐中心需要证实基地组织目标的存在,获得白宫批准后才能动手。
罗杰雷厉风行的派头很对奥巴马的胃口。后者入主白宫不久,就与他的第一任中情局局长莱昂·帕内塔(现任国防部长)共同敲定,对基地组织的打击力度翻倍,同时抓紧搜寻该组织的头面人物。2009年,无人机空袭行动为53次,2010年达117次。在罗杰的不懈督促下,搜寻本·拉登的行动也取得巨大突破。这个突破来源于反恐中心分析员发现的一名“信使”,正是此人,带领中情局找到了拉登位于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藏身之所。
子弹射穿拉登胸膛的那天晚上,罗杰并未出现在白宫战情室,而是留在中情局总部。因此,在那张公众熟知的军政官员合影中,这位幕后协调人毫不意外地再度缺席了。
最近有传闻说,年近六旬的罗杰将在不久之后退休。实际上,自上任之日起,几乎每年都会有类似的推测浮出水面,但最终只是流言而已。对于罗杰何时离任,中情局拒绝发表任何评论。他从前的一位同事表示,今天的罗杰依然全身心地投入与恐怖主义的交锋中,“在他眼里,这是一种无法脱身的冲突,也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