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对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进行深度报道的新闻人山姆·基利,描述了“连喝茶都能嗅出尸臭”的可怖经历。“那时在卢旺达,我遇见的任何一个外国人都有同样的怪癖——没有谁能吃得下烤猪肉或炸猪排之类的东西,因为它们都能让人嗅到死亡的气息。”
食物及其食用方法和环境,确实像是一个个窗口,能让我们看到其背后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现状。
每当我去非洲和中东地区执行采访任务的时候,总会往行李袋里塞上一把法式滤压咖啡壶,外加一条瑞士“三角”牌巧克力。
在那些战乱不休的地方,食物是如此重要。例如,在流弹横飞的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毫不夸张地说,当地居民为了填饱肚子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其它战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这种时候,一杯咖啡和一块黑巧克力,往往能帮助我在黑暗中看见一线光明。
那些跟我有类似经历的同仁们,也都有着各自终生难忘的食物。前一阵子,曾担任过《纽约每日新闻》海外特派记者的马特·麦克阿里斯特灵光一闪,把记者们在非常时期的饮食经历集结成册,成就了我面前的这部新作——《在坎大哈吃泥蟹:名记笔下的战时饮食故事》。
每种食物背后都有故事
本书给你的第一感觉,就像是记者们聚在他们最爱的餐厅或酒吧里,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彼此的“食经”。书名便是源自《星期日泰晤士报》华盛顿分部负责人克里斯蒂娜·兰姆的一篇文章。兰姆上世纪80年代报道阿富汗战争期间,曾有被苏联人的坦克逼进壕沟的经历。混乱中,兰姆和包括阿富汗现任总统卡尔扎伊在内的一群“圣战组织”成员们撞到了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饥饿难耐,直到一名战士发现了一只泥蟹,不顾一切地啃了下去。
“有人也拿了一只给我,但我摇头拒绝了,”兰姆回忆道,“我无法相信,自己已经饥不择食到生吞活剥那种玩意儿的份儿上了。”
拉吉夫·钱德拉斯卡兰是《华盛顿邮报》的资深记者和副主编,他在书中用“在巴格达烹饪圣诞火鸡”这种看似有悖常理的行为,暗喻美军在伊拉克陷入僵局、处处碰壁的窘境。
曾对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进行深度报道的新闻人山姆·基利,则描述了“连喝茶都能嗅出尸臭”的可怖经历,“那时在卢旺达,我遇见的任何一个外国人都有同样的怪癖——没有谁能吃得下烤猪肉或炸猪排之类的东西,因为它们都能让人嗅到死亡的气息。”
食物及其食用方法和环境,确实像是一个个窗口,能让我们看到其背后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现状。不同于那些冷冰冰的头版要闻,此书收录的文章力求以更人性化的笔触,拉近记者和读者的距离,为报道增添几分人情味的同时,加深我们对残酷战场的了解。
逝者遗作令人思绪万千
从伊拉克战争开始,美军推行“嵌入式报道”。这种报道方式直接把记者编入军队的作战单位中,获得军方分配名额的记者可以与官兵们同吃同住,就地发稿。自然,美军在无法提供正常饮食的情况下所配发的代用品——军用口粮也在本书中占据了重要的篇幅。此文的贡献者,正是曾与大军一道奔赴阿富汗偏远前哨的战地记者蒂姆·赫瑟林顿。
为拍摄纪录片《雷斯特雷波》,蒂姆在阿富汗战场的美军营地里生活了好几周。当读到他所描写的军营食品时,那幽默的笔触一定会令你思绪万千;特别是当我告诉你,他已经在今年早些时候牺牲于利比亚之后,这些文字包含的特殊含义一定会更加强烈。
作为一部文集,风格迥异的叙述手法既是本书的优点,又是它的缺陷。虽然每个故事都充满了令人身临其境的生动描写,读罢全书,你还是会觉得没有鲜明的主线将这些故事穿缀在一起,多少给人有点散乱的印象。
尽管如此,如果你对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抱有好奇心,或是对战地记者的切身经历感兴趣,《在坎大哈吃泥蟹》仍不失为一顿饕餮大餐。
《在坎大哈吃泥蟹:名记笔下的战时饮食故事》(Eating Mud Crabs in Kandahar:Stories of Food during Wartime by the World's Leading Correspondents),加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2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