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2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杰斗”一代:不愿长大的成年人

○本报特约记者 御景嫣 《 青年参考 》( 2011年05月27日   15 版)

    你是否已经发现,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长不大的孩子”,他们虽已成年,却希望永远停在童年,责任、事业、家庭似乎是他们永远也不会考虑的事情。他们心智仍不成熟,却以此为荣。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杰斗一代”。

    不愿长大的彼得·潘

    据俄罗斯《星火》杂志报道,俄罗斯近日出台规定:父母需供养在读大学的孩子至23岁。莫斯科婴儿权利代表安德烈耶夫娜认为,延长父母供养孩子的期限有助于帮助其长大成人。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吗?

    去年,法国政府延长了退休年龄,虽然此举是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但仍不免带来这样的结果:年轻人可以继续依赖父母,谁去工作养家?那是爸妈的事。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战火洗礼后的欧洲各国,努力为战后的孩子们提供最舒适的生活。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希望自己的国民变得越来越幼稚。但欧洲对年轻人的全方位保护、信息技术的繁荣以及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给社会消费体系带来了次生效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长大。最早在欧洲和美国,这一代人被称为“杰斗”(音译自“kidadult”一词,是英语kid“孩子”和adult“成年人”的结合),即希望永远停留在童年时代的成年人。他们不准备承担责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找到长期工作等等,并且还将自己的“幼稚”展示给他人看,并引以为傲。

    “kidadult”一词最早出现在1985年8月11日的英国《泰晤士报》上;中文译名“杰斗”则出自2004年的香港杂志《JET.Fly with us》。

    杰斗现象不局限于20多岁的年轻人中,在30和40多岁的人群中也大有人在。动画片、连环画、少年服装、滑旱冰、收集小玩具等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其生命的意义所在。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他们宁愿放弃房子只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用省下的钱买最新款但华而不实的汽车,或是将一大半的工资都砸在一个小小的手包上,那么这个人八成就是标准的杰斗。上述行为在他人看来非常幼稚,却是杰斗们所热衷的。他们的钱都花于诸如购买衣物饰品和玩具、时尚旅行、出入电影院俱乐部和上网。对于投资正规的不动产、教育、自我发展以及银行积蓄,他们一概不感兴趣。简言之,他们像一个12岁的孩子般花着自己的收入。这些人表面看起来或许不那么幼稚,但表面之下掩盖的却是一颗孩子般的心灵。

    近年来,杰斗一代的发展趋势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研究兴趣。调查研究表明,世界上有许多年轻人完成大学学业后又回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1950年这样的人在年轻一代中的比例不超过25%,而2001年这个数字竟高达46%。以日本为例,30至35岁的单身职业女性中有70%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在美国有38%的20至34岁的年轻人仍靠父母养着。他们并非都因为生活窘迫付不起房租,事实上,前几年经济形势最好的时候正是杰斗现象最严重的时期。 

    香港杰斗的绝活:藏玩具

    在我国的香港,杰斗的生活方式备受年轻人推崇。有香港媒体2006年报道说,700万人口的香港,估计有100万人口是所谓的杰斗一族。

    30岁的卢锦坤是典型的香港杰斗一族,他是一家玩具店的店长,月薪约合9000元人民币,一半以上都花在买玩具和打电动游戏上,剩下的就是吃喝玩乐和买烟。每天下班后,卢锦坤还会到玩具集中地旺角看玩具,看完回家已经是午夜12点了。阿坤和妈妈住在一套33平方米的房子里,客厅里的冰箱上、电视机上放满了层层叠叠的人偶和超人玩具。走进阿坤的房间揭开床板,也都是玩具。

    记者问:“家人会不会说你的玩具太多?”

    卢锦坤:“会呀,他们不是很喜欢。”

    “那为什么还会要继续买?”

    “自己喜欢,所以就想买玩具。”

    将家里的每一角落都塞满玩具,是香港杰斗一族的特征,也是杰斗的绝活。

    最早将kidadult翻译成中文的香港杂志《JET.Fly with us》,曾在其2004年1月及5月刊中,详细介绍了杰斗文化。该杂志还指出,香港的一些名人,如歌手陈奕迅、组合软硬天师、创作人欧阳应霁等都是杰斗生活态度的代表人物。如今,香港的杰斗们还有了自己的杂志,名字就叫《kidadult》。

    杰斗文化促发新商机

    学者普遍认为,杰斗不愿长大,保持童心,这跟心理学上的彼得·潘综合征有关,因为童年时娇生惯养,或是没有受过多大挫折,物质生活普遍不缺,习惯享乐,因而成长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所以拒绝长大,不愿成为大人世界的一分子,惟有终日埋首于玩物中来逃避。

    亦有评论认为,有些人在童年时由于家庭环境而没有足够时间玩乐,他们长大后有经济能力和空闲时间,就补偿失去的童年生活。

    杰斗文化盛行,带给社会的也并非全是消极因素。对于商家来说,这为他们提供了新商机。因为杰斗喜爱怀旧玩具,因此带火了怀旧玩具店的生意,同时也让很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动画片重新赢得了观众。在香港一家百货商店,主管人员向媒体透露,现在玩具部最大的消费群,就是这些杰斗一族。很多电子产品生产者也瞄准了杰斗一族,推出了如PS3、Xbox 360等高端游戏设备,同样获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在香港,亚洲游戏展、香港动漫节也是商家因应杰斗的出现而推出的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每年的动漫节和电玩展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杰斗进场消费。

    女性杰斗方面,不少成年女性仍然热爱Hello Kitty、迪斯尼卡通人物等。于是,这些公司将产品范围延伸至家电用品、高级服饰用品、珠宝上,以满足成年消费者的需求。

    童心蕴含无限创造力

    不过,社会的未来还是要依靠年轻人。为了将杰斗们孩子般的激情和精力转移到成年人的事业中去,欧美各国政府想出了很多方法。

    2006年3月法国议会通过了一份机会均等法案。一方面,法案责令所有公司每年都必须招收25岁以下的员工,且数量要与员工总数成正比;另一方面,法案允许雇佣者根据《首次就业协议》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解雇他们。显然,该法案的目的是促使年轻人更加积极地寻找工作,督促他们在工作中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工作负责,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合格员工。然而,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们强烈呼吁废除该法案,认为法案危害了他们的权益。

    德国试图通过提供社会津贴的方式来敦促年轻人积极就业。美国的解决方案则带有美国风格,即用“美国梦”引导杰斗们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

    事实证明,虽然杰斗们不够成熟,但他们的童心恰恰是创意的源泉,这些创意往往能成为新兴商业形式的基础。他们如孩子般的想象不会拘泥于严格的条条框框。比如,YouTube的创始人贾维德·卡里姆和陈士骏,以及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都是杰斗的典范。

    2010年夏天在美国举办了第一次杰斗代表大会,其目的是将那些消极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帮助并推动他们变得积极。他们要做的是努力耕耘,如同他们的父辈一样,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大家都坚信,这些“成年孩子”身上所具有的潜力能开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杰斗”一代:不愿长大的成年人